甘泉縣地處陜西省延安市中部,總人口73507人,其中農業人口53600人,總面積2284.7平方公里。210國道、西延鐵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黃陵-延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行政區劃
甘泉縣轄3個鎮、5個鄉:
鎮:城關鎮、下寺灣鎮、道鎮鎮
鄉:橋鎮鄉、石門鄉、高哨鄉、勞山鄉、東溝鄉
歷史沿革
秦設雕陰縣。東漢末匈奴等族入據。北魏在西部設因城縣,唐改金城,又改敷政。元降為鎮,并入安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設伏陸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置甘泉縣,因城南有泉,水質甘甜而得名。1935年置甘洛縣蘇維埃政府。1948年2月成立甘泉縣人民政府。1958年并入延安縣,1961年復設甘泉縣。
歷史文化
甘泉歷史悠久,西周即有史載,秦置雕陰縣,北魏初置臨真縣,唐武德元年置伏陸縣,天寶元年改甘泉縣。名勝古跡有秦直道遺址、隋煬帝賜名的“美水泉”、唐代建筑白鹿寺、千年銀杏樹、宋代古墓群等。革命舊址有毛澤東發表“雪地講話”和指揮直羅戰役所在地、勞山戰役、周恩來遇險處等。
人口數據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670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27934 下寺灣鎮 7215 道鎮鎮 11656 橋鎮鄉 4885 雨岔鄉 2491 石門鄉 7462 高哨鄉 5332 勞山鄉 5631 東溝鄉 4099
地理氣候
最高海拔為1570米,最低海拔882米, 年平均氣溫8.6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78.7 小時, 平均日照6.8 小時,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無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 毫米。
自然資源
全縣耕地總面積60.9萬畝,農村人均11.4畝。林草覆蓋率達78.4%,其中森林覆蓋率為50.5%;甘泉主產豆類、玉米、谷子、蕎麥、薯類、煙葉、西瓜等。縣內有較為豐富的礦藏,已探明石油蓄油面積272.1平方公里,儲量7478萬噸;礦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日流量150立方米;天然氣、紫砂土、石灰石等開發潛力較大,金、鉛、鐵、煤等也有發現。
水利資源充足。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共有水利灌溉工程55處,人工飲水工程260處,小型發電站3處,年發電量50萬度“十五”新建水電站6處,新增水電裝機1150KV。
經濟發展
近年來,甘泉縣堅持“石油興縣、菜畜富民、項目帶動、產業支撐”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緊緊依托資源優勢,積極優化經濟結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快速發展。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4.24億元,同比增長12.1%;財政總收入4.69億元,增長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9億元,增長17.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億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35.6元,增長11.0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300元,增長26.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億元,增長28.8%。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教育在鞏固“雙高”普九的基礎上,率先在全省建成了教育信息資源中心,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高級中學省級標準化學校建設、縣二幼省級示范園建設均通過省上驗收。衛生醫療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合作醫療參保率分別達到90.8%和93%。群眾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優秀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切實加強,甘泉豆腐干制作工藝被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大保險體系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平安甘泉”創建全面推進,城鄉治安環境良好,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農業生產
緊緊圍繞 “五大工程(以日光溫室大棚為主的蔬菜產業建設工程,以銀杏、仁用杏為主的經濟林果工程,以羊子為主的畜牧業發展工程,以蔬菜、林果、畜牧為主要內容的品種改良工程,以實現人均1畝水澆地、人均2.5 畝基本農田為主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狠抓蔬菜、林果、畜牧三大產業建設,其中,把蔬菜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首選產業,作為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決戰產業。截止2001年10月,全縣日光溫室大棚累計達到5000座,實現千棚鎮2個,栽植經濟林果累計達到2.4 萬畝,羊子存欄達12萬只。此外,甘泉紅小豆銷往國內外,倍受客戶青睞。
工業建設
初步形成了石油、白酒、建材、食品加工四大產業,堅持主攻石油,強化白酒,壯大建材,發展食品加工的特色產業發展戰略,今年原油產量將達到15萬噸,實現利稅積累9000萬元以上,生產白酒1700噸,實現利稅積累1500萬元。完成投資720萬元的延安新宇水泥制造有限責任公司10萬噸水泥生產線建設于今年11月正式生產,力爭2001年生產水泥10萬噸。以生產豆制品為主的延安宏利豆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將于年內試產,努力形成年產豆制品350噸。
招商引資
根據中省制定出臺的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具體實施細則,甘泉縣研究制定了鼓勵國內外客商來甘泉投資的13條優惠政策和10條優化投資環境的規定。實行了投資軟環境建設責任制,嚴厲查處各類損害軟環境的行為,努力營造“重商、親商、安商、富商、護商”的社會氛圍。實行了招商項目促進服務制,從項目簽約、立項、審批、建設直至營運等,進行全過程、全方位跟蹤服務,全力為客商搭建一個優質、高效、廉潔、便利的政府服務平臺。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交通十分便利,西安鐵路、210國道穿境而過,甘志路(甘泉── 志丹)全線貫通,在1997年實現村村通路的基礎上,2001年實現鄉鄉通油路,有線廣播電視光纜傳輸網覆蓋全縣,通訊、電力事業發展迅速,城鄉面貌日益改善。境內資源比較豐富,有天然次生林188 萬畝, 森林覆蓋率為50.5 %;已探明石油儲藏面積272.1 平方公里,儲量 7478 萬噸;主要礦藏有天然氣、紫砂土、石灰石等開發潛力較大,金、鉛、鐵、煤等也有發現;礦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日流量150 立方米, 境內有15 條大小河流,其中最大河流洛河年過境量4 億立方米,流經3 鎮 6鄉,過境流長95 公里,有美水制作的豆腐干在省內外享有盛名,釀造的美水系列白酒暢銷西北地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致為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并確立了“以水興農,以油強縣”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和“石油謀發展,美水上做文章,蔬菜上下功夫,雙杏(銀杏、仁用杏)上求突破,羊子上增效益”的特色經濟發展思路。2001 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2351萬元, 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639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4124萬元;財政收入7158萬元,農村人均產糧506 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786元, 人口自增率為4.2%。
電力供應充足。截止目前, 全縣電力總投資 萬元用于設施建設和網絡改造,建成35 kv變電站1座,110KV變電站1座,完成鄉村電網改造 5 個,實現了村村通電。“十五”末,建35KV變電站2座,可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充足電力。
通訊網絡健全。全縣電話機總量已達9152門,電話普及率為9.32部/百人,有87.9 %的行 政村通電話。“十五”末農市話總容量達到15000門,電話用戶達到10000戶,95%的行政通電話。
城建設施
近年來,甘泉縣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機遇,加快以交通、城建、水利、電力、通訊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延安公路骨架形成。共有縣鄉公路3條,210國道 ,西延鐵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黃陵── 延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1996 年實現了村村通路,2001年又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目標,共有油路里程84.6 公里,一個以縣城中心,國道為骨架,鄉道為動脈,村道為網絡的三級公路網初具規模."
城建設施完善。縣城規劃總面積6.4平方公里。賓館、飯店設施齊全。中心街改造工程2001年全面竣工,配套設施完善,目前縣城中心廣場、街頭綠地綠化、環城路改造工程正在抓緊實施,充分發揮縣城輻射帶動作用。
旅游資源
甘泉名勝古跡較多,有秦直道、三國馬超洞、隋煬帝賜名的“美水泉”、唐朝千年銀杏樹、宋代古墓群、國家級勞山森林公園等。革命舊址有象鼻子灣紅軍會師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總結紀念地、直羅戰役部署指揮地、勞山戰役戰場、毛澤東、彭德懷舊居、毛澤東發表“雪地講話”舊址、周恩來遇險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