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彝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地處樂山﹑宜賓﹑涼山三市州結合部,全縣幅員面積2383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彝族占37%。 馬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樂山亟待開發的處女地,是樂山跨越式發展的后勁所在。有磷﹑鉛鋅﹑銅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磷礦儲量24.8億噸,列全國八大磷礦第四位,是樂山市磷化工基地。
行政區劃
馬邊彝族自治縣轄2個鎮、18個鄉:
鎮:民建鎮、榮丁鎮
鄉:勞動鄉、建設鄉、石梁鄉、荍壩鄉、民主鄉、老河壩鄉、下溪鄉、蘇壩鄉、煙烽鄉、袁家溪鄉、沙腔鄉、三河口鄉、雪口山鄉、鎮江廟鄉、大竹堡鄉、梅子壩鄉、高卓營鄉、永紅鄉
歷史沿革
明置馬湖府安邊同知署,清設馬邊廳。1914年置馬邊縣。因馬邊河得名。一說因在馬湖之邊故名。1984年改為馬邊彝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馬邊彝族自治縣地理位置北緯28°25′30″至29°04′14″,東經103°14′40″至103°49′40″,南北最長60.5公里,東西最寬58公里。東北鄰沐川,西北交峨邊彝族自治縣,東部與宜賓市屏山縣接攘,南部和西部分別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和美姑毗連,幅員面積2383.3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全縣有森林面積 159332.0 公頃,活立木蓄積量 1371.23 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 45.3 %,成過熟林占 90 %以上。
馬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于地形的特點,立體氣候明顯,有許多珍稀動植物和名貴土特產資源。4 萬公頃的國家級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更是大熊貓等珍稀動植物的樂土。
馬邊礦產豐富,蘊藏有磷、煤、鋅、石膏等礦藏,馬邊磷礦遠景儲量 24.76 億噸,居四川之首,是全國八大磷礦中的第四位。已探明儲量 6.09 億噸的老河壩礦區礦藏集中,易于開采,且品位高。在保護好主礦區的前提下,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年開采 30 萬噸礦山的規模,并建成了年生產能力 1000 噸的黃磷廠, 3000 噸的磷酸。
縣境內有大小河流 226 條,水能理論蘊藏量 50.6 萬千瓦,可開發利用 30 萬千瓦。馬邊河全長 200 公里,馬邊境內 118 公里,常年平均流量 79.52 立方米/秒,總落差 645 米。裝機 4 萬千瓦的波羅電站是在馬邊河干流——瓦候庫河上修建的。
經濟概況
200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0億元,增長1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2億元,增長25.1%;財政總收入達到9025萬元,增長32.2%,其中縣級一般預算收入3878萬元,增長20.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9億元,增長34.01%。通過“項目年”的努力,我們的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鄉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為縣域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發展不足仍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縣域經濟運行在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質量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偏小。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5年提高了12.7個百分點,但在全市比重仍然偏低。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大,產業結構水平越高。我縣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40.36:29.55:30.09調整為2006年的37.74:32.99:29.27,可以看出,我縣第三產業比重偏低且呈現遞減趨勢,第二產業的發展狀況與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極不相稱。三是產業發展質量不高。主要表現為“含金量”較低和能源消耗偏大,磷化工產業仍處于初加工水平,深度開發和后續產業發展嚴重滯后。
2003年,馬邊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3580萬元,是1985年的5.38倍,林、茶、畜三大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7.6%,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全縣已建成31.66萬畝林竹基地,8.3萬畝優質茶基地,年出欄43.7萬頭商品畜牧基地,實現了“龍頭企業+基地+協會+農戶”的高效農業產業化。2001年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長。
2003年,馬邊工業總產值實現21500萬元,工業增加值9300萬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1710.40萬元,實現利稅2567.5萬元,分別是1985年的20.75倍、80.6倍、40.54倍、47.6倍。2002年、2003年被樂山市評為工業經濟高速增長縣。民營企業發展到68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525余戶,全縣民營經濟是1985年的37.5倍,實現利稅1815萬元。
近三年來,馬邊依托位居全國第四位儲量達24.8億噸磷礦和裝機容量為56萬千瓦水能及豐富的農特產品資源優勢,圍繞“工業興縣、工業富縣”的發展戰略,打好“招商引資、領導幫包、優化環境”三張牌,加快構建水電、磷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三大工業支柱產業步伐,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為了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馬邊縣把招商引資作為突破口,縣領導在多次深入基層調研后,反復討論、修改,最后出臺了招商引資18條優惠政策。廢止影響投資環境的15個文件、36個部門的214項行政審批項目,取消和降低收費項目21個,對招商引資項目實行“一站式”服務,處處體現出馬邊“春”的溫暖。
誠信招商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與此同時,四川省森林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了3268畝有機茶園和有機茶葉加工廠兩個,年加工成品茶1000噸,明年可實現上繳稅收500萬元。投資2000萬元年產20噸紫杉醇浸膏加工廠已完成全部安裝工作,即將投入生產。公司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年利潤1000萬元,上繳稅收1200萬元。
民營經濟是馬邊經濟發展的新亮點,通過政策引導,扶優扶強。選擇了10個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和競爭力強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31位縣級領導對其實行幫包責任制,分類指導,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近三年來已投入1.089億元,新上技改項目7個,全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積極搞好科技開發和新成果轉化,大大提高了產品的檔次和市場占有率。目前,全縣新上年產5000噸黃磷、5000噸六偏磷酸納等7個民營經濟項目,都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同時,還培植了打入東南亞、日本、韓國市場的竹筍等出口產品企業,去年實現產值1386萬元,同比增長74%。
旅游景點
馬邊彝族自治縣旅游資源優勢明顯。有極具開發價值的三大旅游景區:一是以生態旅游城市和蕎壩自然人文景觀為主體的綜合游覽區。景區內有全國罕見的明王寺彝族懸托石佛、珍貴的石梁站佛、蕎壩古鎮吊腳樓、三國古戰場遺跡石仗空等歷史文物景點,引人憑古吊今,暇思萬千。有“城在森林中,家在花園中、水從城中繞”的生態縣城。又有黃蓮山萬畝人工林以及穿牛鼻等蕎壩十里古道奇麗風光,具有建設甲級旅游景區的基本條件,是人們避署度假首選;二是萬擔坪峽谷風光。萬擔坪峽谷位于馬邊河上游銀河,全長6公里,峽谷絕仞千辟,懸崖萬丈,谷底怪石嶙峋,潭瀑相連,風光秀麗,極具觀賞價值;三是珍稀動植物觀賞考察。以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有萬畝珙桐、5萬畝杜鵑和萬畝高山草甸等景點,可觀日出、云海,考察觀賞大熊貓、金絲猴、珙桐、桫欏等珍稀動植物,組織開展民俗風情游等。
馬邊明王寺,坐落在馬邊縣建設鄉永樂溪后村,離縣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據《馬邊廳志略》載:由于整個寺廟處在五座大山之間,舊稱“五龍山牛望寺”,后經弘治年間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規模,改稱“明王寺”。該寺鼎盛時期為清道光年間,占地約五畝。由于歷史原因,加上歲月剝蝕,現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
鐘鼓樓、天王殿、佛殿及后面的三清殿均為木結構建筑,殿內的神像已經損毀很多。在正殿的屋梁上,高過頭頂的石佛,全部懸托在梁架上,離地面兩米多高。正殿后面的三清殿里還有十一尊這樣的懸托石佛。 據考證,這種懸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由于這些佛像懸在空中,人的視力的高度很難達到,加上歲月的剝蝕,石佛像顯得有些模糊,讓人很難辨別。幾百年來,明王寺雖然香火不斷,但直到最近,這群石佛中還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發現。 一九九五年,由于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懸托石佛被盜,后被馬邊公安機關從井研縣追回,并將佛像存放在該縣文化館。最近文化部門準備將佛像請回明王寺,當人們用清水清洗佛像時,無意間才發現掩藏其間的彝族石佛秘密。
在正殿和三清殿的十五尊懸托石佛中,有十一尊佛像與其他佛像不同,其佛像的光頭前方有一小撮“天菩薩”,與彝族“天菩薩”極其相似;這些佛像服飾的花紋圖案,與彝族男子服飾的花紋圖案極為相似;這些佛像是赤足踩在祥云上,與彝族人在艱苦條件下赤足求生存的生活狀況也極為相似。這批彝族懸托佛像坐落在正殿有四尊,三清殿有七尊。 明王寺示建于明代,當時該地區屬彝族活動區域。但佛像中為何出現彝族造型,這些造型與彝族神話有何關系,以及這批佛像在大小涼山彝族歷史與佛教文化歷史上的價值和地位,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以保護大熊貓、羚牛、珙桐、水青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植物類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7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東經103°14ˊ——103°24ˊ,北緯28°25ˊ——28°44ˊ,南北長約37公里,東西寬約15.3公里。保護區東臨波羅依打、車枯波惹、渦馬普、嘎斯渦麻;西接羅姑波、日別依皆、渦巴皆、覺都、覽部皆,以雷波、馬邊兩縣縣界;北倚挖黑河、波羅依打,總面積30164公頃,森林覆蓋率74%。外圍保護帶面積29700公頃,其中國有林場面積12179公頃。涉及永紅、鐵覺、高卓營、白家灣、瓦侯庫、沙腔、煙峰7個鄉的部分村莊及中山、覺羅豁國有林場。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亞熱帶山地動植物資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區內山勢陡峭,海拔間于800米——4020米之間,高差懸殊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植物呈垂直帶譜狀分布,完整地保存了從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至高山草甸等多種不同的森林類型。森林植物群落組成復雜、多樣,珙桐、水青、三尖杉、大樹杜鵑等特有珍稀植物豐富,已知高等植物198科,1021屬,2430種。國家一級保護珍稀植物1種,二級10種,三級23種。保存了許多白堊紀、第三紀的孑遺物種及高山峽谷區自然植被的原始樣本,是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生物物種基因庫。保護區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鳥的王國。目前,已記錄的動物種類約5000多種,其中脊椎動物268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10種,魚類15種,獸類58種,鳥類18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二級保護動物38種,本地特有魚類8種。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是區內保護的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其中大熊貓約30只,占小涼山山系大熊貓野生種群的三分之二以上。此外,還聚居著四川山鷓鴣、小熊貓、血雉、紅腹角雉等珍稀保護動物。因此,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重要自然保護區之一,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
風土人情
“彝”是各地彝族統一使用的族稱。由于方言、地區不同,還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以后,經過民族識別,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有的方言雖然差別較大,但都有著明顯的共同歷史淵源和一定數量的漢語借詞!
彝族原有一種音節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稱為“文”、“韙書”或“羅羅文”、“倮文”、“畢摩文”、“西波文”,通稱老彝文,大約形成于十三世紀。據估計,現存的老彝文大約有一萬多個字形,經常使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并開始試行!∫妥逦幕囆g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小涼山彝族還有父子連名制,至今許多人還能背誦數十代父子連名的譜系。葬禮也多種多樣,內地彝族實行土葬,小涼山實行火葬。巫師有“畢摩”、“蘇尼”,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這些都反映了彝族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
遠古時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邛都兩地區生息繁衍。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區的居民就泛稱為“夷”。其自稱為諾蘇潑、納蘇、尼蘇等。意思都是“黑族”,因為彝族崇尚黑色。
民族風俗
。ㄒ唬┚幼
馬邊彝族為一戶一屋的小家庭,數戶或數十戶雜錯相鄰,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結構,圍土墻,雙斜面屋頂,蓋木瓦板,瓦板上壓石頭,稱“瓦板房”。彝稱“窄易”或“枇易”。還有用木立柱,蓋瓦板,圍以竹笆,冬天為防風避冷,竹笆外圍以蕨草或苞谷桿。彝稱“祖易”;有的頂蓋茅草或竹笆彝稱“日易”或“批易”,F木排列瓦房逐漸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營、鐵覺、永紅、白家灣、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場鎮農民、個體戶還建有二層樓或三層樓的混泥磚瓦房。
彝族房屋每戶一屋三間,正中為廚房兼客堂,右側為寢室和貯藏貴重物品處所。左側作儲藏糧食磨坊和雞圈之所。廚房左上角設火塘,塘周立三石以撐鍋鐵,名曰“鍋莊”,彝稱“甘奴”。塘內燒火,用以炊事、照明、取暖。塘邊座次,主人在右(靠寢室一方),客人在左,右上席為貴,不作客座。房門為獨扇。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請看星象之人擇定吉日,吉日擇定后,如用泥巴筑墻,則以吉日那天開始動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繼續修。至于竹笆瓦板屋須在吉日當天完工。搬進房子也要擇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須搬進住上一宿,然后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后蓋瓦(蓋草或蓋瓦板)之日,左鄰右舍均每家攜粑前來相助,主人要專殺一豬或一羊來酬謝前來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擇吉人,如畢摩算出屋內有邪氣,要牽一公;蚬蛳冗M屋沿屋走一圈后才進人,意為有角之物把邪氣頂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則又須搬遷,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則不一定搬遷。
富裕人家房屋建筑注重裝飾,房門兩側用小木塊的正方形帶花圖案飾。屋檐橫方起翹狀,橫方撐柱雕刻鋸齒形或馬蹄圖案。梁坊、橫架雕刻有牛羊頭圖案。鍋樁石呈鷹嘴狀,雕有方環交錯連續圖紋。壁板用小木塊拼鑲。住房一般用竹面樓,用以放置家什和炕糧食。
解放后,仿照漢區建木梁穿逗結構瓦房,排列多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四壁多為土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境寬裕的人家用磚砌壁。場鎮附近、公路沿線的人家建有一樓一底的磚木結構房屋和數層樓的混凝土結構房屋。
。ǘ┓
馬邊彝族的服飾美觀、精致,服裝色彩鮮艷,圖案別致,刺繡精美;服飾男女截然有別,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唄、施嚕、阿褙、哦綈、哦爾、襻子、袯、褙、啦、嘻喲、嘻綈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羅斯、具畢、勒助、勒格、蒙諾、咪井、拉打、卜古
(三)飲食
馬邊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蕎麥、洋芋為主,以豆類、油麥、元根蘿卜、青菜佐之;近年來,在涉農部門的扶持、幫助和技術指導下,除河谷平壩地區外,高山地區也種植小麥、稻谷、紅苕等農作物,增加許多糧食種類,糧食產量也大大增加。肉類有豬、羊、牛、雞,煮或燒烤砣砣肉吃。其獨具風味,自成民族風格食品的當算蕎麥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湯等等。
傳統節日
庫施,即彝族過年。具體時間是在農歷10月15日前后。離過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為單位,請看星象之人擇吉日為節期。為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有利于統一安排機關、學校的節假時間和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樂府函[2002]99號規定:“每年農歷十月初五為彝族年節,農業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為彝族年假期。” 這樣將樂山市的彝族年節統一并固定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五、初六、初七這三天。
庫施前要準備好足夠的年貨。年節期間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戶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節期間的主食苞谷米粑,蕎粑、油麥面等,儲備燒柴、蕨草。距過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點魔芋;過年的頭天要磨刀、捆殺豬架、挖地灶、備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舉行家宴,彝稱“覺勒機”,必用上年年豬油、肉炒豆腐、魔芋、筍子。寬裕之家,如備兩頭年豬的還要先宰一頭,或殺一只羊、一只雞,并敬獻先靈,敬祖先返家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