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縣位于四川涼山自治州中北部,幅員面積2207平方公里,人口13.3萬。境內交通便捷,通訊發達,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公塘子”溫泉流量大、含硫高、水溫高、場地洞群、漢代大石墓群、則莫大峽谷、公母魚洞河、瓦爾瀑布神秘莫測,令人神往。喜德,彝語稱“夕奪拉達”,意指制造鎧甲的地方。因“夕奪”近似漢語諧音“喜德”,故在1953年2月建縣時經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一致通過以“喜德”為縣名。
行政區劃
喜德縣轄7個鎮、17個鄉:
鎮:光明鎮、冕山鎮、尼波鎮、紅莫鎮、洛哈鎮、米市鎮、兩河口鎮
鄉:拉克鄉、則約鄉、賀波洛鄉、魯基鄉、李子鄉、北山鄉、西河鄉、東河鄉、且拖鄉、博洛拉達鄉、沙馬拉達鄉、巴久鄉、洛奠鄉、依洛鄉、熱柯依達鄉、額尼鄉、樂武鄉
歷史沿革
喜德縣秦時為蜀郡轄地;三國兩晉及隋唐因之;元時屬建昌衛之蘇祈縣;明屬寧番衛冕山千戶所;清為西昌和冕寧兩縣所轄。1952年8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將西昌紅毛媽姑彝族自治區和冕寧靖遠區合并,于1953-2-24日建立喜德縣至今。縣政府設在甘相營,彝語稱“夕奪拉達”意指制造鎧甲的地方。根據“夕奪”二字的漢語諧音,而命名為“喜德”縣。
在奴隸社會的漫漫長夜里,喜德人民靠著火塘中的火種驅散寒冷與迷茫,靠著刀耕火種取得糊口之食,靠著自己的韌性抗爭天災人禍,頑強地生存繁衍。喜德建縣至今,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瞬間。然而就是這一瞬間的偉大變革,實現了喜德歷史上的三次大跨越:1953年,民主改革,一步跨越兩千年,全縣各族人民躍進了社會主義的嶄新天地;1979年,改革開放,勤勞致富奔小康;新世紀,西部大開發,調整結構,增加收入,找到了富民強縣的好路子
地理環境
喜德縣東有馬古梁子為屏,與昭覺縣接壤;南有安寧河圍繞,與西昌相望;西以娃來火普、以鞍山為界,與冕寧縣毗鄰;北有小相嶺、瓦吉木梁子拱衛,與越西相連;中部突起紅毛梁子──風波頂鳥瞰全境。其地理坐標,東經11'36"-42'56",北緯53'15"-31'12"。南北長70.8公里;東西寬59.5公里,幅員2200.4平方公里,折合3300600畝,有常年耕地22.06萬畝,森林覆蓋率25.8%,天然草場100余萬畝,是一個人少地多,資源豐富,農、林、牧、副各業發展潛力較大的山區縣。
境內地形以中山為住,有溝壩、中山、高山等7種類型。中山占總面積的75%。最高海拔4500.4米,最低海拔1580米。年平均氣溫14.1C,年降雨量約1000毫米。資源以水能和鐵、鉛、鋅、花崗石、白云石、大理石等為主。水能蘊藏量18.64萬千瓦,可開發量7.26萬千瓦;花崗石儲量40億立方米,白云石儲量3億噸。全縣已初步形成以畜牧、林果、烤煙、蠶桑、建材(花崗石等)和加工業為主要支柱的優勢產業。
經濟建設
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92億元,比1996年(下同)增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7億元,增9.6Ok;第二產業增加值0.88億元,增7刀%;第三產業增加值0.87億元,增8.8%。糧食產量60004噸,增3.6%;烤煙產量984噸,增13.1%:油料產量39噸,減4{%;肥豬出欄55332頭,減2.2%。鄉鎮企業營業4欠人19720萬元,增24.5%;上交稅金533萬元,增23.4%;實現利潤991萬元,減59.3%。工業企業銷售收入979萬元,減75.1%;利稅總額269萬元,減62.9%;實現利潤166萬元,減19.8%。交通運輸貨運量50.4萬噸,增14.5%;客運量91.1萬人次,增12.4%。郵電業務總量139.23萬元,增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37萬元,增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64萬元,增24.1%,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405萬元,更新改造投資709萬元,其它投資550萬元。新增固定資產1071萬元,減52.9%。財政收入1511萬,增17%;財政支出4093萬元,增18.9%。年末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1399萬元,增10.5%。 中學在校2167人,減4.6%;小學在校生15651人,增16.1%;學齡兒入學率95.7%,增6二個百分點。推廣應用科成果31項,有文化館1個,醫院病床245張,衛生技術人員317人。2002年</b>,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已達41107萬元,工農業總產值實現41318萬元,糧食總產量達66076噸,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382元,財政總收入為2240萬元。
農林經濟
1952年,喜德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9.7萬畝,畝產106.8斤,總產2104萬斤,人平糧食300斤,農業總產值331萬元。2002年,喜德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1萬畝,較1952年增加1.3萬畝;畝產629.3斤,是1952年的5.9倍;總產66076噸,是1952年的6.3倍;人平有糧1065斤,是1952年的3.6倍;農業總產值12543萬元,是1952年的37.9倍。林業通過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天保、荒山配套和“六個林帶”建設等工程,已成為農村經濟中的新亮點。自2000年開始實施的“六個林帶”建設,截止到2002年底共完成種植面積139287.6畝。目前,全縣有林地森林覆蓋率22.78%,加灌木林及四旁植樹為37.79%。喜德縣森林面積6.8萬公頃 ,其中飛播造林 4.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0.76% ;天然草場7.61萬公頃,人工種草0.73萬公頃,有5類100多種動物及多種植物,中草藥 900 多種,以續斷、黃連、膽草、黨參為大宗。
畜牧經濟
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已占據重要位置。通過實施草畜“3150”工程,穩步推進了肉羊、烏骨雞、仔豬等畜產品向基地化、規模化方向發展。2002全縣畜牧業總產值為555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4.3%,較上年提高了4.5個百分點;在農民當年人均收入的1382元中,畜牧業為578,占41.8%。有力確保了畜牧業能在“十五”期內實現農業內部的“半壁河山”地位。<br> 農業科技應用譜寫了燦爛篇章,農業經營項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水果、干果、蠶桑、烤煙、花椒、蠟蟲等已初具規模,成為當前農民增收的骨干項目。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縣鄉公路網絡基本形成,鄉村公路建設全面推進,91%的村已解決了用電問題,80%的村已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大力度開展的農田基本建設,使戶均已擁有近1畝的高產穩產田地,各地抵御洪澇、干旱、冰雹、病蟲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
工業發展
喜德建縣初期,工業經濟幾乎是空白,工業總產值不足3000元。建縣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該縣積極探索和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建立起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促進了工業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工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好成效。一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產品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2002年,私營企業喜德縣良在特種合金廠的高科技產品──特種合金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川西南地區酒類骨干企業之一的火把液酒業公司,所生產的沁泉珍品和火把液系列酒成了州內首選接待酒。二是能源工業得到較快發展。現已建成5座國有控股電站和9座個體私營電站,使全縣總裝機容量達17250千瓦。立足于本地資源優勢,引進技術進行科技創新的相嶺冶金爐料有限責任公司在1994年單一產品──鐵合金生產的基礎上,依靠充足的電力,開發出高能耗新產品,其各種產品遠銷省內外;喜德達歌建材股分責任公司業已通過ISO認證,2003年所生產的“達歌”牌系列水泥被評為涼山“名優”產品,生產經營連續八年被州政府評為綜合經濟50強企業和納稅明顯企業等殊榮,全州唯一獲取“四川省境內免檢產品”的稱號已經公示。三是民族傳統工業不斷繁榮壯大。彝族漆器、民族服飾等工藝制品做工精良、色澤鮮艷,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地區。
交通通訊
形成公路、鐵路“兩位一體”的運輸網絡。公路通車里程達436公里;縱貫境內8個鄉(鎮)的成昆鐵路,設有10個火車站,長83.17公里。今年內將新建時速200公里的成昆復線,在縣內擬建一個火車站,是涼山州擬建的五個火車站之一,通訊事業經歷了從手搖電話、自動電話、光纖傳播交換、程控電話、本地移動A網、移動全球通等一次又一次質的蛻飛躍;
目前,住宅、移動電話用戶已達1.1萬余戶;境內還開通了寬帶網、用戶專線、四川黨政網等。
文化教育
建縣初,喜德僅有6所小學,220名學生,15名教師。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科教興縣”戰略,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常抓不懈,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一是改善辦學條件。繼1997年“雙基”驗收合格后,充分利用國家實施民族地區教育“十年行動計劃”的機遇,積極爭取到項目資金1035萬元,改造和興建教室16492.94平方米。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為充分發揮教育規模效益,已將全縣202所小學撤并為156所,9所中學并為7所,目前在校生17867人,教職工總數1242人。初步形成了融普通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雙語教學為一體的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三是教師素質得到提高。全縣教師學歷達標率不斷上升,并擁有7名全國優秀教師和3名特級教師。四是民族教育規模空前。全縣三類寄宿制學生已達5700名,創歷史新高。學齡兒童入學率92%,鞏固率95.3%,有效鞏固了“雙基”成果,正向“普九”邁進。
衛生事業
喜德民族衛生事業從零開始起步。通過50年來的發展,農村三級醫療防保網已初步形成,縣、鄉、村建立了村衛生站管委會(或領導小組),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并建立好管理制度,切實形成層層有人抓的局面。無醫無藥及缺醫少藥的情況得到逐步的改變后,人們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人均預期壽命由解放初期的30歲,提高到65歲。目前,全縣各類醫療機構達50個,醫務人員328人,170個行政村建有156個衛生室,鄉村醫生有182人,并建立120個重點村衛生站,從而切實加強了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網底建設。
近年來,省州對縣醫院先后投入數百萬元資金,改善、提高了醫療條件和技術水平,使其形成了集醫、教、研、治為一體的醫療中心。與此同時,婦幼保健、衛生防疫、食品衛生、藥政管理、全民健康教育等其它各項衛生事業正蓬勃向前發展。
城市建設
為了能盡快將境內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在提出“重樹嶄新形象,吸引八方客商”的理念后,堅持以“誠懇的態度結識投資者,以獨特的優勢吸引投資者,以優惠的政策回報投資者,以優質的服務幫助投資者”的原則,狠抓投資環境建設。為此縣委、縣政府補充完善了《喜德縣關于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規定》,從投資領域、形式,用地政策、稅收政策,引進資金獎勵政策,管理和服務方面等做出了具體的細化、量化使之可操作性強。并設置了舉報投訴中心,公布投訴電話,安排專人處理招商引資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問題。
通過改善投資軟環境,喜德在招商引資和經營城市工作中邁出了堅定的步伐。樹立了“提升人氣、引來財氣,互利互惠、實現雙贏”的城市經營理念,確立了“政府搭臺、部門服務、企業唱戲、群眾受益”和“突出重點、量力而行、適度超前”等工作經驗和原則;制作出了3.45平方公里的縣城新區規劃和0.7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規編制;投資1200萬元,對100多幢舊房、危房進行了全面改造;引資1450萬元,建設沁泉小區、貿易小區、陽光小區、縣委賓館;積極吸引外商,創建了喜德縣炬力公貿有限公司和良在特種合金廠等一批民營企業;投資1220萬元對市政道路、供水管網、廣播電視光纜、電力線路、電信線路進行了大力改造。喜德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縣委、縣政府堅持走特色路,打旅游牌,目前已入圍“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同時還引進涼山州京華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投資1500萬元開發溫泉休閑度假村,由此拉開了培育以“溫泉開發為突破口,以小相嶺風光為重點”的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帷幕,成功地推進了“三個轉變”。
文化旅游
喜德有著燦爛的彝族文化和淵源歷史。1953年成立的縣文化館先后編創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看禮花》、《酒歌》等獲省優秀創作獎,《牧羊姑娘》、《學文化》等作品獲表演優秀獎。1984年成立的喜德縣農村業余演出隊,被譽為“大涼山上的烏蘭牧騎”,至今仍活躍在城鄉,它曾被省文化廳授予群眾文化先進單位和文明演出隊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