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東鄰美姑縣,南接昭覺縣、喜德縣,西界冕寧,北連甘洛縣、石棉。幅員面積2256.47平方公里,轄9個地區工委、5鎮、36個鄉、288個村、908個村民小組、2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23.45萬人。
行政區劃
越西縣轄5個鎮、35個鄉、1個民族鄉:
鎮:越城鎮、普雄鎮、乃托鎮、新民鎮、中所鎮
鄉:新鄉鄉、馬拖鄉、大瑞鄉、南箐鄉、丁山鄉、大花鄉、河東鄉、西山鄉、板橋鄉、瓦巖鄉、大屯鄉、白果鄉、梅花鄉、拉普鄉、鐵西鄉、爾覺鄉、四甘普鄉、貢莫鄉、拉白鄉、樂青地鄉、德吉鄉、依洛地壩鄉、爾賽鄉、古二鄉、竹阿覺鄉、保石鄉、五里箐鄉、書古鄉、瓦菩莫鄉、申果鄉、瓦曲覺鄉、申普鄉、瓦曲乃烏鄉、瓦里覺鄉、拉吉鄉
民族鄉:保安藏族鄉
歷史沿革
1959年普雄、越雋兩縣合并置越西縣。因縣境越西河而得名。
2000年,越西縣轄5個鎮、36個鄉。
氣候特征
縣境內多山,氣候屬西昌巴塘亞熱氣候區,天氣涼爽,雨量充沛,四季不太分明。
自然資源
縣區可使用土地面積22.0196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169萬公頃,農業用地2.38094萬公頃,其它用地城鎮279.8公頃,農村居民3915.9公頃。
越西礦產資源豐富,目前發現礦種有鐵、銅、鉛鋅、煤炭、泥炭、硫鐵礦、白云石、水晶等十多種礦產。其中赤鐵礦累計探明儲量1.2億噸,硫鐵礦5000萬噸,煤炭5844萬噸(多為無煙煤),泥炭1億噸,白云石7000萬噸。
越西縣國土總面積225656.0公頃,其中林業用地129626.0公頃,占57.4%。林業用地中有林地38318.7公頃,占29.6%,無林地56077.8公頃,占43.3%,疏林地6558.0公頃,灌木林地26895.6公頃。全縣活立木總蓄積319751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8.9%。
越西縣植物資源豐富,分布樹種65科230種,主要優勢樹種有冷杉、云南松、樺山松、華木\榿木、櫟類等。全縣投產經濟林木156萬株,以花椒、蘋果為主。全縣區劃林業用地面積124418.4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98430.7公頃,商品林18119.2公頃,兼用林5850.3公頃,為林業分類經營改革打下基礎藥用植03種,常用中藥和稀有名貴藥材150多種,可供開發利用的有蕨類、蟲草、雞棕等。全縣野生動物有21科48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云豹、金錢豹、灰腹角雉等;二類保護動物有小熊貓、蘇門羚、短尾猴、金貓、斑羚、巖羊、水獺、穿山甲、獼猴、綠尾紅雉、白腹錦雞等。
越西縣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河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條河流。其中,有兩條流域面積達500平方公里以上。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22.624億立方米,另有溶水3.286億立方,徑流總量25.91億立方米。河床坡度大、落差集中,有利水能資源開發。
經濟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1998年10月,中冕公路建成通車,縮短越西至西昌里程34公里;1999年末,成昆鐵路電氣化建設220千伏安輸變電站建成投入運營;2000年初裝機2×6300千瓦的鐵馬二級電站投入運營,三叉河、鐵西電站等一批小電站相繼建成投產,電力瓶頸得到一定緩解。通訊建設超常規發展,已開展光纖程控、移動通訊、互聯網絡,縮短了越西與外部的時空距離。
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取得成效。1999年,越西列為對外國人全境開放縣。通過內聯外引、招商引資等方式。引進實業家羅曉波先生投資1500萬元,盤活了電鋅存量資產,實現電鋅、磷肥租賃經營;鐵馬二級電站、管道燃氣、肉類食品、副食品加工、碳化硅等一批項目相繼投產;縣城道路改造竣工,房地產開發啟動,舊城改造取得實質性進展。
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商貿、糧食、醫藥等一批企業實現帶資解體、改制重組,企業重現生機。
企業概況
以川西水泥廠為代表,越西縣目前還有索瑪鋅品廠、碳化硅廠、電力公司、朝陽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網眼袋廠、自來水公司等企業。其中骨干企業川西水泥廠始建于1986年,擁有固定資產1.15億元,核定生產能力20萬噸,職工535人。1999年年產水泥14萬噸,實現產值3296.6萬元,稅金400余萬元;索瑪鋅品廠1999年年產電鋅2687.82噸,磷肥11191噸,實現產值1643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縣電力公司始建于1958年,公司擁有資產3190萬元,職工300余人,自營電站6座,裝機容量6800千瓦,1999年銷售收入969萬元,實現利潤205萬元,上繳稅金130萬元。越西縣碳化硅廠、朝陽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網眼袋廠是越西縣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山東省棗莊市碳化硅廠、四川大學、浙江玻璃投資商分別投資興辦的企業,現已建成投產,預計產值為碳化硅廠1200萬元,朝陽食品公司1200萬元,網眼袋廠280萬元。
基礎設施
越西縣水能資源十分豐富,理論蘊藏量64.16萬千瓦,可開發量17.93萬千瓦,現已開發2.46萬千瓦(包括在建的白沙河二級電站),占可開發量的13.7%。截至2000年,全縣水電電源裝機已達59處69臺,容量10400千瓦(不包括鐵馬二級電站)。其中:并入縣電網裝機已達9處17臺,容量9535千瓦;國營電站5處10臺,容量7750千瓦;農村(包括鐵西電站)54處59臺,容量2650千瓦。
截至2000年,全縣通電鄉41個,鄉通電率100%;通電村265個,村通電率92%;通電戶53664戶,戶通電率93.3%;電炊戶11439戶,戶用電率20%。人均用電量267.5千瓦時;戶均生活用電量341.9千瓦時。
越西縣現有通車里程515.9公里,其中有省道128公里,縣道200.7公里,鄉村道187.2公里。投資350萬元,整修縣城主街道水泥街面1800米長及相應配套設施。制定招商引資房地產開發建設,沿街各單位新建整齊大樓,總投資700萬元,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改觀縣城主街道面貌。投資50萬元,整改安裝縣城供水主管道,有效地解決縣城供水不足。
旅游資源
越西縣旅游以南方絲綢古道”為主線,各景點均在“古道”旁。重點旅游點在縣城以北有“樹銜碑”、“天皇寺”;在城以南有“零關古道”、“文昌帝君誕生地(文昌宮)遺址”。
樹銜碑:位于縣城城北18公里處。屬“縣級自然奇觀保護點”。景點為清代一漢族墓碑,被墳上一大樹銜起,提斷墓碑。樹銜首大半截石碑生長達0.6米,形成一大奇觀。此景點已錄入《中國旅游名勝大辭典》。景點近100平方米,地處一片良田之中,四面環山。
天皇寺:城北5公里處的山崗上。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佛教寺院。有許多有趣的傳說、故事、詩、楹平。面積50畝。
零關古道、文昌帝君誕生遺址:位于縣城南5公里處的公路旁。“零關古道”有“丁山橋”、摩崖石刻“零關”,是“古道”遺跡。橋建于明朝以前;“零關”屬清代古跡。“文昌帝君誕生遺址”,即“文昌宮”遺址,是文昌帝君誕生的地方。文昌帝君與孔夫子齊名,是文神。遍及全國的文昌文化由此傳出,資料記載:文昌帝君于晉太康八年(287年)誕生于此處……
“南方絲綢古道”的各驛站遺跡、古寨,以及古道遺跡等,給各景點增加神秘特色。
民族風情
越西縣主要居住有彝、漢、藏、回4種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65%。越西彝族的服飾、風俗與涼山州其它縣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藍、黃、紅布纏頭,左前方纏繞一束“英雄結”。上身穿窄袖、緊身、斜扣的短裝上衣,上衣外披“擦爾瓦”。下身穿“大褲腳”下裝。領口、袖口、褲腳邊、襟邊均繡有花邊。
未婚姑娘梳發辮,中纏紅頭繩,藍紅布繡花頭帕疊似瓦片,發辮經頭帕中段覆蓋頭上。上身穿高領斜扣鑲花邊短衫,外套白毛鑲邊領褂,衣袖繡三角形對稱花紋。耳綴銀箔泡花。下身穿筒形褶紋兩節裙。婚后改穿三節百褶裙。婚后婦女頭戴茶葉形狀青藍布夾帽,帽檐及后腦處繡簡易花紋。中老年婦女的上衣較寬大,長可及膝。婦女和男子一樣,常披“擦爾瓦”和披氈。
彝族婦女心靈手巧,她們刺繡的鑲邊花紋有:日、月、星、彩虹、白云、山、水、波紋、雞冠、羊角、牛眼、樹葉、花卉、什物器皿、古老錢、幾何圖案等。色調和諧,繡工精細。
彝族人民普遍好客,誠摯大方。無論認識與否,到了彝家,主人都熱情接待,殺雞、宰豬、羊等待客。敬客人吃雞頭,客人走時送半邊豬頭或一塊羊膀肉。家中人員除陪客的外,須讓客人吃后才吃。敬酒是普遍的禮俗。遇著熟人,敬你半斤必回敬半斤,習俗“轉轉酒”,如果拒飲敬酒,視為不禮貌。
彝族的節日有火把節、彝族年。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7月24日,節日里人們要耍火把,還有斗牛、摔跤、賽歌、賽馬、跳舞等比賽活動。整個節日是“火的旋律、歌的海洋、力的角逐、愛的升華”。
彝族年沒有國定的日期,一般按彝歷兔月(農歷十月)。過年的第一天稱“庫色”。炊具、餐具、刀子要經過“樂察蘇”以驅除邪惡。殺年豬后,先取些豬肉,砣砣肉和米飯都是煮好后,各舀一盆,上放湯勺祭祖后,全家才正式吃年飯。彝族年要過三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儀式。
宗教信仰
民主改革前,處于奴隸社會的彝族地區信仰停留在原始階段。畢摩:畢摩是彝族中的祭師,是專職的宗教職業者,經家傳或學習而成。作法的主要法具有經書、簽筒、神鈴、法帽、法扇等。活動多是安靈、送靈以及為人招魂、禳災、驅鬼、治病、預卜和協助家支頭人對某些糾紛進行神明裁決。其中安靈、送靈是畢摩經常進行的最具有特色的活動。蘇尼:蘇尼是彝族社會較早的神職人員,即為“巫師”,地位較畢摩低。男女均有;女性蘇尼稱為“莫尼”。蘇尼不懂經典,也不是師承而來,作法無一定儀式,主要法器是羊皮鼓。蘇尼進行占卜活動的方式有看豬脾,燒羊胛骨、雞足、舌卜、砍木刻等。
封建時代,漢民族普通崇敬神靈,深信佛教“因果報應”說教。因而,自發捐助,普建神廟,就近朝拜。明清期間,僅有萬人的城區,建有寺、廟、庵等,以天皇古寺為隆盛。清同治五年(1866年),遂寧海源和尚應邀來縣主持整修天皇古寺。此后以天皇古寺為主開展“我佛慈悲”等教義活動。每年正月初二至初九日,香火最旺,前往進香朝佛的人絡繹不絕。縣內藏族信仰喇嘛教,即藏傳佛教的本波派,神職人員俗稱“蘇宛”。還信仰本地原始宗教,從職人員俗稱“煞巴”。無論是婚喪嫁娶,出門遠行、播種收割等,都要請“蘇宛”、“煞巴”念經卜吉兇禍福。宗教意識感情滲透于民之中,同民族習俗交織融合。
崇老子、東華少陰君。明洪武時,城外南街建真武觀,為道士仰奉團拜之所,屬南宗全真派。民國初年廢止。
越西縣內第一個清真寺在元末明初建于保安。為便于南北居住的回民朝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越西石城竣工后,將保安清真寺遷至城內敦化巷拐角處建新寺。同治十三年(1874年),守備場同先令將清真寺搬遷至南門左側三倒拐建寺。“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被拆除,經典被查抄,寺基被人侵占。1988年在原址重新修建清真寺。
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法籍光司鐸(神甫)來縣城傳教,在中所街上及新民茶園設經堂。之后,中中所陶姓住宅設教堂,當地群眾視為“邪教”,將其搗毀。民國5年(1916年),路司鐸在縣城城隍廟巷建教堂“永安公”。教堂有神甫1人,會長、修生童貞女、傳教士及教書先生多人。教堂經費由西昌主教區核撥。“永安公”神甫更迭共8人,其中法國籍4人,中國籍4人。
民國36年(1947年)組建,年底上報有教徒465人,附設于永安公福音堂。解放初,隨天主教堂關閉而停止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