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納溪區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長江之南,永寧河下游兩岸,東連合江縣,南接敘永縣,西界江安縣,北鄰瀘州市江陽區。 地理坐標東經105°09′—105°37′,北緯28°02′14″—28°26′53″,東西寬41千米,南北長46千米,全區幅員面積1150.6平方千米,人口47萬。
納溪地形以深丘、低山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17.5℃,年均降水量851毫米。森林蔥籠,古木參天,自然環境優美迷人。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護國巖”石壁、棉花坡戰壕。游覽景點有鳳凰湖——來鳳森林公園。納溪是一座豐饒的綠色寶庫,森林覆蓋率達44%,是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區)”和全省造紙原料基地縣之一,并建了林、果、蛋、豬、魚、禽、菜等農副產品商品基地,依托本地優勢資源發展的造紙、絲絹紡織、食品等工業,是納溪經濟的支柱產業。
行政區劃
納溪區轄2個街道(安富、永寧)、12個鎮(護國、白節、合面、打古、上馬、豐樂、天仙、渠壩、新樂、龍車、大渡口、棉花坡),村委會238個、村民小組1844個、農村社區居委會10個,城市社區居委會9個。
歷史沿革
西漢至西晉本江陽縣地,成漢(304—347年)時江陽郡為夷僚(少數民族)所據,江陽郡寄武陽縣地(今井研縣南),后寄治武陽縣治(今彭山縣東北),稱西江陽郡,后復故土。東晉穆帝(345—361年)于此(今納溪區大渡口鎮)置漢安縣,初屬江陽郡,后為東江陽郡郡治。《永樂大典·瀘州志》:“[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于納溪口置軍寨,元豐元年(1078年)徙都巡檢使主之,紹定中(紹定五年,即1232年)升[納溪]寨為縣,縣治距州城下流三十里。”屬瀘州瀘川郡。《永樂大典·瀘州志》:“納溪,古寨名。……昔諸葛武侯平云南,于溪右立寨[招]降。……納溪縣,縣名。古之有溪,上控永寧界首,下注瀘江,昔諸葛武侯平定云南,蠻夷(少數民族)納貢而出此溪,因名納溪,又曰云溪。”
春秋戰國時,屬巴國、巴郡地。漢、晉、南北朝為江陽、漢安、綿水等縣地。隋分屬瀘川、江安、漢安等縣地,唐屬江安(漢安)、涇南縣地。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在今永寧河入長江的河口置納溪寨。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升納溪寨為納溪縣。先屬瀘州,后屬江安州。元、明、清三代均屬瀘州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屬川南軍政府,后屬下川南道、永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撤銷永寧道,直屬四川省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隸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3日,納溪解放,同月12日成立納溪縣人民政府,隸屬瀘縣專署。1952年改屬隆昌專署,1953年初屬瀘州專署。1960年,改屬宜賓專區。1969年1月18日成立納溪縣革命委員會。1983年6月建立省轄瀘州市,納溪縣劃歸瀘州市管轄。(以上分別摘自《瀘州年鑒》2004年版及2005年版)
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5]132號):撤銷納溪縣,設立瀘州市納溪區;納溪區轄原市中區的安富街道辦事處和鄰玉鎮的先農、紫陽2個村,原納溪縣的護國、花果、大渡口、白節、合面、上馬、打古、豐樂8個鎮和棉花坡鄉、龍車、渠壩、新樂、樂登5個鄉。1996年7月1日,納溪正式撤縣建區,區政府駐安富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瀘州市納溪區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長江之南,永寧河下游兩岸,東連合江縣,南接敘永縣、興文縣,西界江安縣,北鄰瀘州市江陽區。地理坐標東經105°09′—105°37′,北緯28°02′14″—28°26′53″。
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形似正方,全區幅員面積1150.6平方公里。納溪南高北低,平壩、丘陵、低山兼有,海拔在230—963.2米之間,全區最高點在打古鎮普照山白土巖。納溪區有條形山脈兩支,均東西走向。
一支橫穿區境中部,東從合江入境,經白節鎮大旺,天仙鎮樂登,大渡口鎮和豐向江安方向延伸,海拔在500米以上,東部高于西部,境內逶迤40余公里;一支橫亙區境南部打古鎮、上馬鎮、合面鎮文昌,蜿蜒30余公里,海拔在450米以上。
自然資源
納溪區境內有大小溪河130余條,總長度640余公里。長江流經區境北部長28.8公里,經大渡口鎮、新樂鎮、安富向瀘州奔流。永寧河是本區長江最大支流,縱貫區域中部,經上馬、護國、渠壩、天仙、安富注入長江,境內流長45.7公里。
豐富的竹木資源是納溪的一大優勢。樹木種類既有珍稀樹種,也有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成的杉木林和速生豐產林基地。其中人工用材林面積27萬畝,木材蓄積量52.4萬立方米,年生長量4萬立方米,年消耗量2.2萬立方米。作為全國13個雜竹主產區之一,納溪雜竹蓄積量達116萬噸,年生長量25萬噸,年采伐量17萬噸。生產的雜竹片,除滿足區內自用外,還向貴州、宜賓、重慶、瀘州等造紙廠家提供原料8─10萬噸,是四川重點造紙原料基地縣之一。
境內主要礦藏天然氣,蘊藏量約80億立方米,為四川省四大氣區之一。另有貯量超過100萬噸,含量達85%以上的優質鈣鎂鈉基膨潤土礦,可廣泛應用于冶金球團、鑄造業、鉆井泥漿,制備潤滑脂、飼料、涂料、復合肥填充料等。
經濟概況
納溪區形成以高等級公路為骨架,以各區道標美路為框架,以各山區公路為支架的多層次公路網,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撤縣建區以后,納溪的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建設步入了規范化、大發展的軌道,以交通、郵電、商業、金融、房地產為支柱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9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35,598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6.1%。
交通運輸業實現增加值7,096萬元。納溪工業已形成了依托本地優勢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的“龍”型經濟格局:“白龍”繭絲綢,貿工農一體化;“綠龍”林紙結合,綜合開發。建成了以絲綢、造紙、化工、食品為支柱的工業格局。
工業經濟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億元,新增規模企業10家,區屬工業占屬地工業比重提高到65%。區屬化工。以瀘天化、新火炬公司等為代表的市屬化工企業全年產值同比下降34%,區屬化工實現增加值1.5億元,同比增長107.5%。班達化工、新東方農化、步萊特新能源等項目建成投產,拉動化工產業明顯發展。釀酒產業。巴蜀液酒業新建500噸儲酒罐8個、窖池300口;康慶坊酒業新建500噸儲酒罐5個、窖池300口;八仙液新建包裝生產線2條,超越彩印、天泰包材等6個酒類關聯企業建成投產。全年白酒產量完成6.4萬千升,同比增長18%,實現銷售收入14.5億元,入庫稅金6020萬元。造紙產業。銀鴿紙業漿板機改造等技改項目建成投用,污水處理項目順利通過省上驗收;班博竹業竹纖維生產線建成試產,600萬只竹制容器生產線正安裝調試。造紙業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6億元,同比增長55.8%。物流產業。青利碼頭水下工程和岸線護坡工程竣工,路海儲運項目主體工程全面建成,石龍巖綜合交通物流樞紐項目完成征地,三友物流、蜀云貴物流等項目開工建設。全年新增物流企業16家,物流業入庫稅金5757萬元。
農業經濟
完成糧食播種51.7萬畝,糧食總產達21.7萬噸,同比增長1.8%。全年新增竹基地5.3萬畝,改造低產林4萬畝,實現竹產值9.2億元,成功進入“四川省100個現代林業產業基地縣(區)”和“四川省林業產業20強縣(區)”;建成萬頭生豬養殖小區3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5個,全年出欄生豬52.3萬頭,成功進入“四川省現代畜牧業50強縣(區)”。新發展生態養雞戶300戶,新發展“稻鴨共育”示范片2萬畝,新建有機再生高粱示范基地3.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2萬畝,新增提水控灌設備120臺(套),新建機耕道28公里、渠道22.5公里,馬廟水庫庫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黃桷壩水利工程已獲省上批準立項。疏港路長江防洪堤工程已上報長江委員會審批。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天仙生態新農村建設示范片成功列入省、市示范片建設,已完成總體規劃和詳規。全面實施省級人居環境試點村莊2個。
旅游商貿
啟動全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完成天仙硐、鳳凰湖景區規劃,天仙硐、普照山順利通過國家2A級旅游景區評審,鳳凰湖、古樓山旅游招商簽訂意向性協議資金2.2億元,完成旅游總收入6.05億元。全面啟動城區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納溪商城、打漁村農貿市場建成投用。大力實施“家電下鄉”補貼,全年完成家電銷售4134萬元,財政補貼546萬元。鞏固提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改造標準化農家店52家。外貿出口首次突破1000萬美元大關。
項目建設
全區7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0.4億元,占年投資計劃的119.5%。其中,國家、省、市投資項目15個,完成投資35.2億元;區級投資項目11個,完成投資1.6億元;民間資本投資46個,完成投資13.6億元。向(家壩)—上(海)線8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河西110千伏變電站、瀘天化硝酸裝置節能技改、九禾民燃、江南職中實訓大樓等項目相繼建成,區人醫住院大樓主體完工,川黔高速、煤氣化一期工程等項目進展順利,賽德水泥、川渝高速、農村斷頭公路等重大項目先后開工建設。
園區建設
組建瀘州化工園區管委會,調整充實納溪工業集中發展區管委會,實現合署集中辦公,有效提高園區管理和服務效能。瀘州化工園區完成并上報規劃編制方案,成功列入省“1525”工程;浙江產業園完成產業布局規劃,臨港產業園完成園區總體規劃,編制了臨港產業園長江港口布局規劃圖,均成功列入“四川省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全年投入建設資金4.69億元,征地3000畝,完成場平1046畝,建成園區道路及配套管網4000米。 “一區三園”引進項目41個,到位資金8.82億元,建成項目18個,銷售收入達91億元,實現利稅5.1億元。
城鎮建設
完善擴編納溪城市總體規劃,完成疏港路、倒流河片區控制性詳規,修編集鎮規劃2個、景區控規1個、村莊規劃28個。城市建設完成投資4.8億元,建成15萬平方米,在建15萬平方米。護國、合面、白節等集鎮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完成投資1.5億元,建成30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投入資金1.59億元,全面完成“八大民生工程”56個惠民項目。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29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以內。落實廉租住房300套、實施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500戶,解決農村特困危房戶住房55戶。大灣路、高新路、打向路等斷頭公路已動工建設,建成通村公路67.8公里、鎮客運站6個,新建沼氣池4247口,實施“金土地”工程3個。投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資金3298萬元;拆除違章建筑物、戶外廣告等1780處,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4000余份,新改建道路6條、公廁69座,新增垃圾處理設施449個,施劃交通標識標線318 處;城市“雙創”植樹12.5萬株,創建市級園林式單位10個,新增綠地34萬平方米,完成省、市級污染掛牌整治企業3家。民兵預備役、“雙擁”共建、外事僑臺、新聞、人才、氣象、物價、統計、區志、保密、檔案、人防、老齡、殘疾人、民族宗教、婦女兒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文物考古
兩百年前,巴蜀之南物價如何?恐怕就是鉆進故紙堆也難準確考證。在瀘州納溪天仙洞景區所見的清代物價石刻碑,卻說明了一切問題。
該碑位于省級風景名勝區天仙洞一棧道上,長約3米,寬約2米,上面刻有:大清順治癸巳年,米貴每斗銀三十余兩,豬牛雞鴨未成羽毛售銀十兩,后無價……群虎食人。待康熙辛亥十年,禾生雙穗,牛退雙子同治甲子三年米每斗售錢二千余文……碑文共208字,書寫剛正有力,記錄了從順治到光緒200多年間,清代物價石刻碑糧食、農副產品的價格變化,真實地反映了清王朝200多年間的物價史,碑文中還記錄了天象、軼聞,作者肖斯羽還奉勸世人行善作好事,以福壽延年,落款為“清光緒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吉立”。據文物專家介紹,這是四川目前發現唯一能反映清代200多年間物價變化情況的石刻,為研究該省乃至全國清代歷史和經濟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風土人情
川南瀘州納溪區的班打獅子,起源于清光緒年間,流行川南各地,是四川獅舞中的一個優秀流派。身懷絕技的納溪龍車鄉班打獅子隊現任"掌門"邱修華,可謂川派武獅民間藝人中的一個優秀代表,央視曾深入龍車鄉,對龍車的班打獅子和邱修華進行專題報道。
邱修華之父邱新發系龍車班打獅子隊的第八代傳人即上屆"掌門人",子承父志,邱修華從11歲起便在父親的黃荊棍下,走上了班打獅子這一民間高空舞臺之路。由于班打獅子是融武術、雜技、歌舞于一爐,集文獅、武獅于一體的無任何安全防護設施的純民間高空藝術,身輕如燕、臂力、腰力過人及下盤穩健等基本功夫必不可少。在父親的悉心教導和從嚴要求下,邱修華很快成為同門近10名師兄弟中的佼佼者,20多歲時便替父親擔起了獅、猴高空表演的重擔。
阿地里高空走鋼絲尚有一根重重的平衡桿,雜技演員的高空表演上下都有相應的安全設施,而這一切,在班打獅子的高空表演中絕不能有,否則便失去了它的懸念和這一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5張破舊的方桌重疊著往壩子上一擺,老邱和他的師弟張樹清換上"孫猴子"和"沙和尚"的戲裝,當著百余鄉親的面來了個高空現場表演:雙手抓住桌邊,一個倒提,身輕如燕的"孫猴子"一下飛到了第三張桌面,轉眼竄至最上面那張四腳朝天的方桌上,一個漂亮筆直的"猴王"倒立,當即贏得現場觀眾的一片掌聲。就在那搖晃不定的方寸之間、四條細小的方桌腿上,"孫猴子"與"沙和尚"游刃有余,時而騰空換位,時而追打嬉戲、金雞獨立,一連串造型驚險的動作,直看得觀眾提心吊膽,個個手中都為他們捏著一把汗。剛表演完四條腿的高空作業,"孫猴子"又動作麻利地竄上近10米高的南竹竿上。竹竿下,是一張方桌和一條雙人長凳;竹竿上,是五個彩色的花環和一條豎起的方凳。54歲的老邱手反背抓竿,肚子往外來了個"青蛙曬肚";一支腳勾住花環,另一支腳勾住條凳上垂下的繩圈,全身懸空,好一招美猴王倒掛金鉤;高空倒立、亮竿、亮彩、鉆圈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后,最后,老邱從竿頂頭朝下腳向上,用兩肩和兩腿夾住竹竿,腿一松,"刷"地一聲,"美猴王"用最驚險刺激的一招結束了整個表演。
土產特產
楠竹
納溪的楠竹是瀘州市最多的。楠竹被統稱為毛竹,又別于毛竹,楠竹實際上是毛竹中最名貴,最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一種實用竹。在中國300多種木本竹類植物引屬中,楠竹是生長最快,材質最好,用途最多,經濟價值最大,種植面積最大的竹種,楠竹生長快,適應性強,恢復一棵60英尺高的樹木需要60年的時間,而一棵60英尺的楠竹只需59天即可再生,楠竹大面積的種植推廣能保持水土流失,調節局部小氣候,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并且成林時間較木材而言大為縮短。
水仙花
中國水仙花屬石蔥科、水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生得頗象洋蔥、大蒜、故六朝時稱“雅蒜”、宋代稱“天蔥”。
綠 茶
“金香綠”綠茶外形扁平伸直,色澤翠綠,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黃勻整,栗香濃郁持久,滋味鮮醇爽口,色、香、味、形俱佳,該茶手工制作,以香氣和滋味取勝市場。
蠶 繭
蠶繭是制絲織綢的原料。用絲綢制成的服裝透氣性和吸濕性極佳,對皮膚有很好的保健護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