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河北區,隸屬天津市,是天津的發祥地和中心城區之一。東部與東麗區接壤,西部以海河、北運河為界,與和平區、南開區、紅橋區隔河相望。南部與河東區毗連,北部與北辰區相鄰,總面積29.62平方千米。河北區下轄10個街道。河北區戶籍人口64.04萬人,常住人口62.94萬人。區政府駐望海樓街道獅子林大街284號。
河北區,因地處海河之北而得名。1928年,天津改為特別市。1949年,區境分屬二區、三區。1952年,二、三區市區部分合并,稱三區;1956年,改稱河北區。是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人文景觀、歷史遺跡各具特色,有著名的佛教勝地大悲禪院,有孫中山、袁世凱、馮國璋、曹錕、梁啟超、李叔同、李大釗等名人遺跡,有周恩來、鄧穎超青年時代從事革命運動的覺悟社、女星社,還有一批歐式風格的小洋樓,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行政區劃】
河北區轄個10街道:光復道街道、望海樓街道、鴻順里街道、新開河街道、鐵東路街道、建昌道街道、寧園街道、王串場街道、江都路街道、月牙河街道。
【歷史沿革】
河北區為天津市區退海成陸最早地區之一,戰國時期,已有先民足跡。
隋唐,有人定居。
元代,河北區屬大都路漷州武清縣管轄。延佑三年(1316年),于直沽設海津鎮,河北區屬海津鎮管轄。
明永樂二年(1404年),于直沽設天津衛,衛城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地區屬順天府武清縣。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改天津衛為天津州,屬河間府;九月,又改天津州為直隸州,管轄武清、青縣、靜海三縣。河北區境屬天津州或天津直隸州管轄。
民國三年(1914年),河北區境屬直隸省津海道天津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將天津改為特別市,河北區境內分屬四區、特二區、特三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河北區境分屬四區、五區、特二區、特三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河北區境分屬四區、五區、十一區、十二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河北區境分屬二區、三區、四區、特管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河北區境分屬二區、三區、四區。
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河北區境分屬二區、三區。
1952年10月,二區和三區的市區部分合并,稱三區;農村部分劃歸郊區。
1956年1月,第三區改稱河北區。
1966年9月,河北區改稱衛東區。
1968年1月,衛東區恢復為河北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北區,東部與東麗區接壤,西部以海河、北運河為界,與和平區、南開區、紅橋區隔河相望。南部與河東區毗連,北部與北辰區相鄰,總面積29.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河北區,地貌屬于天津東南部海積沖積平原區,地貌主要特點是地勢低平,海拔均在5米以下,地面坡度平緩,主要由低平地、洼地、微高地、人工堤及坑塘等地貌類型構成。
氣候特征
河北區,屬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和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季風顯著、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雨熱同季等特征。年平均降水量為562.1毫米。實際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61.4小時。太陽高度角夏至日最大,為74°19’;冬至日最小,為27°45’。風向呈季節性更替,以西北為主。區內年平均風速為3米/秒。
水文水系
河北區境內的河流有海河、北運河、新開河、月牙河、北塘排水河等6條。其中,海河全長74千米(區境岸線長約4千米)、北運河全長168千米(區境岸線長5.05千米)、新開河全長13.2千米(區境岸線長5.7千米)、月牙河全長14.4千米(區境岸線長4.6千米)、北塘河全長32.7千米(區境岸線長2.45千米)。地下水主要包括松散地層中的孔隙水和基巖地層中的巖溶裂隙水兩種類型。
【交通運輸】
鐵路
津山鐵路、津浦鐵路、津薊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津秦高速鐵路穿過河北區。
公共交通
天津地鐵2號線、天津地鐵3號線、天津地鐵5號線、天津地鐵6號線穿過河北區。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河北區駐有: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天津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天津城市職業學院。
河北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85所。其中,中學17所(含市直屬外大附校、民辦校4所,其中完中校9所、高中校2所、初中校6所)、小學25所(含民辦校1所)、幼兒園40所(含民辦幼兒園18所、少年宮幼兒園1所、集體幼兒園2所、部隊幼兒園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高等職業院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少年宮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共有在職教職工6687人(含民辦學校、幼兒園教職工),在校(園)學生(幼兒)67128人。
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圖書館:河北區圖書館、河北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國家三級文化館:天津市河北區文化館。
醫療衛生
河北區共有衛生事業機構188個,其中二級醫院2個,衛生機構床位756張:衛生技術人員3963人,其中執業醫師2016人,注冊護士1162人。
【風景名勝】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舊稱圣母得勝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大街西端北側,斜對獅子林橋,以其舊址望海樓而得名。望海樓教堂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底建成,具有歐洲哥特式建筑風格,是天主教傳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 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望海樓教堂曾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反洋教斗爭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兩次被焚毀,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發生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1976年,在地震中受損。1983年,修復。建筑正立面筑平頂塔樓3座,呈“山”字型,有哥特式建筑風格。
1988年1月13日,望海樓教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覺悟社舊址
覺悟社舊址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9號,是青色磚木結構的平房小院。覺悟社舊址占地面積400 平方米,建筑面積 160平方米。門首懸覺悟社舊址匾額。覺悟社于民國八年(1919年)9月16日成立,是周恩來領導的天津愛國學生的進步組織。
覺悟社研究新思潮,探討救國救民的真理,積極參加革命斗爭,成為當時天津反帝愛國運動的領導核心,在北方的革命社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2019年10月7日,覺悟社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可·波羅廣場建筑群
馬可·波羅廣場建筑群,位于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與自由道交匯處,形成于清光緒三十四至民國五年(1908~1916年),為原意大利租界建筑群。
馬可·波羅廣場建筑群占地面積約2200平方米,包括馬可·波羅廣場舊址、馬可·波羅廣場西南面樓(民族路46號樓、自由道25號樓)、馬可·波羅廣場西北面樓(民族路40號、42號、自由道40號)以及馬可·波羅廣場東北面樓(自由道38號)。馬可·波羅廣場建筑群建筑為磚木結構,均為二層,帶半地下室,其計6棟。每棟建筑占地分別在1至2畝之間、建筑面積300至500平方米之間、房間12至19間不等。該建筑群分三組,圍繞圓形的馬可波羅廣場而建。各棟建筑格局基本一致。其主要區別在于塔樓的平頂涼亭,有平拱圓拱、尖拱之別。 馬可·波羅廣場建筑群涵蓋哥特、羅馬、巴洛克等建筑特色,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013年3月5日,馬可·波羅廣場建筑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開河火車站舊址
新開河火車站舊址,位于天津市河北區中山路1號,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為天津北站。
新開河火車站舊址站房的外觀比較樸實,并沒有太多的裝飾,設施有候車室、行包房、售票廳等。有三座旅客站臺,八條股道,其中一、二站臺上還建有古樸典雅的鋼制雨棚。新開河火車站是清末北洋新政的產物,是重要工業文化遺產,亦是中國現存較完好的早期車站。作為早期天津地區的交通樞紐,成為天津近代化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之一。
2019年10月,新開河火車站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啟超舊居
梁啟超舊居,位于當時的天津意租界的馬可波羅路(今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46號)。梁啟超舊居又稱梁啟超故居,由兩座樓組成,一座是梁啟超全家定居天津的寓所,另一座是梁啟超的書齋“飲冰室”,梁啟超晚年在該處著書立說。
梁啟超舊居老樓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為兩層,前后兩幢,由過橋走廊相連。東部主要是書房,客廳和起居室。梁啟超就在該處寫作、會客。民國十三年(1924年)建成的“飲冰室”,是一棟意式風情二層小樓。進門大廳旁是書房、客廳、資料室和娛樂室。樓上是配備齊全的餐廳、臥室和客廳。書齋布局比老樓舒服。梁啟超晚年的政治活動和寫作都在該處,他的著名巨作《飲冰室合集》,其中大部分都在該處完成。
2006年5月25日,梁啟超舊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運河河北區段
北運河,處于大運河的北端,曾稱沽水、潞水、白河,至明代始稱北運河。是貫穿天津市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南糧北運、商旅交通、軍資調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大運河整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境內的大運河包括北運河和南運河兩個區段,在三叉河口與海河相連通。天津境內的北運河自北向南流,流經武清區、北辰區、河北區和紅橋區四個區。北運河沿岸遺產包括:福聚興機器廠舊址、天妃宮遺址、窯洼炮臺遺址、北洋大學舊址、大紅橋、曾公祠舊址、三岔河口、西沽。河北區段大約有5000米。2019年10月,北運河河北區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李叔同故居紀念館,位于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總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由園林和故居兩部分組成。園林部分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紀念亭和涼亭等組成。故居部分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由四組院落、48間房屋組成,傳統磚木結構,呈“田”字型格局份,基本陳列包括李叔同(弘一大師)生平圖片展和專題展覽等。
【歷史文化】
文物古跡
河北區共有各級文物10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保單位6處、天津市文保單位35處、區級文保單位26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42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北區非遺項目共有51項,其中市級項目有15項,區級項目36項。河北區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40名(已故3人),其中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名(已故1人),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9名(己故2人)。
地名由來
河北區,因地處海河之北而得名。
【地方特產】
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全稱”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天津老字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八街麻花,誕生于1927年,制作采用優質的小麥粉為主料,輔料更是講究:桂花、冰糖、核桃仁、清水紅綠絲、桔絲、花生、芝麻等。以其精湛的工藝、精良的制作、酥脆的口感、精美的包裝,實現了從手藝到技術再到藝術的華麗轉身,保留了傳統特質與民族文化特色,成為天津的代表性美食。
杏仁茶
杏仁茶,是一樣在老天津非常盛行的早點小吃,用新大米粉、甜杏仁粉熬制。關于其制法,民間有說先熬米粉再加杏仁粉的;也有說兩種干粉面一同熬的。另外,米面有用大米粉的,也有用糯米粉的。除小食鋪售賣之外,賣杏仁茶的小販擔挑一般在早晨串街招攬,挑子上有熱鍋,鍋蓋的一半可以掀蓋,另一半是木盤,放著餐具等物。
【榮譽稱號】
2011年,河北區入選第一批全國地名公共服務示范市。
2014年,河北區入選第三批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
2019年,河北區入選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2020年6月,河北區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2020年10月,河北區入選全國雙擁模范城。
2020年11月,河北區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0年12月,河北區入選無償獻血先進市。
2021年1月6日,河北區入選2018-2020周期國家衛生城市。15日,河北區入選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28日,河北區入選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1年4月,河北區入選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
2022年4月,河北區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
2023年5月,河北區入選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城市。
2023年8月,河北區入選全國第三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
2024年1月,河北區入選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