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烏齊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市北部,地處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西部,唐古拉山余脈他念他翁山東端,三河(紫曲河、格曲河、昂曲河)流域。類烏齊縣域內屬高原氣候區,為內陸干燥氣候類型。總面積6147平方千米。類烏齊縣共有12835戶58285人,其中農牧民人口共11133戶54457人。類烏齊縣轄2個鎮、8個鄉,縣政府駐地桑多鎮。
類烏齊,藏語譯音意為“大山”。13世紀中葉,元朝實現了中國的大統一,設置總制院(后改為宣政院)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政教事務。類烏齊地方由嘎斯家族管理。1950年10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類烏齊。1959年5月,類烏齊宗改為類烏齊縣,并成立縣人民政府。2014年11月,撤銷昌都地區和昌都縣,設立地級昌都市。類烏齊縣屬昌都市管轄。類烏齊縣主要景區有益吉神山、德青頗章神山、色吉雪山、唐代柏林、伊日溫泉、崩勒溶洞、海市蜃樓湖和措嘎瑪神湖等自然景觀;有類烏齊寺(查杰瑪寺)、確雅瑪塔林、古墓葬、馬鹿場等人文景觀。
【行政區劃】
類烏齊縣轄2個鎮、8個鄉:
鎮:類烏齊鎮、桑多鎮
鄉:伊日鄉、卡瑪多鄉、長毛嶺鄉、濱達鄉、尚卡鄉、吉多鄉、崗色鄉、甲桑卡鄉
【建置沿革】
類烏齊,藏語譯音意為“大山”。 考古發掘的昌都卡若遺址、小恩達遺址和察雅煙多遺址等表明在5000年前,包括類烏齊在內的康區已有原始先民進入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階段。其粟類谷物和貝飾的發現,表明同黃河流域原始文化和沿海地區有一定的接觸,反映了以血緣為紐帶的原始村落形態。據漢文史料記載,公元前4世紀初,秦獻公“兵臨渭首”,原居于青海黃河河曲賜支一帶的羌人,避強秦之威,舉眾向西南遷徙,進入四川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與當地土著居民相融合,繁衍發展為許多部族、部落,大部分散居于青藏高原東南部,逐水草而居,史稱為“西羌”。是為康巴藏族的前身。 漢代,類烏齊一帶屬“外象雄”。 唐初,屬蘇毗。7世紀,松贊干布建立吐蕃政權,諸羌部融入吐蕃。吐蕃政權設立“五茹”等行政建置。類烏齊及周邊地區屬于“蘇毗茹”轄地,屬“下部多康三崗”的范圍。七八世紀之交,吐蕃攻打南詔時,類烏齊等地為前沿地帶。 唐末,奴隸貧民大起義摧毀吐蕃政權,其原地域內復分立為各個部落,各據一地,類烏齊一帶為游牧部落。 13世紀中葉,元朝實現了中國的大統一,設置總制院(后改為宣政院)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政教事務。宣政院下設3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其中“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簡稱“朵甘思宣慰司”)具體負責包括類烏齊在內的今西藏昌都地區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區軍政事務。類烏齊地方由嘎斯家族管理。 明代,先后設朵甘衛指揮使司、朵甘衛宣慰司,管轄類烏齊等廣大康區。內部仍由嘎斯家族統治。 明末清初,和碩特蒙古固始汗統治康區,派德巴(營官)駐昌都等地,督率土司,征收賦稅。類烏齊為昌都德巴管轄區。 清康熙五年(1666年,藏歷第十一繞迥火馬年),類烏齊嘎斯家族絕嗣,法臺繼任實行活佛轉世制,開始形成由揚貢喇章夏仲喇章“兩個喇章”和吉仲、帕曲,夏仲“三大活佛”治理時期。清雍正元年(1723年,藏歷第十二繞迥陰水兔年),雍正皇帝冊封第一世帕曲為“協理黃教諾門汗”名號,將類烏齊一帶封賜給帕曲活佛。清宣統二年(1910年,藏歷第十五繞迥陽鐵狗年)六月,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在昌都推行“改土歸流”時,在類烏齊新設恩達縣,隸屬察木多(昌都)府。 民國初,類烏齊仍由“三大活佛”管理。民國七年(1918年,藏歷第十五繞迥陽土馬年),藏軍占領類烏齊后,西藏地方政府設類烏齊宗,派駐“拉尼”(相當于宗本)管理類烏齊政教,屬昌都朵麥基巧(總管)管轄,結束了“三大活佛”管理。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藏歷第十六繞迥陽木狗年),民國政府派參謀次長黃慕松赴拉薩致祭十三世達賴喇嘛途經昌都時,在昌都設立蒙藏辦事處機構,監管康區地方事務。翌年,民國政府任命類鳥齊寺管家諾那為“西康宣慰使”,并在康定成立“西康宣慰使公署”。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藏歷第十六繞迥陰土兔年),西康省正式成立(省會康定),類烏齊隸屬其管轄。但實際上西康省未在類烏齊行使有效管理。 1950年10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類烏齊。 1951年8月,中共昌都分工委通過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派出軍事代表到類烏齊開展工作。同年9月,成立類烏齊軍事代表處。同年10月,成立類烏齊宗人民解放委員會,隸屬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 1951年11月5日,召開類烏齊宗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經過協商建立類烏齊宗人民解放委員會(屬臨時性過渡行政機構),管理統戰、民族、宗教和建設、財政、文教、衛生、獸防、郵電等工作。 1959年3月,西藏地方上層反動集團發動全面武裝叛亂,人民解放軍奉命平叛,并進行民主改革,徹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 1959年5月,類烏齊宗改為類烏齊縣,并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昌都專員公署;同時成立中國共產黨類烏齊縣委員會。 1968年5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 1980年,中央召開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后,中央給予西藏特殊優惠政策。類烏齊縣率先在農區實行土地、牛羊承包責任制,順利地進行了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 2014年11月,撤銷昌都地區和昌都縣,設立地級昌都市。類烏齊縣屬昌都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類烏齊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北部,地處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西部,唐古拉山余脈他念他翁山東端,三河(紫曲河、格曲河、昂曲河)流域。北與青海省囊謙縣相連,西鄰丁青縣,南與八宿縣、洛隆縣接壤,東與卡若區毗鄰。東西寬112千米,南北長110千米,總面積614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類烏齊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個地貌景觀呈山原類型,分為高原山原面、高原山原寬谷和高原山原峽谷3部分。全縣地貌分別受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和他念他翁山控制,隨山脈走向決定河流的流向,造成山間河谷深切、溝壑縱橫、峽谷眾多、坡向分明的特點。桑多鎮、類烏齊鎮、崗色鄉、伊日鄉、卡瑪多鄉、長毛嶺鄉基本屬于高原山原面,同時伴有高原山原寬谷;吉多鄉、尚卡鄉、賓達鄉、甲桑卡鄉基本屬于高原山原峽谷,又間有高原山原寬谷。縣內兩條山脈構成諸峰重疊、山勢陡峭的骨架。全縣最高處為色吉神山雪峰,海拔約5790米;最低處為尚卡鄉的達讓村,海拔3439米。
氣候 類烏齊縣域內屬高原氣候區,為內陸干燥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為2.6℃(7月份平均氣溫為12.1℃,日平均氣溫在5℃以上的天數有120天,日平均氣溫在0℃以上的持續期為250天;晝夜溫差大,溫差在15℃),全年無霜期只有50天左右(平均日照時數為180.3小時/月),年降雨量在550-650毫米之內;年蒸發量1630毫升,年平均氣溫在2.6℃,無霜期30天,平均氣壓660毫帕。
水文 類烏齊縣域屬瀾滄江水系,河流交織,水量充足。主要河流有紫曲、格曲、昂曲3大河流。
【交通運輸】
類烏齊縣以國道“317”線(黑昌公路)和國道“214”線(康青公路)匯合于縣城,形成類烏齊縣公路干線貫穿腹心地帶,還修建了多條鄉村公路,基本形成了樹枝狀的公路網。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類烏齊縣有各級各類學校40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13所、教學點13所、幼兒園13所。教職工422名,在校學生8257名,其中初中在校生2151名,小學在校生5404名,在園幼兒702名。
醫療衛生 類烏齊縣有縣醫院一所,婦幼保健站1所,防疫站1所、類烏齊縣人民醫院、類烏齊縣衛生服務中心第一診所、吉多鄉衛生所、賓達鄉衛生院、類烏齊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治療甲狀腺醫保醫院等大小十余所醫院。
【風景名勝】
類烏齊寺
類烏齊寺位于類烏齊縣以北,海拔3850米的類烏齊鎮,距縣城35千米,是類烏齊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寺廟,系達隆噶舉派主持之一。由達隆噶舉派高僧扎巴微色波于1276年創建,后又經歷代法臺擴建,形成規模宏大,建筑風格獨特的著名寺廟。
伊日溫泉
伊日溫泉位于類烏齊縣,四面環山,山腳綠草茵茵,山上則是茂密的森林,整個溫泉分布在長約100米的狹長地段。伊日溫泉有6處溫泉可用,水溫在20—40攝氏度之間。
舊密禪寺
舊密禪寺地在昌都地區之類烏齊縣境內,位于巴夏北面山坡處,縣城距地區駐地105千米,是國家重點旅游區。
乃堂寺
乃堂寺,在昌都地區類烏齊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南的濱達鄉。寺廟背靠丁夏山,面向乃水河,北面是多吉巖,佛教徒稱其為如持十六羅漢的圣地,故取名“乃堂寺”。
崩勒溶洞
崩勒溶洞位于類烏齊縣桑多鎮何日瑪行政村下何日瑪自然村后山“崩勒”神山山頂處,海拔4300公尺。“崩勒”溶洞亦因地殼地質運動造成巖溶地型而形成,因其位于“崩勒”神山頂部而得名。整個溶洞共分三層,洞深為67.5米、洞最寬處為360余平方米、洞的最高距離為16.8米,洞內有大量溶液景觀、乳狀溶巖石筍石竹隨處可見。
德曲頗章神山
德曲頗章神山在類烏齊鎮旁,距縣城30千米。這里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在六月十五日的時候,遠近農牧民穿上節日盛裝、背上充裕的糌粑、牛肉、青稞酒或藏白酒,扶老攜幼,朝拜神山。
長毛嶺野鹿馴旅游區
長毛嶺野鹿馴旅游區有查杰瑪大殿、卡瑪多塔林、諾絨溝,民俗之山德青頗章神山,馬鹿的樂園長毛嶺養鹿場,有伊日溫泉和高山草甸等自然與人文景觀。
卡瑪多塔林
卡瑪多塔林位于類烏齊縣317國道右側,距縣城25千米。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古木參天、蒼松翠柏、四季常青。在蔥郁翠柏中有一座別致的小經堂,主供蓮花生大師像,左右各豎有幾根高大的轉經筒。
【歷史文化】
康巴英雄結 首先康巴人被稱為"高原的吉普賽人",喜歡自由游走,性格是絕對的奔放,豪爽,熱情,陽剛,陽剛的另一面就是血性。古時候,西藏一段時期一度部落間混戰,長期無法統一,康巴人英勇異常,在騎馬廝殺中,為了防止辮子過于飄動而用黑色或紅色的繩子將頭發繞著額頭后腦勺盤在頭上,奮力殺敵,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古鎮類烏齊的重大節日——仲確節 仲確節這天,又是祭祀甲日(后山)——“德秋頗昌”(勝樂宮殿)神山的特殊日子。據傳佛陀在世時,講《勝樂金剛本續》時曾預言過北方有個叫瑪哈巴爾巴達大神山。即為勝樂本尊之宮殿(德秋頗章)。1282年,桑杰翁正式把類烏齊寺的甲日認定為佛所預言的“德秋頗章”大神山,并于馬年對神山進行了開光儀式。1320年,為了修建祖拉查杰瑪大殿,類烏齊連續幾天舉行招財誦《多聞子》經的活動,從此每年藏歷六月十五日成為祭祀“德秋頗章神山”日。
【地方特產】
唐卡 唐卡是藏傳佛教所特有的一種繪畫形式。他是刺秀和繪畫在布、綢和紙上的彩色畫軸,再用彩緞裝裱。流傳于昌都地區的唐卡畫主要分嘎瑪嘎赤唐卡、美寧唐卡、美薩唐卡等三個派別。
藏裝配飾 藏族服飾文化是藏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天然石頭、珊瑚、動物骨頭、白銀是制作藏飾的主要原料,就是這些平實的材料,粗糙的外表下卻有精致的內涵。細小的花紋、鏤刻、鑲嵌,都巧妙地形式藏飾的設計風格。所有藏飾均是手工完成,好多藏飾是喇嘛在廟里打造出來的,每一件都與眾不同。
康巴藏裝 康巴服飾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別具地方個性特色。其主要服裝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其腰帶舉足輕重,式樣不拘一格,也是藏裝最顯著的特征。而寬大超長,日當衣服夜當被,既可遮風避雨保暖,又可裝物當坐墊的一衣多用性,又與康巴游牧民族生存環境、高寒的氣候和質樸的生活相適應。
【榮譽稱號】
2020年2月12日,類烏齊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2021年7月,類烏齊縣入選“西藏自治區雙擁模范城(縣)”擬表彰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