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日喀則市,西藏自治區轄地級市,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市、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市,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全市面積17.924萬平方千米。全市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全市常住人口為798153人。
日喀則的全名始稱溪卡桑珠孜,簡稱為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日喀則始有建制。日喀則市的藏文意思是“土質最好的莊園”,境內定日縣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桑珠孜宗堡和江孜古堡都是曾經的政教中心。有扎什倫布寺、白居寺、薩迦寺等一批著名寺廟。有亞東口岸、樟木口岸和吉隆口岸。日喀則喜馬南麓六大名溝被稱為西藏小江南或西藏江南:亞東溝,陳塘溝,嘎瑪溝,絨轄溝,樟木溝,吉隆溝。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行政區劃】
日喀則市轄1個市轄區、17個縣:
桑珠孜區 面積3664.72平方千米,人口158290,政府駐城南街道,下轄2個街道、10個鄉
江孜縣 面積3800平方千米,人口68650,政府駐江孜鎮,下轄1個鎮、18個鄉
白朗縣 面積2759平方千米,人口44564,政府駐洛江鎮,下轄2個鎮、9個鄉
拉孜縣 面積4505平方千米,人口6.5829萬,政府駐曲下鎮,下轄2個鎮、9個鄉
薩迦縣 面積8126平方千米,人口48766,政府駐薩迦鎮,下轄2個鎮、9個鄉
崗巴縣 面積3938.48平方千米,人口11276,政府駐崗巴鎮,下轄1個鎮、4個鄉
定結縣 面積5834.6平方千米,人口20362,政府駐江嘎鎮,下轄3個鎮、7個鄉
定日縣 面積13860平方千米,人口61785,政府駐協格爾鎮,下轄2個鎮、11個鄉
聶拉木縣 面積7863.92平方千米,人口17009,政府駐聶拉木鎮充堆村,下轄2個鎮、5個鄉
康馬縣 面積7000平方千米,人口20864,政府駐康馬鎮,下轄1個鎮、8個鄉
亞東縣 面積4310平方千米,人口15449,政府駐下司馬鎮城中路1號,下轄2個鎮、5個鄉
仁布縣 面積2124.11平方千米,人口33530,政府駐德吉林鎮,下轄1個鎮、8個鄉
南木林縣 面積8110平方千米,人口83531,政府駐南木林鎮,下轄1個鎮、16個鄉
謝通門縣 面積13960平方千米,人口45573,政府駐卡嘎鎮,下轄1個鎮、18個鄉
吉隆縣 面積9300平方千米,人口17536,政府駐宗嘎鎮,下轄2個鎮、4個鄉
昂仁縣 面積27460平方千米,人口55108,政府駐卡嘎鎮,下轄2個鎮、15個鄉
薩嘎縣 面積12400平方千米,人口16220,政府駐加加鎮,下轄1個鎮、7個鄉
仲巴縣 面積43600平方千米,人口26897,政府駐拉讓鄉,下轄1個鎮、12個鄉
【歷史沿革】
公元七世紀初,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布狀況,把所轄中部地域劃分為“衛、藏”兩大部分,依日喀則東西的“藏”區為“耶如”(年楚河一帶)和“如拉”(雅魯藏布上游沿岸),東以崗巴拉山為界,西至岡底斯山(現阿里一部分)。因“藏”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于是才有了“后藏”之說。日喀則原稱“年曲麥”或“年麥”(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這里雖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涼之所。
八世紀,吐蕃王朝的藏王赤松德贊請印度高僧蓮花生進藏建桑耶寺,路經日喀則,在此修行講經,并預言雪域高原的中心在拉薩,其次在年麥(日喀則)。
十四世紀初,大司徒絳曲堅贊戰勝薩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的庇護,設了13個大宗溪,最后一個宗便叫做桑珠孜(意為如愿以償,選址在日喀則),取名為溪卡桑珠孜。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開始在宗山建造宗政府,建筑為桑珠孜宗堡。從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為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日喀則始有建置。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日喀則。為便于行政管理,中央在日喀則、江孜分設二個分工委。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在日喀則、江孜分設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基巧辦事處(相當于地區)。
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發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及各分支機構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同時通過了邊平叛邊改革的決議。10月,日喀則專區成立,轄11個縣。
1964年,日喀則、江孜專區合并為日喀則專區,轄18個縣。
1970年,日喀則專區改為日喀則地區,地區駐日喀則縣。
2014年6月26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市,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市,全市面積17.924萬平方千米,東西長800千米,南北寬220千米。國境線長1753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處喜馬拉雅、岡底斯、念青唐古拉三大山脈中段。
地形地貌
日喀則市大體處于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復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于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86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馬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源較充足。
氣候
日喀則市大致有3種區域性氣候。喜馬拉雅山以北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干旱、干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日喀則總體的氣候特征是: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達3300小時,高原紫外線強烈;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為0℃,東部溫帶地區為6.5℃,年平均氣溫為6.3℃,可算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2~12℃,最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18℃,年平均日較差西北部為16℃,東部為14℃;干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干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為干(旱)季或風季。5至9月,氣候溫和,空氣濕潤,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的9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為雨季。此時多夜雨,多雷暴冰雹,夜雨量占總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空間分布不均勻,東部較多,在200-430毫米之間,西北部偏少,少于200毫米。東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際波動大;日喀則無霜期在120天以上,境內降雪強度小,雪域集中在亞東帕里-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最暖日平均氣溫在18-22℃,具有高山亞熱帶氣候特點。
水文
日喀則市有河流100余條,西藏第一大河雅魯藏布江發源于日喀則市仲巴縣杰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流經仲巴、薩嘎、吉隆、昂仁、拉孜、薩迦、謝通門、日喀則、南木林、仁布等10縣,境內長度為700千米,流域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年楚河是另一條重要的河流,發源于康馬縣,經江孜、白朗在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其他還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絨河、葉如河、康布河、吉隆河等等,除少數內流河外,均屬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由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溫偏低,含沙量小,水質好。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季變化小。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日喀則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004所(含2所民辦幼兒園),在校生188218人,教學點2個,附設幼兒班25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所,在校生6669人;中學34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高級中學9所,高中階段在校生18614人;初級中學24所,在校生34815人;小學230所,在校生86996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特校生173人;幼兒園737所(含民辦2所),在園幼兒40951人(含民辦281人)。小學凈入學率100%,初中毛入學率達104.2%。
文化事業
日喀則市共有各級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19個,鄉鎮文化站204個。各類專業文藝演出團體1個,縣級藝術團18支。中波轉播發射臺7座,實驗臺3座,廣播電視臺18座,調頻轉播發射臺18座,電視轉播發射臺18座。其中,縣級及以上電視轉播發射臺18座。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9.43%和99.56%。
醫療衛生
日喀則市共有衛生機構266個。其中,醫院34個,衛生院20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防治機構)19個,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監督所1個,血站中心1個。實有病床床位3582張。其中,醫院、衛生院3507張。衛生技術人員4289人。
【交通運輸】
航空
2011年7月8日,日喀則和平機場正式開航。日喀則和平機場每周一、三、五、日有往返成都的航班。
鐵路
日喀則火車站已于2014年8月15日正式開通運營,從日喀則乘坐火車3個小時即可到達拉薩。繼拉日鐵路之后,“十三五”期間日喀則至吉隆口岸的鐵路、日喀則到亞東口岸的鐵路也有望開工。根據國家規劃,拉日鐵路將會北接青藏鐵路,南連日喀則至聶拉木、日喀則至吉隆、日喀則至亞東口岸的鐵路,通往尼泊爾和印度的國際鐵路大通道也將會在此基礎上形成。
公路
日喀則市公路總通車里程達2.16萬千米,農村公路里程達1.58萬千米,197個鄉鎮通瀝青(水泥)路,1408個建制村(居)實現通暢。318國道、203省道、304省道貫穿全境,有眾多的鄉村道路連接。
【風景名勝】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巖面高程8844.43米,雪面高程8848.86米,是喜馬拉雅山脈中的主峰,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泊爾邊界上,位于東經86.9°,北緯27.9°,是一條近似東西向的弧形山系,它的北坡在中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
珠穆朗瑪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地形極端險峻,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達7260米。 珠峰南北坡在7500米以下多冰雪,而北坡和西南坡在7500米以上多碎石。
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意為“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杰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的尼色日山下,藏語意為“吉祥須彌山”,始建于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其后多有擴建修繕。
扎什倫布寺占地15萬平方米,僧侶房舍57間,所有殿宇房屋共3600間,其建筑融合了藏區傳統建筑特色和佛教的特點,藏族傳統工藝和建筑特點,將藏傳佛教的佛法藝術,班禪靈塔的莊嚴肅穆表現得較好。
扎什倫布寺與拉薩的“三大寺”噶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四大寺”。1961年3月4日,扎什倫布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8月28日,扎什倫布寺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桑珠孜宗(乃東藏區13宗之一)的宮堡,這座宏偉的山巔宮堡建筑是日喀則的地標式性建筑,位于桑珠孜區(老日喀則市的新名)的宗山上,人稱日喀則小布達拉宮。建于1360年,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宗堡分四層,有房屋300多間。
桑珠孜即如意山頂:代表該地在乃東藏區史上曾有的首府地位:在絳曲堅贊 建立的帕竹噶舉派政權時期,這里是首府。藏巴汗時期在山下有王宮但這里還是宗政府。1642 年固始汗推翻藏巴汗,使格魯派獲得統治權,西藏政治中心重回拉薩,桑珠孜 宗政府管轄的范圍縮小到本地區,城名中的“桑珠”被取消, 僅稱溪卡孜,即日喀則。
白居寺
白居寺,藏語稱“班廓曲德”,意為“吉祥輪大樂寺”,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江孜鎮,南、北、東三面環山,寺院四面臨水,距拉薩南約230千米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夏魯派、格魯派共存的寺院。
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歷時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后藏地區寺院建筑的典型樣式。
1998年,白居寺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薩迦寺
薩迦寺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本波山下,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
薩迦寺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薩迦”系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公元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貢卻杰布(1034-1102)發現奔波山南側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出資建起薩迦寺,逐漸形成薩迦派。薩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征觀音菩薩的白色和象征金剛手菩薩的青色來涂抹寺墻,所以薩迦派又俗稱為“花教”。寺內藏有珍貴的貝葉經、《布德甲龍馬》大藏經和元代壇城壁畫、古瓷器等文物古跡。
【歷史文化】
手工藝
日喀則的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藏族人民制造出了各種具有藏族特色的手工藝品,產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許多產品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別致的“松巴”靴、江孜的卡墊、金銀器加工、氆氌和民族服裝,謝通門、拉孜的藏刀,仁布的玉器,吉隆的木碗、竹器等,這些都充滿了藏文化氣息。
民間舞蹈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則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間舞蹈風格獨特,優美大方。“果諧”舞步輕快奔放、場面宏大,“斯馬卓”鼓舞粗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康馬的“諧青”、定日的“甲諧”舞步有力整齊,歌聲和諧悅耳、莊重典雅,夏爾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輕柔優美,薩嘎的“甲諧”豪放古樸,“羌姆”隆重、氣勢宏大。每年藏歷八月舉行跳神舞節,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跳神舞出場近80名僧人,身著古裝,戴著佛教中各護法神的面具進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態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樂奇妙無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銅羌姆”,其主要區別是用不同樂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號的節奏跳吉祥舞為開場。其后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六長壽等數十節不同的神舞。最后,裝飾的寶馬、寶象、寶牛身背珊瑚樹、珍珠曼札、黃金塔、象牙等奇珍異寶出場,以回應開場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當作密宗儀式只在扎寺內舉行,嚴禁俗人觀看。隨著其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傳播教義的需要,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決定每年藏歷八月舉行“斯姆慶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賞。
藏戲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它在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我國眾多戲劇劇種中獨具特色。據傳,從15世紀起,噶舉派僧人唐東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苦心募籌造橋經費,經歷了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眾人、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杰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藏戲經過無數民間藝人、藝術愛好者以及藏族知識分子的不斷繼承、發展,才形成今天這種風格獨特、有著強烈地區特色和民族特點的戲劇。藏戲的主要劇目有:《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 》《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等。
傳統節日
藏歷年:藏歷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日喀則既過藏歷12月1日的“農民年”,又過藏歷1月1日的藏歷年。
林卡節:逛林卡是藏族群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歷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里,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布的林卡游玩,逐步成為林卡節。
達瑪節:藏語為跑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其他許多地方也有舉行。過去江孜達瑪節于每年藏歷4月19日左右舉行。有賽馬、比試騎術、角力等活動,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動。現達瑪節時間多在農閑的6月份舉行。
沐浴節:“天上閃現太白星,人間河須請郎中”這句人人皆知的話,指的是藏歷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蘭的天空出現一周,經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隨之聚變而具有水之八德。當太白金星閃爍的七天中,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酒帶餐到江河、去泉邊盡情地飲水、游泳、沐浴、洗衣。
望果節:望果源于古代,盛于近代,是祈盼豐收而舉行的活動。雖然各地的望果繁簡不一,但其形式和內涵大同小異。開鐮之前農事稍閑時,全村男女著上新裝和僧侶一道列隊轉游莊稼地。隊伍由持柱香、經幡、經書、寶傘、寶瓶、手鼓、鑼鈸、法號、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后面。隊伍按東南西北方向轉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進的途中不斷地吹號、搖鼓、誦經、揮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德福來吧,吉祥也來吧),燒香敬供村神,祈求豐收。轉完了莊稼地便在蔭涼處,進餐飲酒。過后進行賽馬、賽牦牛、唱藏戲、跳舞等娛樂項目。
斗牛節:白朗縣斗牛節在8月份舉行,屆時各鄉村農牧民匯集一起,帶著自家的公牛,進入指定的斗牛場,而后進行每鄉、每村的斗牛比賽。比賽時二牛相斗難分難解,其場面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最終弱者被頂倒或落荒逃去,才可結束二牛之間的惡戰。
【榮譽稱號】
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2018年12月,被列為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2019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日喀則市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2021年5月31日,入選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公示名單。
2021年11月,被表彰為西藏自治區雙擁模范城(縣)。
2022年4月,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2023年10月,被命名為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