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美縣,隸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位于山南市西南部,西藏自治區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縣境東鄰隆子縣,西與浪卡子縣接壤,南與洛扎縣、錯那市交界,北靠瓊結縣、乃東區。全縣轄2個鄉2個鎮,距拉薩市300公里,距山南市市區130公里。總面積4549.04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措美鎮當許。措美縣常住人口為12132人。
措美縣古堆鄉是藏獒的原生地,古堆鄉有“藏獒之鄉”之稱。“扎扎服飾”被國務院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政區劃】
措美縣轄2個鎮、2個鄉:
鎮:措美鎮、哲古鎮
鄉:乃西鄉、古堆鄉
【建置沿革】
吐蕃時期(公元618年—842年)措美屬"約茹”所轄。 13世紀,元朝時大致為雅桑萬戶屬地。 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帕竹地方政權在措美設立了佳孜哲古宗(即后來的哲古宗,措美縣),另外還有達瑪組(相當于縣級行政單位)。噶廈政府統治時期仍保留了哲古宗行政區劃,統歸洛喀(山南)基巧管轄。哲古宗的轄區有:哲古、當許、雪拉;達瑪宗的轄區有:波噶、乃西、具巴、路美、當巴、下藏。 1952年8月至1956年6月,哲古宗、達瑪宗屬江孜分工委管轄。 1956年7月1日,山南分工委正式成立后,哲古宗、達瑪宗屬山南分工委轄區。 1959年4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155團進駐哲古,哲古正式解放。6月12日,哲古宗、達瑪宗合并組成哲古縣臨時縣委,隸屬山南分工委。7月正式成立哲古縣委、縣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3個區,15個鄉,其中,牧區4鄉、農區11鄉。 1960年,設山南專區,將卡珠鄉從乃東縣轄區劃入哲古區(即哲古風景區,措美縣轄區)。哲古縣屬山南專區。 1961年12月25日,從乃西區劃出當巴、達瑪、藏達、下巴4個鄉,組建當巴區委。 1965年11月2日,哲古縣易名為措美縣,縣人民政府駐當許。 2016年2月,山南撤地設市,措美縣屬山南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措美縣地處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縣境東鄰隆子縣,南接洛扎縣、錯那市,西靠浪卡子縣,北毗瓊結縣、乃東區。總面積4549.0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措美縣屬西藏南山原湖盆區的高原湖谷區,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北麓,境內大小山脈連綿起伏,地質結構復雜。全縣境內共有大小山脈124座,海拔在5500米以上的高山有73座,海拔6000以上終年覆蓋冰雪的有9座,最高海拔(打拉日峰)6777.4米。全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4500米。最低海拔3266米,位于當巴村與洛扎縣交界處,全縣相對高差為3511米。縣城海拔4242米。
氣候特征 措美縣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為2800小時,年無霜期90天。年平均氣溫為8.2℃,極端最低氣溫-18.2℃,極端最高氣溫30.0℃。年降水量約300—400毫米。
水資源 措美縣共有大小河流18條,大小湖泊38個、水泉15處,全縣水域面積133.114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水面2.57平方公里,湖泊水面124.544平方公里,水泉面積6平方公里,最大的湖泊哲古湖約66平方公里,屬內流湖,補給水源主要靠冰雪融化水泉為主和降水,在夏秋退縮。縣內有4條外流河,其中最大的是洛扎雄曲,流經當許、乃西、當巴出境,縣境內長約90公里,發源于措美縣西北部的高山冰川。據措美縣電站測定,7月流量最大,為6-8立方米/秒,1月流量最小,為0.6-0.8立方米/秒。
【風景名勝】
哲古湖
縣境內共有22座大小湖泊,其中位于縣駐地哲古鎮東北部60公里在處的哲古湖面積最大,約為66平方公里,海拔4600米,屬內流河,水源主要靠冰雪融化水為主。“哲古”藏語意為“彎刀”,因湖的形狀像一把彎刀,故命名為“哲古湖”。 湖的周圍是千畝草原和連綿起伏的雪山。
哲古草原
哲古草原位于措美縣縣城東北部50公里處,距山南地區行署所在地澤當鎮78公里,距瓊結縣藏王墓50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哲古草場面積364萬畝,是山南地區的純牧區,冬季草場載畜量可達18萬頭(只),草原上隨處可見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盤羊、黑頸鶴、丹頸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巖羊、黃羊、銀狐、猞猁、水獺、旱獺、灰鴨、斑頭雁等。這些野生動物結伴而行,少則20余頭,多則上百頭,氣勢十分雄壯,極具觀賞價值。
恰拉脫崗雪山
恰拉脫崗雪山位于措美縣西南乃西鄉恰雜村境內,最高峰海拔6785米,恰雜村素有“麥雄”的別稱,其意為水資源豐富、地域性的小氣候。 恰拉脫崗雪山生物種類繁多,藏藥材豐富,有雪蓮花、蟲草、白檀香、紅檀香、當歸、黃連、貝母等100多種著名的藏藥材。植物有柏樹、杜鵑花、陽雀花、野生楊樹等30多種植物;野生動物有巖羊、藏雪雞等。 雪山旁有一處神湖叫“古如拉錯”意為蓮花生靈魂湖,傳說如果你能虔誠膜拜這座湖就能看見前世今生。該湖只能騎馬或步行到達。
瑪悟覺寺
瑪悟覺寺位于措美縣東北側的瑪悟覺山腰上,海拔4500米,于公元12世紀中葉,由藏傳佛教寧瑪派伏藏大師娘·尼瑪維色(又稱阿達·娘尼瑪維色)始建,阿達·娘尼瑪維色在藏傳佛教后宏期被尊稱為“上下伏藏二師”之一。
乃西寺
乃西寺位于措美縣乃西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5公里處,海拔約在3800米。 乃西寺別稱“西追拉康”,由伏藏大師古如曲旺始建于公元13世紀末,始終傳承寧瑪派。18世紀初,敏珠林寺對乃西寺進行了維修并將其歸為屬下,成為敏珠林寺在措美一帶的主要附屬寺,每五年派一任堪布住持直到民主改革前。解放前,該寺實有僧人8名,皆可娶妻生子,妻子雖被成為尼姑,但不入寺學經,而是在家務農,僧人宗教節日余外,一般不著袈裟,僧舍于民宅混合,與居民無不大異。20世紀20年代,在噶廈和敏珠林寺的資助下,該寺得到了第二次維修擴建,形成了現有的建筑規模。
碉樓遺址
西藏境內的碉樓遺址主要分布于雅魯藏布江以南地區的林芝、山南、日喀則等。措美縣境內是高碉建筑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分布在該縣境內高碉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全用石塊砌建,另一類是土夯筑成。主要分布于措美鎮玉美村、小扎扎、乃西鄉乃西村、路美村、下藏村、當巴村、達瑪村、古堆鄉扎西松多村西麥組等地。 措美縣境內當巴村有眾多的古代碉樓遺址。
【苯教遺址】
拉莎朵仁祭壇 措美縣扎扎祭壇遺址,又稱“拉薩朵仁祭壇”,位于措美縣扎扎村東南約5公里處,距縣城85公里,藏文意為“神圣的長石”。傳說松贊干布最初把都城建在扎扎草原上,親手立下了這塊建都奠基石,“拉薩朵仁”實際應為西藏原始時代曾經盛行一時的巨石文化遺留,石柱是吐蕃時代出現的石碑的雛形,它豎立在建筑物的中央,使建筑具有不同特征。該遺址附近有一片墓地,墓葬冢堆均為礫石堆砌,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其中方形冢堆11座,圓形冢堆17座。這些墓葬規模都較小,經過科學的挖掘、整理,考古學家認為這里可能是吐蕃時期的墓葬。
拉莎朵仁墓群 拉莎朵仁祭壇遺址附近有一片墓地,墓葬很小。經過發掘,為吐蕃早期墓葬。一墓冢里,有的骨架頭與身體分離,可以確定是祭墓冢。
當許古堡遺址 走進措美就會看到很多古堡,周圍的環境和古堡與阿里札達縣古格遺址有些相似,如當許古堡遺址。
當巴宗遺址 當巴宗遺址位于措美縣當巴村,建于公元13世紀。宗所在的山腰內有一條取水的地道,地道口就在宗山院子中間,道口為圓形,直徑0.6米,進洞后高1.2—1.8米,地道底為一水井,這口水井是戰時用的。宗政府周圍建有一道高1.2米、寬1米的護城河,河寬2米。
【歷史文化】
扎扎服飾 在措美縣境內有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服飾叫“扎扎服飾”,它的由來有一個久遠而美麗的故事。 [5]相傳,一次文成公主到瓊結加瑪宮,品嘗了扎扎牧民敬獻的牛羊肉及糌粑油糕后,贊不絕口,并答應到扎扎草原作客。公主到扎扎草原后,牧民們載歌載舞,爭先恐后地向公主敬酒,草原頓時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美酒四處飄香,酒歌到處回蕩。牧民們與公主連續喝了三天三夜,少女們圍著公主,有的陪公主說話,有的躺在公主的懷里撒嬌。少女們大醉,敬酒的把酒灑在公主的肩上,公主的頭發也被弄散,立即變成了像編了66條發辮的發式。 松贊干布處理完拉薩的各項事情,回到山南,得知文成公主在扎扎草原,隨即趕到。公主聞聲大喜,來不及整理頭發,反穿了濕透的衣服,去迎接贊普。扎扎婦女看到了文成公主此時的服飾,紛紛效仿。 關于反穿花氆氌服飾的由來,還有一個久遠而悲壯的故事。相傳,松贊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因悲痛過度而神經失常,反穿了花氆氌制成的衣服在草原上奔走。有一次,她來到扎扎,被婦女們看到了,紛紛效仿。 2008年6月,“扎扎服飾”被國務院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媽羌母舞 措美縣阿媽羌母舞是一種宗教舞蹈,廣泛流傳于措美縣扎扎村,此舞是具有獨特藝術色彩的地方性舞蹈。表演時人數有一定的限制,身著反穿型服飾,帶上獨具地方特色的面具,以敲鼓和搖奏繞鈸為節奏,以豐富的感情色彩支配身體動作,英武豪放、穩重大方,并且每次表演所有演員都要輪流演出。
哲古牧人節 哲古牧人節已列入為雅礱文化節系類活動之一,一般為每年8月25日-29日在哲古湖畔隆重舉行。期間,來自四面八方成千上萬的游人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哲古湖畔,欣賞著這里獨有的藍天、白云、湖泊、以及廣袤無垠的草原,領略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雅景。
次曲節 每年藏歷五月十日至十一日,措美縣在瑪悟覺寺舉行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宗教節日(次曲節)。 瑪悟覺寺“次曲節”活動內容主要有: 一、跳神活動。跳神是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藏語稱之為“羌姆”,是僧人頭戴面具,身著彩色艷麗的服飾,用手勢和動作表達各種佛教寓意,期間由僧人用舞鈸,嗩吶等伴奏。瑪悟覺寺的“次曲節”本用以紀念藏傳佛教祖師蓮花生大師,而后旨在威嚇邪魔,祈禱人間太平、風調雨順。 [28]瑪悟覺“羌姆”已申報國際級非物質遺產]。 二、賜福活動。“次曲節”是在節日期間人們以轉經、煨桑等方式開展宗教活動祈求平安,祈求社會和諧。
民俗禮儀 1、敬獻哈達。贈送哈達是藏族較為常見的一種禮節,“敬獻哈達”之意是:“神的光輝,縈繞的祥云,神靈的化身,它表示與神同在,幸福無邊,吉祥如意”。最早哈達是宗教禮儀中,向神敬奉的一件珍貴的供物,也是僧侶們相互或向高僧、活佛敬獻的禮物。但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把這種神圣的禮物,廣泛流傳于民間。如拜訪師長、探訪親友、喜慶佳節、迎賓接客、文明禮節等都用哈達,哈達成為了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紐帶。 2、遇人問好。藏族是好客的民族,平常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相遇要問好問安,藏語稱“格里陪”。對陌生人來訪也要熱情接待。 3、出門當天不掃家門。家人要出遠門,沒有出發之前把家打掃干凈,其走后的這一天不能打掃,以表一路順風。 4、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尊老愛幼是藏族人民的一大美德,藏族的家庭非常關心、尊敬、照顧老人。
【地方特產】
“甲黔”彩靴 翹尖彩靴,在扎扎村方言稱為“甲黔”。扎扎的“甲黔”彩靴很有名,每逢過節的時候,措美縣境內的農牧民幾乎都穿這種彩靴。彩靴底厚、皮面結實、看著美觀、穿著舒服。其制作工序復雜、工藝考究、精巧、搭配的色彩艷麗、繡出的花紋或圖案精致,具有防寒保暖、結實耐穿等特點。“甲黔”彩靴式樣別致,左右可互換穿,地域特色鮮明,蘊含著深厚的扎扎牧民服飾文化。“甲黔”彩靴在舊西藏就已經很有名氣,措美特有,已申報西藏自治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甲黔”彩靴從用途可分為四種類型:一種是由紅色面料組成,用料很講究的,是當地最高政教首領專用的;一種是由黃色面料組成的,是當時高僧大德們穿的;“甲黔”彩靴的鞋底鼻子的鼻子翹起來,在運動時有防跌跤的作用,一般的俗官穿的“甲黔”彩靴還分兩種,一種是平底,一種仰尖,這種靴子是四品以上的官員穿的。因此,當時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穿著“甲黔”彩靴,出入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是,連看門人和警衛都不會阻攔和盤問的。
藏獒 措美縣古堆鄉是藏獒的原生地,古堆鄉有“藏獒之鄉”之稱,藏獒是當地牧民和牲畜的忠實伙伴和保護神。藏獒的嗅覺很靈敏,辨別和生存能力強。古堆鄉的藏獒個大,可與一頭毛驢相比,性情兇猛,可與虎豹相斗取勝,它是牧民的好朋友。
黃蘑菇、白蘑菇 哲古草原上還有成片的黃蘑菇和成圈的白蘑菇。當七、八月份草原上野花爭芳斗艷時,黃蘑菇、白蘑菇也紛紛鉆出地面與野花和綠草比美,尤其是卡珠等地的黃蘑菇,人們撿了這些黃蘑菇,用酥油或豬肉罐頭燒起來吃,那味道真是鮮美極了。
羊肉及酥油、細奶渣 哲古的牛羊肉及酥油、細奶渣。哲古草原上成片地生長著一種特殊的野蔥,牛羊吃了這種野蔥,其肉質格外細嫩、鮮美,其奶的味道也格外醇香。所以制作出來的酥油、酸奶味道都格外醇濃,在拉薩市場上哲古的牛羊肉、酥油、細奶渣常常是脫銷商品。
【榮譽稱號】
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