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東鄰海峽西岸天然良港三都澳,西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武夷山,北連壽寧,東南與蕉城區接壤,西南與屏南隔溪相望。總面積1047.1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2006年)。通行閩東方言福安話。地處閩東北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龍亭溪橫貫中部注入穆陽溪。水力資源豐富,有閩東、龍溪、芹山等水電站。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4.6℃,年降水量2069毫米。公路以310省道為主干。名勝古跡有鯉魚溪、九龍漈瀑布群、滴水巖、靈峰寺、元代建方廣寺。紀念地有中共閩東特委舊址、中共周墩中心縣委成立地舊址、大前坪紅軍修械所舊址。
縣政府駐獅城鎮。郵編:355400 代碼:350925 區號:0593
行政區劃
周寧縣轄6個鎮、3個鄉:
鎮:獅城鎮、咸村鎮、浦源鎮、七步鎮、李墩鎮、純池鎮
鄉:泗橋鄉、禮門鄉、瑪坑鄉
歷史沿革
原屬寧德縣的一部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于寧德縣境建周墩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設縣丞駐治。1935年設周墩特種區。1945年設周寧縣,取寧德縣之寧字,周墩特種區的周字為縣名。1949年6月28日解放,屬福安專區(地區)、寧德地區、寧德市。
氣候特點
周寧地處歐亞大陸南部。鷲峰山脈的主體部分在境內連綿起伏,形成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貌、海拔500米以上至800米的低山地貌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貌。周寧東南部縣境距海岸74公里。其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影響著氣候。周寧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受大陸性氣候影響較顯著夏季卻受海洋性氣候影響。
低海拔的咸村地區年平均氣溫可達19℃以上,縣城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3至17℃之間。最冷的1月年平均氣溫為3℃至7℃之間,縣城地區為5至6℃。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8.9℃(1983年12月31日);咸村地區為零下5.3℃之間,7月最熱縣城地區年平均氣溫為24℃左右,極端最高氣溫為35.6℃以上;咸村地區為39.3℃,極個別的年份才有。
咸村地區年雨量為1600至1700毫米,其余地區均在1800至2200毫米之間。該縣降水量列寧德地區之冠。我縣雨量充沛、水資源充足,農作物生長季(指氣溫大于10℃以上)平均雨量達1300毫米至1600毫米,這對亞熱帶作物的水分供應是有余的,早季雨水較充裕,所以極少出現干旱。晚季高海拔地區由于熱量較差,若遇到中、小程度的旱情,有利于提高氣溫與地溫、增加日照時間,為農作物創高產提供了更有利條件。梅雨季和臺風雷雨季的暴雨,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冬季雨水較少,但此季作物需水不大,所以旱情不突出,還有利物進行秋收冬種。
自然資源
本縣光能資源因光溫配合較好,日照雖比低海拔市縣少,但主要農作物生長期的4至10月也是該縣日照最充足,每月日照時數多在120小時以上,較有利于各種作物的生長、成熟。由于山地漫射光的增多,又有利于高素質茶葉的形成。我縣目前的光能資源利用率還很低,有待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
本縣地形復雜,海拔垂直差異大,熱量資源也分布懸殊,權成立體農業氣候。海拔400米以下地區的氣候相似中亞熱帶型,可種植雙季稻及亞熱帶果樹和其它經濟作物。尤其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區,無霜期長,越冬條件非常好,是我縣熱量資源最佳地,今后要很好開發利用。海拔400至850米的高丘、低山地區,熱量相似于北亞熱帶,可種植較耐寒的亞熱帶果樹及高素質茶葉。850米以上的中山地區,熱量條件類似南溫帶,為避暑山莊建設,科技樓、作家屋等旅游業的開發利用,提供良好的氣候資源。
水份資源:本縣雨量充沛,水份資源充足,農作物生長季(氣溫大于10℃以上)平均雨量達1300至1600毫米,這對亞熱帶農作物的水份供應是有余的,所以干旱現象少。不過梅雨季和臺風雷雨季的暴雨,易造成我縣的洪澇災害,須做好防范工作。
水電資源豐富。境內可開發利用水能達57.13萬千瓦,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的水能資源達53.87萬千瓦,電力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后壟電站、前坪電站等一批中小電站納入縣網管理,低價優質的電能為電力工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經濟建設
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8.10億元,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71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7.07億元,增長21.7%。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8億元,增長16.9%。實際利用外資552萬美元,增長9.1%。全年外貿出口總值750萬美元,增長6.7%。年末戶籍總人口19.84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416元。
周寧農業從建國初期的單一糧食生產,慢慢擴大到茶葉、馬鈴薯、茉莉花、黃花菜、魔芋等經濟作物;而后再擴大到桔、梨、西瓜、葡萄、油柰、板栗、食用菌等果蔬;再擴大到漁、禽、畜等養殖業,生產范圍逐年擴大,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效益逐年提高。200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5億元,是1949年的60倍。糧食總產量5.65萬噸,比1949年增長387.53%。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特色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茶葉總產量6034噸,是1949年的23倍;發展反季節蔬菜1萬多畝;食用菌500萬袋;波爾山羊2000多只,芹山水庫網箱養魚1萬畝;肉類總產量3941噸。建立了農業科技園區,引進了超大集團,培育了仙洋洋、群鑫、紫云、盛豐等一批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造就了一大批富有實力的經濟能人,農民的非農收入快速增長。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展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利推進,生態公益林界定工作通過了國家級評審驗收。
周寧縣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五”時期的改造和興建了釀酒、碾米、火力發電、硫磺、煉鐵等一些小型企業開始,工業生產穩步發展,縣鞋廠的“喜蝶牌”布鞋、縣糧油加工廠的“九龍漈”牌線面分別榮獲1986年和1987年省優質產品稱號。以后相繼建立了縣酒廠、食品廠、茶廠、衛生敷料廠、通用廠等11家國營企業。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這些國有企業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通過引資嫁接、技術改造、山海協作等途徑,逐步改制為股份制、私有或民營企業。200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4億元,是1949年的2718倍。全縣11家國有企業已改制10家,成功培育了嘉源、水晶、雪蓮、宏泰等19家規模企業,年創產值2.48億元。龍潭工業園區規模逐步擴大,實現產值2.2億元,是1992年的25倍;創稅收609萬元,比1992年增長11.33%。啟動福安灣塢“飛地”工業園區,為工業發展營造平臺。在中國閩東招商節和溫州招商節上,成功簽訂合同項目5個,總投資2.42億元。實施山海協作項目6項,總投資7630萬元,協作方投資2298萬元,爭取到省貸款貼息資金71萬元,安排勞動就業660人。積極開展與長樂的結對子幫扶活動,與長樂市政府簽訂了共建農業科技樓協議,達成了合作建設鍋爐壓力容器項目和實施科技園區二期開發項目的意向。
財貿金融。財政總收入1.54億元,增長10.9%,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8055萬元,增長16.4%。年末,金融各項存款總額32.3億元,增長37.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2.58億元,增長0.6%。
固定資產
建國后,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長,促進了周寧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00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3億元,是1978年的182倍。水電建設投資,建國初期,周寧水電資源得不到開發,人民生活照明用的是“洋油”、“篾片”;之后,水電事業蓬勃發展,相繼建成了龍溪一、二級電站,東風一二級電站;目前總投資11.96億元、裝機容量25萬千瓦的省重點工程穆陽溪二級電站建設穩步推進,完成投資2.3億元,占基本建設投資額的90%;后垅溪電站、前坪電站等一批中小型水電站正在有序開發;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行政村通電率達100%,供電質量顯著提高。企業技改投資,從我縣國有企業成立以來,政府逐年加大技改資金投入;國有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后,技改資金投入主要由企業自身解決。2003年省農業龍頭項目福建省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鮮茶濃縮液及茶飲料第二期技改項目完成投資2420萬元,占技改投資總額的26.3%,該項目的投產,加快了周寧縣茶葉產業化經營步伐。城市建設投資,建國初期,周寧房屋破舊,街道狹窄,路面凹凸不平,縣城小而簡陋,人稱“小小周寧縣,三家豆腐店,街門打屁股,全城聽得見”,解放后,縣城面貌逐年發生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對縣城進行了總體規劃,先后興建了河濱公園、中興街、興業街,拓寬了南街,完成了302省道周寧東段20公里拓改工程,實現了各鄉鎮和主要旅游景區通柏油路目標,村級公路硬化率達44%,居全省山區縣前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先后新建、改造4條城區主街道,構建了“三縱三橫”的路網格局,城區面積由1997年的2.75平方公里擴大到6平方公里,縣城綠化覆蓋率達37%。
基礎設施
投入300多萬元實施獅浦大道改造二期工程和興業街夜景工程。牲畜定點屠宰場竣工。投入4500萬元硬化農村道路121千米,實現全縣所有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目標。建成農家店47個。30個行政村垃圾治理工作通過省市驗收,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336口、垃圾燜燒爐4個。“造福工程”及地質災害點搬遷316戶1350人。建成農村候車亭22個,改造危橋2座。川中35千伏輸變電工程完工并投入運行,抗冰輸電線路通過審查。土地整理驗收1939.6公頃、中低產田改造166.7公頃。投入1000多萬元修復水利水毀工程。解決了8300多人安全飲水問題。
全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6億元,增長7.4%。甘棠至東關變110kV輸變電工二期擴建項目和禮門35kV輸變電工程完工,咸村35kV輸變電工程進入調試階段。通村道路硬化的行政村達114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2.3%。馬頭山地質災害點治理通過省市驗收,東西街拓建工程規劃設計、丈量等前期工作扎實開展,西環橋、糧食大樓投入使用,南坂路、橋南街東西段、西環路南段人行道以及氣象站路口下水道改造等項目竣工,城區功能進一步完善。
建國初期,周寧縣境內沒有一寸公路,物資進出全靠人挑肩扛,交通十分閉塞。從1959年國家投資興建賽浦公路干線通過周寧縣境內44公里開始,才結束了周寧沒有公路的歷史。改革開放后,周寧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很快,2003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702公里,是1959年的16倍,比1978年增長195.96%。貨物周轉量2552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7026萬人公里。建國初期,全縣僅有1個郵電所,郵電通訊能力極其落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電信基礎網、寬帶傳輸網建設取得新的進展,信息傳輸網絡覆蓋面不斷擴大,固定電話和移動通信得到普及,電信網絡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2003年郵電業務總量2533萬元,是1979年的120倍;電話用戶82824戶,是1979年的160倍;鄉村電話用戶15525戶,是1979年的45倍;移動電話用戶達18852戶;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17部,比1979年增加16.6部;移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達6部。
社會事業
改造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7000多平方米,建設寄宿制學生宿舍樓4座,職專教學綜合樓投入使用;新設立周寧英才實驗學校,有效緩解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問題;“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免費為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提供教科書,全年免除學雜費815.5萬元,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58.3萬元;發放省中職學校國家專項助學金150萬元;新成立教育基金會5個,共籌集資金320多萬元,全年發放助學助教資金近80萬元;高考本科錄取率繼續名列全市前茅。及時開展手足口病、問題奶粉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等疾病的篩查防治工作,全面啟動免疫規劃工程,為兒童免費接種9種疫苗;新建、修繕4所鄉(鎮)衛生院業務樓。浦源鄭氏宗祠、泗橋硋窯宋瓷窯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4所、農民健身點13個、農家書屋9個;完成103個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出生人口性別比趨于正常。
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體系不斷完善,全年累計發放保障保險金1770萬元。農村困難家庭救助制度啟動實施,年發放救助金18.8萬元。縣慈善總會年幫扶弱勢群體900多人,發放救助金147萬元。7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部分退休老干部住房補貼、縣環衛所臨時工養老以及部分干部養老金欠繳等問題得到解決。教育工作通過省市“對縣督導評估”。治理整頓亂濫建墳墓工作深入開展,火化率居寧德市第二位。轉星和模改數工作順利完成。中醫創先先工作通過省級評審驗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縣”榮譽稱號。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海峽西岸第一瀑的九龍漈瀑布群,有神鯉戲諧、人魚同樂的中華奇觀鯉魚溪,兩景區榮膺“中國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線路”第三名,是“閩東北親水游”線路重要組成部分;有載入《辭海》的“八閩首景”滴水巖;有省級森林仙風山,以及佛教圣地方廣市、千年古剎靈峰市,人工高山湖泊芹山湖、閩東的西雙版納后壟大峽以及蝙蝠洞等一批聞名遐邇的旅游景點,是華東地區很有發展潛力的集生態觀光、避暑休閑、療養度假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鯉魚溪:位于周寧縣城西五公里處的浦源村中。鯉魚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溪流貫村而去,長一華里,寬數米。溪中悠然遨游著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 見人形而聚”,“竟相覓食 彩鱗翻飛”,溫順如馴,誠如“神魚”。婀娜之姿,活潑可愛。水深及膝,清可見底,鯉魚滿溪,故而得名“鯉魚溪”。 鯉魚溪源自宋代,八百多年的歷史滄桑,雖經一次次的戰亂、災荒,鯉魚在村民的保護下繁衍至今,堪稱奇跡。
九龍漈瀑布群:是省級風景名勝區。位于周寧縣城東南13公里處的危峰斷峽之中。九龍漈瀑布群總落差為300米,在長達1000米的流程中連續九級不同的落差穿過峽谷,形成奇絕的飛瀑深潭。九瀑各展奇姿,各具特色,擁有13級階梯式密集型的大瀑布群,自上而下依次為九龍漈、龍蛙瀑、龍鱷瀑、龍牙瀑、臥龍瀑、龍井瀑、葫蘆瀑、龍角瀑及龍口瀑。九龍漈瀑布群被譽為“福建第一”、“華東無二”,1987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現公路已直通景區,景區內“九龍漈風景區管理所”大樓已落成,還建有2個觀瀑亭、4個涼亭,供游客觀瀑、歇息。
縣塔:位于東面石筍崗上,海拔980米,投入527萬元,2004年初竣工。塔山公園距縣城1.5公里,規劃面積330畝(22萬平方米),是縣城東大門主要景觀之一。2005年塔山公園項目列入60周年縣慶項目范疇,投入100萬元,建成臺階(280級)、山門廣場等。根據規劃,塔山公園景點游路3000米,貫穿8個主要人文景點,據測算,塔山公園項目需投入1000萬元,其中征地款600萬元,建設資金400萬元。
陳峭鴛鴦溪風景區:位于滴水巖南部10多公里處的陳峭村后,距縣城約40公里,與屏南縣的鄭山宜洋村同溪隔界,上游即為屏南鴛鴦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河床平緩,溪水清澈,溪岸為竹叢灌木叢蔭掩,是禽鳥棲宿良地。每年秋后,鴛鴦鳥成群飛來此地越冬;平日則水鳥野鴨結隊于此覓食、嬉戲。山上獼猴成群,多時一山有數百只。此外,還有云豹、麂、獐、山羊、野豬、白鷴、雉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林間百鳥競鳴,奇花異草隨處可見。既是珍奇野生動物的極樂世界,也是詩情畫意盎然的游覽區。后壟村在滴水巖之南,是周政屏革命老根據地,目前已開通公路。后壟溪風景區的現狀可用“深山老林”四字綜述,奇巖異石隨處可見,原始森林保護完好。該溪是霍童溪的重要支流之一,水量豐富,沿溪景色優美,開發水上漂流旅游項目有很大潛力。
滴水巖風景區:位于福建省周寧縣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宮山麓,與古樸典雅的鯉魚溪、氣勢磅礴的九龍祭瀑布群齊名,名載《辭海》。古人題匾曰“八閩首景”,它鄰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鴛鴦溪的核心地帶,依霍童溪上游的叉溪、白水洋溪等處與政和、屏南、寧德三地毗連,山巒起伏,溪澗密布,風景秀麗,成為閩東霍童溪流域旅游風光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林公宮:位于周寧縣瑪坑鄉杉洋村村尾,背倚巍峨青山,面臨依依綠水,四周樹木蒼翠,環境清幽,風光怡人。宮后山是一片挺拔蒼松,竟有五六十株之多,每株高達六七丈,虬枝蒼蒼,傲骨凌天,四季常綠,據說,這是目前寧德市保存最完好的成片古松樹林。
地方特產
茶葉,是周寧的一大特產。全縣茶園面積10.7萬畝,年產量6000多噸,在全國各大城市開設茶莊、茶行200余家。周寧茶葉聞名中外,1946年歷史名茶“官司茶”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紫云銀針”在中國茶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被評為金獎。鑄件,起源于1723年,至今有著200 多年的歷史。以龍潭工業小區為主要產區,產品有各種電機、水泵、變速箱、汽車配件、各種鑄造類的零配件、機壓鐵鍋、精鑄、鍛鑄,電機、水泵的銅件、葉輪、葉片,各種規格扁鐵、角鐵,這些產品主要銷往福安、福州、浙江臺州、上海、江蘇、廣西等地。人造水晶,由浙江水晶集團周寧分公司生產,2001年改進工藝,研制出了人造光學石英晶體,該產品屬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原材料,主要應用于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上的光學低通濾波器(OLPF)中,以及CD-ROM、DVD-ROM的激光光頭和光纖通訊產品中的水晶波片。鮮茶濃縮汁,是周寧縣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膜分離和膜濃縮技術提取的專利產品,通過ISO9000認證。公司同時生產系列產品茶多酚、咖啡堿、茶色素、速溶茶粉等。衛生材料,由周寧縣雪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該廠始建于1965年,是福建省生產衛生材料及敷料企業中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企業之一。主要產品有醫用輸液貼、醫用紙質膠帶、創可貼、醫用棉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