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上游,素有“中國水都”之稱。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被譽為“亞洲天池”,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市是武當文化的發源地,武當武術享譽世界,境內的武當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圣地、國家5A級風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全市轄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六里坪鎮、浪河鎮等1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林區。版圖東西最大橫距73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1公里,總面積3121平方公里,總人口44.37萬。
行政區劃
丹江口市轄4個街道,11個鎮,1個鄉:
街道:均州路街道、大壩街道、丹趙路街道、三官殿街道
鎮:六里坪鎮、均縣鎮、官山鎮、丁家營鎮、浪河鎮、鹽池河鎮、土關埡鎮、習家店鎮、蒿坪鎮、石鼓鎮、涼水河鎮
鄉:土臺鄉
歷史沿革
丹江口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史稱均陵,秦滅楚國置武當縣,漢承秦制,隋唐改稱均州。宋、元、明、清歷代皆為重鎮,民國初年改州為縣。
1948年3月21日,均縣城解放。6月2日,成立均縣民主縣政府,隸屬陜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1949年10月1日,均縣民主縣政府改稱均縣人民政府,隸陜南行署兩鄖專區。1950年,兩鄖專區劃回湖北省改稱鄖陽專區,均縣隸屬鄖陽專區。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均縣隸屬襄陽專區。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壩開建,1959年均縣城遷至丹江口左岸沙陀營。1960年7月,撤銷均縣并入光化縣。1962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恢復均縣建置,屬襄陽專區。1965年,恢復鄖陽地區行政公署,均縣隸之。1967年開始蓄水,形成丹江口水庫,千年均州古城沉睡水庫之下。1983年8月19日,撤銷均縣,設立丹江口市,屬省轄市,由鄖陽地區代管。1994年,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并改稱十堰市(地級),丹江口市由十堰市代管至今。
氣候特征
該市屬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由于秦嶺山脈的屏障作用,加之丹江口水庫的水全效益及垂直地貌的影響,構成了該市優越的山區域性小氣候。基本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相對濕度大”等。全市年平均氣溫7.7°C--16°C,>10°C的活動積溫為2200°C--5100°C,無霜期180--250天,全市日照時數1950小時,年均日照率為44%,年降雨量750MM--900MM,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年蒸發量1979.1MM。年平均氣溫15.9℃,八月最熱,平均氣溫31.9℃,極端最高氣溫41.5℃(1966年7月);元月最冷,平均氣溫3.1℃,極端最低氣溫-12.4℃(1977年元月)。據氣象部門觀測記載:海拔每上升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10°C的活動積溫減少189°C,夏季縮短10天,年降水量增加25MM,無霜期減少6天,因而該市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
自然資源
在全市土地總面積468.15萬畝中,止一九九七年底,陸域面積392.23萬畝,水域面積(含丹江口水庫水面、沙灘、消落區)75.92萬畝,分別占總面積的83.8%和16.2%;基本上為“八分陸二分水”的地表結構。在陸域面積中: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龍須草地等農業性用地349.62萬畝,城(集)鎮、工業、交通、商貿、居民區、古建筑等非農業用地20.21萬畝。荒山、荒地、礫石、巖灌地22.40萬畝。分別占陸地面積的89.1%、5.2%和5.7%;在農業性用地中:耕地29.17萬畝,柑桔、山楂、臍橙、茶葉、各種水果等園地17.01萬畝,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各種幼林、疏林及林業苗圃等林地242.24萬畝,成片草場、零星草地折算的牧草地61.2萬畝,龍須草地14.5萬畝,分別占農用地的8.3%、4.9%、69.3%、17.5%、4.1%;基本上屬以林業為主,草場、草地次之,農耕地最少。
本市水資源狀況總的來說自產水少,過境水多,容水量大。全市自產水約10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32萬立方米,低于全省均值53萬立方米的39.6%,高于全國均值28萬立方米的14.3%;人均水量約2400立方米,高于全省均值2094立方米的14.6%,低于全國均值2637立方米的9%;每畝耕地平均水量約2500立方米,高于全省均值1705立方米的41.6%和全國均值1826立方米的36.9%。
全市礦種共35種。其中:金屬礦6種,非金屬礦29種。礦種量,占全省110種的31.8%。已探明有儲量的19種,占全省77種的24.7%。在35種礦種中,分布在“江南”的9種,分布在“江北”的26種。
經濟發展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8億元,是2006年的2.2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97億元(不含南水北調一次性耕地占用稅和耕地開墾費),是2006年的2.2倍。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2億元,年均增長45.4%。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4.5億元,是2006年的2.2倍。脫貧奔小康6個示范區、75個試點村建設成效明顯。農業產業化加速推進,先后被評為全省“水果大縣”、“畜牧大縣”、“特色水產大縣”,“武當蜜桔”等5個產品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新增十堰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2家。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建設通村公路1994公里,解決20.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累計完成封山育林27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42平方公里,新建沼氣池1.1萬余戶。完成新階段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任務,減少貧困人口4.5萬人。
工業經濟不斷壯大。預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0 億元,是2006年的2.9倍。支柱產業建設力度加大,汽車零部件產業被列為全省成長型產業集群,綠色食品產值比重逐年提高。項目建設成效顯著,農夫山泉二期、福潤禽業、丹江鋁業擴能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全市億元以上企業達33家,湖北省名牌產品數量達12個。經濟開發區快速發展,新增開發面積5.5平方公里,入園企業362家。五年累計引進內資80.68 億元,利用外資2503 萬美元。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旅游業快速發展,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武當山被評為5A級景區,玉虛宮、五龍宮修復和太極湖景區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太極峽和凈樂宮被評為4A級景區,全市A級以上景區達7家;預計實現旅游收入24億元,是2006年的5.7倍。商貿流通活躍,興建農家店197家、村級服務社110家,城鄉市場體系不斷完善,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2 億元,是2006年的2.4倍。金融服務效能提升,各項貸款余額 86億元,五年凈增53億元;成立湖北省丹江口庫區投資公司,擔保公司增資擴股,融資能力進一步增強。
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0 元,年均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4550 元,年均增長11.5%。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年新增就業崗位2.5萬個。職工養老等五項保險參保率逐年提高,在全省率先實施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制度不斷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面鋪開,城鄉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殘疾人事業不斷加強。
交通狀況
丹江口市交通較發達,水、陸、空組合交通成網。襄渝鐵路、漢十公路、漢十高速公路貫穿全境,316國道橫貫五個鄉鎮;漢江航道通江達海:漢丹鐵路直達武漢,老河口至丹江口段電氣化改造已于2010年開工,丹江口至河南西峽鐵路,鄭渝鐵路經過丹江口城區,西武高鐵停靠丹江站,列入“十二五”規劃,也將于近年動工。老河口機場、武當山機場分別距市區26公里和70公里。南水北調施工大橋和丹江口大橋橫跨漢江,使丹江口漢江兩岸城區連為一體。丹土一級公路已于2010年開工建設,丹陶一級公路正在籌劃中,右岸新城區水都大道,武當大道,北京路,天津路等正在快速推進。環庫(丹江口水庫)旅游公路已進入施工階段。習均大橋建成,初步形成環庫2小時經濟圈。
2012年2月8日,丹江口市東環路開工建設, 東環路起于丹江口二橋,終點接水都大道,全長20公里,設計路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Ⅰ級,總投資約8.6億元,采用BT模式,建設周期為2年。該路對內與羊山路、丹趙路、水泥廠路、丹江大道延長段、沿江大道、漢江大道、水都大道等7條主干線連接,對外與丹鄖公路、丹陶公路、丹土一級公路等交會。
社會事業
年內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841人,在校生8806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10145人;全市普通中學在校生28223人,小學在校生24288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761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的成果。全市一項科技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申報省級以上科技項目12個。全市年末廣播覆蓋率達93.01%,電視覆蓋率達95.11%。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8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2個,電影放映單位28個。電視臺2座,有線電視入戶率達44.86%。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34個,衛生技術人員1938人,病床床位1661張。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大。全市城區擁有標準營運車輛70輛,出租車100輛,園林綠地面積988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6%,全市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20.1萬噸/日。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突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5元,比上年增加1849元,增長22.7%;農民人均純收入3373元,同比增加375元,增長12.5%。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3374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5490人,增加470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65507人,增加1191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292953人,增加12397人;全市有11711人城鎮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有13700人農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增加2763人。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市各類社會福利收養床位2300張,收養2248人,建立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16個。
環境保護事業不斷加強。全市進一步加大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力度,全年用于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12216萬元。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5013噸,排放達標率達10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6.0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100%。城市環境進一步改善,2008年城市建成區噪音平均值為56.9分貝;丹江口市水庫檢測狀況沒有明顯變化,達到國家規定類別Ⅱ類的標準。城市飲用水質達標率為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2%。
旅游資源
丹江口市旅游資源豐富,風景綺麗,景點眾多。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道教圣地、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武當山,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還有被譽為“漢民族民歌第一村”的呂家河民歌村和“中國民間文化活化石”的伍家溝故事村等響亮的城市名片。1994年12月武當山古建筑群被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金頂、紫霄宮、玄岳門、南巖宮、玉虛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湖北省丹江口市“武當神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項目類別。
丹江口庫區旅游中心港,正在快速建設推進中,預計2012年5月1日對外試營業。總投資71億元的丹江口市武當村綜合旅游項目,也于2012年1月正式開工建設。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有:太極峽風景區(丹江太極峽)和凈樂宮。此外,還有AAA級旅游景區多個:金蟾峽,丹江口大壩,松濤山莊,武當山南神道等 。 特色風景區有:武當峽谷漂流,小太平洋,千島畫廊,銀夢湖等。
當地特產
丹江口市特產豐富。這里是中國最北緣的優質柑桔生產基地,年產量達5億斤,“丹江柑桔”被國家評為“中華名果”,“武當蜜桔”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茶葉、木耳、香菇等農特產品享譽全國,鹽池河黑木耳,官山香菇出口國外,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武當綠羽”、“武當針井”、“武當劍茶”,被農業部、湖北省評為優質茶葉。其中“武當針井”是湖北省著名商標,被歐盟認證為有機(生態)食品,丹江口市是“武當道茶”的重要生產基地。丹江口中藥材品種多達1100多種。境內武當山素有“天然藥庫”之稱,盛產名貴中藥天麻、靈芝、金釵、何首烏,堪稱武當四寶。均州名曬煙,歷史悠久,口感純正。油茶種植由來已久,近年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產量穩步提高。
丹江口市境內水面達52萬畝,優良的水質純凈無污染,獨特的水產品琳瑯滿目。鳊、鲅、鯉、鯽、鱖、銀魚等魚類肉鮮味美,是席上佳肴。其中丹江口翹嘴鲌(boˊ),丹江口鳡魚先后于2008、2011年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截至2008年,全市開發水域面積已達到34萬畝,比2007年增加3萬畝。2009年,全市水產業以全省水產特色大縣為契機,加大品種結構調整力度,在名、優、特產品上求發展,在基地建設上下功夫,使全市水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預計全年水產品產量將達50838噸,比上年增加4833噸,增長1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