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轄自治州,首府駐恩施市。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鄂、湘、渝三省(市)交匯處,西連重慶市黔江區,北鄰重慶市萬州區,南面與湖南省湘西州接壤,東連神農架、宜昌,全州面積24060.26平方千米。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恩施州戶籍人口為400.25萬人。
恩施州森林覆蓋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華中藥庫”“煙草王國”“世界硒都”之稱號。全州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達600萬千瓦,可開發量達500萬千瓦,風電資源蘊藏量達300萬千瓦,是華中地區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恩施州的鄂西鐵礦是中國四大鐵礦之一,已探明儲量13億噸;天然氣已探明儲量1500億立方米。恩施還擁有世界最大的獨立硒礦床。恩施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計劃政策,是單列的三個地級行政區享受相關政策的地區之一。
恩施州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特征明顯,垂直差異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行政區劃】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2個縣級市、6個縣:
恩施市 面積3976平方公里,人口77萬。轄3個街道、4個鎮、9個鄉。
利川市 面積4612平方公里,人口83萬。轄2個街道、7個鎮、5個鄉。
建始縣 面積2659平方公里。人口50萬。轄6個鎮、4個鄉。
巴東縣 面積3219平方公里,人口48.5萬。轄10個鎮、2個鄉。
宣恩縣 面積2740平方公里,人口34萬。轄5個鎮、4個鄉。
咸豐縣 面積2550平方公里,人口36.48萬。轄5個鎮、5個鄉。
來鳳縣 面積1339平方公里,人口30.7萬。轄6個鎮、2個鄉。
鶴峰縣 面積2892平方公里,人口21.59萬。轄6個鎮、3個鄉。
【歷史沿革】
春秋為巴子國地;戰國為楚地;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武陵郡;三國先屬蜀,后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梁、北周屬建平郡、天門郡、武陵郡、信陵郡、秭歸郡、業州軍屯郡、清江郡;隋屬巴東郡巴東縣,清江郡清江縣、開夷縣、建始縣;唐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五代先后為前、后蜀所據;宋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許多小羈糜州;元屬歸州巴東縣、施州建始縣,南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土司、唐崖土司、金峒土司、龍潭土司、忠建土司、毛嶺土司、施南土司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據蜀時本區為其所控制;明屬夔州建始縣、歸州巴東縣、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南部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設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個宣撫司,9個安撫司,13個長官司,5個蠻夷長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衛,設恩施縣,轄區未變,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置施南府,轄恩施縣、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利川縣,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縣劃歸施州,巴東縣、鶴峰州屬宜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治所恩施縣,轄恩施、建始、宣恩、來鳳、咸豐、利川6縣,民國十五年改荊南道為施鶴道,鶴峰州改縣劃入施鶴道,民國十七年改設鄂西行政區,民國二十一年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巴東縣劃入,州域始為8縣之治。民國二十五年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轄區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置專員公署,仍轄原8縣,1955年5月12日改稱湖北省恩施專員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奪權,專署陷于癱瘓,3月2日經湖北省軍區黨委批準,由恩施軍分區成立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5月13日改為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廢除革命委員會成立恩施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轄恩施市、巴東、建始、利川、來鳳、咸豐、宣恩、鶴峰7縣1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縣建市。
1993年4月4日,國務院以國函【1993】36號文批復同意將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05年開始,州慶日定為8月19日。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湘、鄂、渝三省(市)交匯處。西連重慶市黔江區,北鄰重慶市萬州區,南面與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東北端連本省神農架林區,東面與本省宜昌市為鄰。州域東西相距約220千米,南北相距約260千米。區域面積24060.2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由北部大巴山脈的南緣分支——巫山山脈,東南部和中部屬苗嶺分支——武陵山脈,西部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齊躍山脈等三大主要山脈組成的山地。全州地勢是三山鼎立,呈現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高,逐漸向中、南傾斜而相對低下的狀態。其地貌基本特征是:階梯狀地貌發育。由于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活動的影響,大面積隆起成山,局部斷陷,沉積形成多級夷面與山間河谷斷陷盆地。境內除東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積山地外,普遍展示著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級面積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級河谷階地。呈現明顯層狀地貌。巖溶地貌發育,山間谷地星羅棋布。全州碳酸鹽巖類(石灰巖、白云巖)面積占總面積54.4%,裸露的碳酸鹽巖受本州溫暖多雨氣候的影響,巖溶地貌發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氣候特征
恩施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特點是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霧多寡照,終年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期。但因地形錯綜復雜,地勢高低懸殊,又呈現出極其明顯的氣候垂直地域差異。
熱量、溫度隨地勢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氣溫,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東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時,二高山1200~1350小時,高山1000~1350小時;無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對濕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水資源
全州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45條;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清江、酉水、沿渡河、溇水、唐巖河、郁江、忠建河(又名貢水河)、馬水河、野三河,這9條河流在州境總長度1154公里,總流域面積21801平方公里。全州水資源總量為299.8億立方米。根據多年實測和12個徑流站年徑流資料(按8個區劃分)計算得出,全州平均年徑流量為233.63億立方米。本州巖溶發育強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儲量豐富,類型為裂隙巖溶水,儲量64億立方米,占全州水資源總量的21.4%。全州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09萬千瓦,可開發量349.1萬千瓦。
著名的水利樞紐:水布埡水利樞紐、大龍潭水利樞紐。
【社會事業】
教育
恩施州共有幼兒園586所,學前教育在園幼兒9.45萬人。小學448所,招生3.66萬人,在校學生24.20萬人。普通中學173所,招生7.55萬人,在校學生22.2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2所,招生1.17萬人,在校學生3.38萬人。普通高校3所,招生1.95萬人,在校生5.49萬人,畢業生1.44萬人。特殊教育學校8所,招生50人,在校生592人,畢業生93人。
文化
恩施州共有公共圖書館9個,書刊文獻外借17.15萬人次,圖書流通35.52萬冊次;文化館9個;博物館8個。全州文化和旅游系統有藝術表演場館6個,藝術表演團體9個。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94%;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96%。全年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企業106家。
衛生
恩施州共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898個,其中醫院6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801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29個。衛生技術人員2.78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2萬人,注冊護士1.35萬人。實有床位數2.85萬張,其中醫院1.92萬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0.86萬張,專業公共衛生機構0.07萬張。
【交通運輸】
公路
國道:209國道、318國道、242國道、348國道、350國道、351國道、353國道、646國道(規劃)、652國道(規劃)
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滬渝高速公路、恩廣高速公路、安來高速公路、張南高速公路、宜來高速公路、利咸高速公路、巴張高速公路
鐵路
鐵道線路:宜萬鐵路、黔常鐵路、渝利鐵路、鄭渝高速鐵路
火車站:恩施站、高坪站、建始站、利川站、野三關站、咸豐站、來鳳站
航空
恩施許家坪機場位于湖北省恩施州,于1986年動工修建,1993年11月建成交付使用的新機場。機場由民航中南機場設計院設計,核工業部22工程公司承擔場道工程。該機場海拔高度為495m,離市區4.5km。2008年10月26日,已開通途徑武漢飛北京、上海航線。2022年4月29日,機場遷建場址獲中國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復。
【風景名勝】
◆恩施大峽谷
恩施大峽谷,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地處湘、渝、鄂三省交界處,距恩施市區49千米,距利川市區39千米,峽谷全長108千米,面積達300平方千米。
2010年10月1日,恩施大峽谷對外開放。恩施大峽谷已開放七星寨景區全線及云龍地縫部分景區。七星寨開放面積7.2千米,天坑、地縫、絕壁、峰叢、巖柱群、溶洞、暗河等地質景觀一應俱全,被稱為“喀斯特地形地貌天然博物館”。
2015年7月,恩施大峽谷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稱號,2024年3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批準恩施大峽谷-騰龍洞世界地質公園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
◆巴東神農溪旅游區
巴東神農溪是國家AAAAA級景區,屬典型的水域風光類生態旅游風景區,神農溪發源于神農架南麓,全長60公里,自南向北,沿途接納17條支流。神農溪有千古之謎——古巴人“懸棺”和巖棺葬群,古棧道遺痕依稀可見,沿途可探尋古巴人的足跡。碗豆角木扁舟是神農溪保存千年的原始交通運輸工具,土家纖夫是古巴人纖夫的活化石,是土家民族文化和纖夫文化的結合。
神農溪堪稱無污染的天然之流,溪水碧澈,一清到底,除“三色泉”外,幾乎見不到一縷混水。溪底遍布五色石,如花似錦。湍湍處水流如雪似霧,船行如飛;水緩處形成幽靜平湖,濃綠莫測,扁舟蕩漾;淺灘處水深不及膝,船底與河中卵石相摩,格格有聲,全靠拉纖。
◆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土司路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屬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志性工程。
土司城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廩君祠、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城墻、鐘樓、鼓樓、百花園、白虎雕像、臥虎鐵橋、聽濤茶樓、民族藝苑等12個景區30余個景點。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題寫為“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始建于1998年,占地215畝,2002年正式對外開放,2008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逐漸成為恩施州“土(司城)—大(峽谷)—騰(龍洞)”旅游黃金線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龍麟宮風景區
龍麟宮風景區位于湖北省恩施市西郊,距州府八公里,恩(施)利(川)公路橫貫其間,交通十分方便。
恩施龍鱗宮是國家AAA級景區,屬地文景觀類洞穴風景區,龍麟宮俗稱“出水洞”,屬水旱兼備洞穴景觀,由水洞、干洞和迷津洞組成,洞長2300多米,其中水洞“小三峽”長500多米,干洞和迷津洞長1800多米。洞穴雄奇神秀、水陸兼備。洞內平均高度50米,寬30米。洞中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平均溫度20℃。龍麟宮的一壇、二府、三峽、九龍、十三廳和二十八珍奇等200多處景點分布在水洞“小三峽”、干洞和迷津洞中。
該景區以高橋水庫出水源頭的天然洞穴為依托,形成洞穴觀光、土家歌舞表演、民族風情展示、水上游樂、餐飲住宿、會議接待等綜合型的水利風景區。
◆梭布埡石林
梭布埡石林被稱為世界第一奧陶紀石林,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太陽河鄉境內,總面積21平方公里,整個石林外形像一只巨大的葫蘆,四周翠屏環繞,群峰競秀。
梭布埡石林擁有大小共100多個經典的自然景觀,開放的有青龍臺、蓮花寨、磨子溝、九龍匯四大景區,每個景區各具特色,景區內獨特的“溶紋”、“戴冠”景觀,是一大亮點,狹縫秘境、化石古跡隨處可見,堪稱一座遠古地質博物館。
經中山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考證,確定石林形成4.6億年前的奧陶紀時期,整個石林猶如一座海底迷宮,美輪美奐。
◆騰龍洞
騰龍洞是國家5A級景區,位于鄂西南邊陲城市的利川市,屬大巴山與武陵源交匯部,地處清江的發源地。騰龍洞位于清江上游利川市區近郊,距城6.8公里。屬中國已探明的最大溶洞,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長洞穴中排名第七,世界特級洞穴之一。由水洞、旱洞、鲇魚洞、涼風洞、獨家寨及三個龍門、化仙坑等景區組成。騰龍洞整個洞穴群共有上下五層,其中大小支洞300余個,為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1988年,經25名中外洞穴專家歷時32天實地考察論證:騰龍洞屬中國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級洞穴之一。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審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國家級權威刊物《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中國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騰龍洞”。因為騰龍洞的宏偉蓋世,海軍69l艇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利川艇”。
◆唐崖土司城址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唐崖鎮,背靠玄武山,面臨唐崖河,遺址所在地古屬施州,主要族群為自古定居于此的土家族,元末起由覃氏土司世襲統治,管轄領地600平方公里。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鼎盛于明天啟年間,廢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共歷16代18位土司,計381年。城址占地總面積74萬平方米,主要遺存有張王廟、“荊南雄鎮”牌坊、衙署、大寺堂、土司墓、采石場、營房、橋上橋、院落、道路等自然景觀遺存。
唐崖土司城址格局清晰,功能完備,保存完整,為西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土司城址之一,對研究中國土司制度和土家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7月,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坪壩營國家森林公園
恩施坪壩營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北省西南,西接重慶,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海拔1314米,常年最高溫度22°。森林覆蓋率96%,擁有湖北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群落區,是全國最大的杜鵑群落分布帶之一,也是武陵山區最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氧吧”之美稱。
景區內已經建成開放天生四橋和北緯30°原始森林景點,景區以奇,秀,險,幽著稱,擁有【杜鵑皇后】、【天坑穿洞】、【三疊瀑】【神仙塔】、【仙人泉】、【風吹銀簾】、【留花潭】等奇觀。
【歷史文化】
居住
土家人“所居必擇高嶺”,往往同姓數十戶或上百戶集聚而成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內,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時,只有土司、舍把、族長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畫柱,而一般土民,多編竹為墻,茅草蓋屋,若蓋瓦房,則犯僭越之罪。堂屋正面設有祖先神位,兩旁側室住人。側房內靠前處設火坑,置三腳架,用來架鍋做飯。側房近屋頂處,編竹為樓;樓底懸一木架。竹樓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燒火的熱氣,烘糧食、肉、木柴等。現土家房舍,多建“吊腳樓”式木板瓦房,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數姓一寨,居室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極為簡陋的所謂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蓋茅草的居室,另種是較好的即為吊腳樓。樓下養牲畜,樓上住人。堂屋一側為火屋,置有火坑,坑內置三腳架用以煮飯或炒菜,火坑后方供奉的家神。火坑屋的套間即為該家長者居住。
衣著
土家人“男女垂鬢,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過去,“男女服飾,以貧富分,貧者僅足蔽體,富者夏葛冬裘。”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史書上稱為“溪布”、“洞布”,多為青、藍二色。服裝式樣:青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女裝全是大衣大袖,褲管也特別大;袖口與褲腿口都鑲上五寸來寬的花邊,與袖口褲腳口同一花色。婦女一般不纏足。男女喜包頭,纏黑、白長帕,四季不離。頭帕長達一丈多,纏成“人字路”式。對襟短衣,外套黑布單掛,稱為“鴉鵲褂”。以布纏腿,不常穿鞋。
苗人服飾多種多樣,女裝一般為上裝無領斜襟、袖大而短、衣長至膝,即所為“前遮羞、后遮溝”、有顏色布作外托肩,袖口、襟邊均為花邊,下裝有褲和裙兩種,褲腳大而短,鑲有花邊,裙帶子多為甚密的折裙,裙長至踝,內著長褲。男裝,老人無領,右斜襟,喜扎腰帶,青年則多穿對襟,7扣或9扣,袖長而口小,男女多包頭,老人喜青色,青年人喜白色。頭巾較長,常包成大盤。男女均扎綁腿。女性更多戴金銀手飾,項圈等。
飲食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當地餐飲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瀟湘咸辣風格。特別是當地頗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風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臘肉、土豆干等。
土家人吃食主要為雜糧,如苞谷、小米、蕎麥、紅苕等,吃大米較少。喜腥膻,好飲酒。以大塊大砣肉待客為至誠,若切剁太細,就會被譏為小氣、吝嗇。喝酒用土碗豪飲。對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離辣椒,另有喝油茶的習慣。即“土家人以油炸黃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綠豆諸物,取水和油,貢茶葉作湯泡之,餉客致敬”。舊時還有咂酒習俗。
苗家飲食,多以苞谷,洋芋為主、較少大米。喜食酸辣,好飲酒,紅白喜事或親友客人,常以酒款待。
民歌
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全面,與勞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清新凄艷、鄉土風俗、兒女情長,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優美襯詞的烘托,男女對唱的方式,唱白夾雜、歌舞并舉的“路數”,灑脫潑辣的抒懷,愛情婚姻的主題等,構成了恩施民歌獨特的地域特色。
習俗
女兒會:被譽為“土家情人節”,是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征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
月半節:又稱“鬼節”、“亡人節”,時間為農歷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其主要活動是祭祖,祭祖時燒紙錢,表示對已故親人的哀悼。過月半須全家團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兒。
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會對小生命的出世舉行熱烈慶典,俗稱“整祝米酒”。時間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滿月之際。無論地位貴賤,嬰兒的外祖母在這天都將享受到上等貴客的殊榮。
哭嫁:土家族女兒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韻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對封建禮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種反叛,后來,逐漸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態。(哭嫁完全是一種熱熱鬧鬧的愛的慶典形式)
【榮譽稱號】
2018年2月14日,恩施入圍2018年國際候鳥養生之都。
2019年11月14日,被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
2020年6月1日,2020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
2020年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名單。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2021年6月9日,被確定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第二批國家級示范城市”。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3年5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表彰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2023年10月,被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2023年1月11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