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隨州市,湖北省轄地級市,位于湖北省北部,東承國家中心城市武漢,西接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河南省南陽市、河南省信陽市,南接省內的荊門市、孝感市,全市總面積9636平方公里。隨州市下轄1個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隨州市常住人口200.37萬人。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里,他創耕耘、植五谷、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游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行政區劃】
隨州市轄1個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曾都區 面積1316平方千米,人口64.43萬人。轄4個街道、5個鎮。
廣水市 面積2647平方千米,人口90萬人。轄3個街道、11個鎮、6個鄉。
隨縣 面積6989平方千米,人口168萬人。轄19個鎮。
【歷史沿革】
隨州之“隨”,其名最早源于遠古的“隨氏族”。據戰國時史官撰寫的《世本·作篇》記載:“隨,作笙。長四寸,十三簧,像鳳之身,正月之音也。”宋衷注:“隨,女蝸氏之臣!庇纱丝梢,“隨人”不僅是遠古時代創制笙簧、酷愛歌舞的氏族,而且還是“女皇”女蝸氏的“臣子”、“諸侯”或后裔,為女媧氏、神農氏、烈山氏同血緣關系的氏族部落。是時,“隨人”先以“兕”為圖騰(“兕”即“犀”之異名,“兕屬雌,犀屬雄”)后又演變為崇拜“豕”圖騰,是生存、繁衍于南方大洪山的土著氏族,賴以漁獵為生計,后來擴展至桐柏山區。其中一支族“烈山氏之子曰柱”,“烈山澤而焚之”,開創了原始農業和飼養業,故又崇拜“!薄磅埂眻D騰,至今隨州地區仍保留崇敬“獨角獸”(即“兕”)“豬頭插筷子”(即祭祀烈山之子柱)的習俗。
隨氏族日漸發展壯大,其中一支族隨為帝向北擴張。虞夏至商初,隨人在中原建立“犀”方國。同時,從商代中期至戰國末期,先后在隨境有“厲”、“隨”、“唐”三個諸侯國建置都邑,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其中“隨”、“唐”封建隨境。
從秦代至今的二千多年間,隨州建置雖然變遷頻繁,但大部分時期或設郡、州,或置專署,成為江漢、鄂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戰國末,楚滅隨建縣,秦漢因之。晉設義陽郡,南北朝改設隨陽郡,后又改為隨郡、北隨郡;北周設漢東、義陽二郡。西魏隨升為州,轄郡、縣。隋仍設州,后廢州設漢東郡。唐改郡為隨州。宋、元仍為隨州。民國后廢州為縣,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湖北省三專區公署設在隨縣。
1949年5月16日,隨境隨縣、洪山縣并列,分別隸屬孝感、襄陽兩專署。1955年4月30日,湖北省人民委員會13號命令,將洪山縣制撤銷,其轄區分別歸并宜城、鐘祥、棗陽和隨縣。
1979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以原隨縣城關鎮和北郊公社為基礎,設立隨州市,與隨縣并存。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164號文通知,撤銷隨縣建制,其行政區域并入隨州市。11月20日,縣、市正式合署辦公。
1991年8月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45號文決定,把隨州市的發展列入全省統籌規劃中,各項計劃指標直接單列。
1994年11月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152號文件通知,隨州市由省直管縣級市。
2000年6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地級隨州市,原縣級隨州市改名曾都區,隸屬地級隨州市;代管廣水市。
2009年,國務院批準隨州市重新設立隨縣,即在原隨州市曾都區(市政府所在地)區劃范圍內,劃出部分鄉鎮成立隨縣,曾都區繼續保留;隨州市管轄隨縣、曾都區,代管廣水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隨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陽,北面與河南省南陽、信陽二市毗鄰,南面與湖北省江漢平原的京山市、鐘祥市相連。全市南北長約130千米,東西寬約105千米,總面積96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隨州市地勢由南北漸向中部微緩傾斜。南、北、西部為海拔2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中部為海拔百米以下的陂陀崗地,東南一隅為海拔60米左右的平川。最高點為北部太白頂,海拔1140米,最低點為東南水出境處的河床,海拔47米,全境地貌類型分為五大區。境內山以大洪山和桐柏山為脈,呈西北—東南向分布。
氣候特征
隨州市處于中緯度季風環流區域的中部,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受太陽輻射和季風環流的季節性變化的影響,隨州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嚴寒酷暑時間較短。據統計,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總數在2009.6—2059.7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15.5攝氏度,無霜期220—240天。
水文水系
隨州市河流眾多,有名常流河139條,無名小溪不可盡數。按其所歸,可分為4大流域:府河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積的79.4%;淮河流域,約占全市流域面積的10%;漢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積的7.5%;漳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積的3.1%。有涢水、淮河、漳河、大富水等河。主要支流是激水、漂水、濫水、均水、浪河、劉家河、長安河、清水河、游河、四十里沖河、三夾河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隨州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190人,在校生8979人,畢業生2391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703人,畢業生471人;普通高中在校生43212人,畢業生12276人;普通初中和小學在校生214950人。
文化事業
隨州市共有文化機構65個(含文旅局機關、局屬單位,鄉鎮文化站41家),藝術表演團體3個,電影院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公共圖書館藏書130.71萬冊,博物館(紀念館)3個。市級廣播電視臺1個,縣級融媒體3個。
醫療衛生
隨州市共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1435個。其中:縣級醫院43個(含民營),鄉鎮醫院46個;衛生技術人員13308人。其中:執業醫師5342人,注冊護士5831人;病床床位14099張。
【交通運輸】
公路
厲山至萬和、厲山至均川上、均川至洪山、洪山至棗陽、洪山到吳山等公路。
隨州東望江漢,西走川陜,南至洞庭,北通中原,隨州交通便利,漢丹鐵路、寧西鐵路,福銀高速麻竹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橫穿東西公路(隨州境內漢十段),鄂高速S49(隨岳高速)貫通南北;107、316、312三條國道,隨南、小應、周新、寺沙、牛程、宋長、平伏7條省道構建出完善的千米網;境內武康、京廣、寧西、小厲四條鐵路成為通往外界快捷、便利的大通道。G107:北京—深圳,G316:福州—銀川,G312:上海—霍爾果斯。
鐵路
漢丹鐵路漢十高速鐵路、京廣鐵路、雞楊鐵路(京廣鐵路附屬線)、寧西鐵路小厲線(漢丹鐵路和寧西鐵路的聯絡線)
【隨州旅游】
隨州市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以“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鄉”而聞名海內外,有著大量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戰國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譽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
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游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
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 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吳山雞鳴山,相傳得名于張三豐,道家發源地;高貴三潭風景區等。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隨州歷史文化名人眾多,上古有炎帝神農;春秋有季梁、隨侯;戰國有曾侯乙;唐時有胡紫陽,李白與胡紫陽交往頻繁,寫下了大量詩文,流傳至今的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冬夜于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今隨州擬重建餐霞樓,保護現光寺等文物古跡,擴建成現光山旅游名勝區;唐代詩人劉長卿曾在隨州任刺史,有《劉隨州集》傳世;宋代有歐陽修,他4歲隨母親來隨州投靠叔叔,24歲才離開隨州北上求學,留有五眼橋、八角樓等遺跡;南宋有名將李庭芝;元朝有明玉珍,農民起義軍領袖,大夏國建立者。原名旻玉珍,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柳林古城畈人。元末農民起義攻重慶,陷成都,定四川,自稱隴蜀王,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于重慶,國號大夏(史稱“明夏”),建元天統。明軍大舉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后被封為歸義侯。第二年朱元璋懷疑明升有異心,將其全家送往高麗;明中后期有著名諫官楊漣,因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作斗爭而死,謚號“忠烈”。
【風景名勝】
◆隨州炎帝神農故里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位于隨縣厲山鎮,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里,316國道、漢丹鐵路、隨岳高速公路、西寧鐵路連接線穿境而過。隨州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總占地面積約171.3公頃,投資約4.4億元,為國家4A級風景區,主要包括“尋根謁祖朝圣區”“圣跡觀光體驗區”“農耕文化展覽區”和“自然生態景觀區”。2009年起,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以體驗炎帝神農的農耕文化、醫藥文化、貿易文化、原始藝術文化為根本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活動在此舉行,受到國家、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懷。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游觀光的勝地。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湖北省中北部,居湖北盆地與南陽盆地之間。面積約33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36米,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盛譽。山勢由西向東,橫跨隨州市、京山市、鐘祥市,盤基百里。
大洪山古稱綠林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農民大起義“綠林起義”的發源地,也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發祥地,史稱“光武中興,兆于綠林”,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熬G林好漢”一詞正是起源于此。
大洪山最佳旅游時間是每年3月—10月份,這也是大洪山的旅游旺季。
◆中國千年銀杏谷
中國千年銀杏谷位于湖北省隨州市洛陽鎮永興村,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銀杏群落之一。占地面積17.14平方公里,包含一母九子、胡氏祠、大夏皇帝明玉珍故里等景點。資源特色歸納為:千年古樹,銀杏王國;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詩畫人家,田園夢幻。千年銀杏谷覆蓋了5個村,5個村一線貫穿,綿延12公里,現有銀杏樹52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6萬多株,五百年以上1萬余株,千年以上308株,是世界分布最密集規模最大的古銀杏群落。擁有全國乃至全世界分布最密集、規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一處古銀杏群落,被譽為“全國銀杏第一鎮”和“中國銀杏之鄉”。
◆徐家河旅游度假區
徐家河省級旅游度假區位于廣水市長嶺鎮風光秀美的徐家河水庫,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湖泊。景區以繁茂豐富的森林資源,浩淼無際的碧綠湖水,眾多奇特的島嶼港灣,爭鳴斗艷的珍禽異獸,婀娜多姿的花卉植物,源遠流長的歷史遺產,濃郁豐厚的民俗風情而著稱,是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生態環境、森林保健功能于一體,具有旅游、休閑、度假、養生、科研等多功能的生態型旅游度假區。
◆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湖北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北省隨州市廣水市境內,是湖北省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集森林旅游、療養避暑、觀光度假為一體的景區,公園面積為6927公頃。
湖北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桐柏山脈中華山支系,海拔811.4米,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2002年,由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湖北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湖北廣水中華山白冠長尾雉重要棲息地入選。
◆三潭風景區
三潭風景區,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湖北省廣水市大貴寺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國家森林步道之一。2002年,三潭風景區被評為國家AA級風景區;2020年9月,通過國家AAAA級景區景觀質量評審。
距廣水市區北35公里,北離河南信陽37公里,景區面積52平方公里,有三潭、高貴山金頂、許家沖水庫、平靖關古棧道4個游覽區,35個游覽點。景區氣候獨特宜人。
夏天白日最高氣溫34度,夜間溫度20-25度。景區物產豐富。三潭礦泉水屬天然礦泉水,絞股蘭茶具有防癌治癌作用。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的國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墓中隨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軌)和編鐘、編磐為主的禮樂器,遵守了周代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應為天子使用,諸侯應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會嚴格的禮樂制度在后期已經出現裂縫,以及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鐘)、玲瓏剔透的尊盤和完整地書寫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稱的衣箱等,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旅游攻略】
景點篇▲
隨州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不僅有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還能聽到精美絕倫的編鐘之聲。下面為您推薦幾條線路。神農故里尋根問祖旅游線: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在曾都區厲山。這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的圣地。旅游線路:隨州城區搭乘3路公汽終點站即到,私家車從城區沿316國道向北20分鐘到厲山,參觀神農紀念館。曾侯乙墓遺址旅游線:曾侯乙墓遺址位于隨州城西一公里處,從城區過厥水二橋向西直上即到。三山兩水生態旅游線:隨州城區向西走隨應(隨州至應城)公路,到長崗土門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經廣水向北可到三潭風景區,向東可到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從隨城沿316國道向西北可到封江休閑度假,向東南可到廣水長嶺徐家河休閑度假區游玩。
購物篇▲
要買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到解放路商業步行街的新世紀購物中心和中百倉儲、順泰倉儲,游廣水的旅客可以到廣水應山永陽商場。如今時令特色食品有金黃蜜棗、紅棗、香菇、木耳、阿膠蜜棗,市區各大超市設有土特產品專柜。曾都區三里崗是香菇的集散地,到大洪山旅游可以順便到該鎮區選擇優質的花菇、木耳。在廣水城區各商店,你可以很順利地買到奎面、銀魚、面椒等。在編鐘古樂之鄉游玩,買件編鐘工藝品,是來隨旅游最好的紀念了。城區沿河大道、舜井道中段有專賣編鐘系列工藝品的商店。
休閑篇▲
“十一”黃金周期間,外地到隨州城區的游客茶余飯后可以出來走走看看。城南白云公園和城中神農公園,是市民休閑游玩的場所。蜿蜒的小路、茂密的植被和絢目奪人的盆景,讓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若想體會秋高氣爽、湖上泛舟的感覺,白云湖是不錯的選擇。白云湖柳岸依依,風光旖旎,臨風漫步,心曠神怡。傍晚,解放路、隆泰步行街燈火通明,逛街購物兩不誤;明珠廣場、火車站廣場休閑、健身的人流潮涌,熱鬧非凡,不妨去看看隨州人的群眾文化生活。
食宿篇▲
城區主干道烈山大道上,賓館云集,圣宮飯店、涢水賓館、烈山賓館、炎帝大酒店、亞華大酒店等賓館酒店都在此干道上,除此以外位于玉石街6號的曾都賓館,交通大道的鐵龍大酒店,白云湖邊的齊星湖會館也是您不錯的選擇。這些酒店賓館大多是住宿和餐飲一條龍服務。如果您想在賓館外面品嘗隨州特色的話,那么以下的飯店您不妨去試試。位于沿河大道,裝修及口味都很“家!钡睦相l村酒店,是懷舊人士的好去處;位于清河路,一魚多吃的黃氏魚館在隨州很有特色;青年路上麻辣爽口的傻兒火鍋,隆泰步行街里的小毛驢火鍋、解放路的醉魚頭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早上吃早點的時候,具有鄉土氣息的隨州特色——拐子(豬肘)飯和厲山牛肉飯值得您品嘗一下。
交通篇▲
“十一”黃金周,隨州城區客車、公交和的士愿為來隨游玩的您效“代步”之勞。隨州市中心客運站,是目前城區最大的車站。您乘坐到長崗的班車,可以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游覽;如果您想到廣水三潭體驗飛泉瀑布、到徐家河領略水上風情,坐上駛往廣水城區的客車,很快會把您帶向目的地。高高興興度完黃金周,您可在中心客運站、神農客運站和客運東站搭乘返程的長途客車,也可搭乘途經隨州的28趟列車。
【歷史文化】
歷史
隨州市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作為炎帝神農故里,這里開啟了華夏5000年的農耕文明;作為編鐘古樂之鄉,隨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隨州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編鐘之鄉”光榮稱號。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據傳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隨州市隨縣厲山鎮,他創耕耘、植五谷、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
中國文字起源地之一
2002年3月,考古工作人員在隨州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發現一古代遺址(后命名為“金雞嶺遺址”),“金雞嶺遺址”聯合考古研究發現:隨州是中國文字起源地之一。
民俗
隨州市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特點是南北兼收、諸藝并存。以戲劇為例,反映楚文化的漢劇、楚劇在隨南擁有廣大的觀眾,表現中原文化的曲劇、越調、豫劇在隨北也有廣泛市場。而別具一格的隨州花鼓戲,更為隨州人民喜聞樂見。最初的隨州花鼓戲是一些民間藝人身背一個圓形小鼓,邊打、邊舞、邊唱的民間小調,后來發展到人唱,眾人幫,打起鑼鼓冬冬倉。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劇調,隨州花鼓戲逐步形成了以蠻調、呔調、梁山調、彩調為主的聲腔藝術,內容大多反映男女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鞭撻嫌貧愛富、歌頌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級荒誕的糟粕并存。摬懷齷實跡是隨州花鼓戲的又一特點,如果需要時,人在后臺答應即可,皇帝從不正面出場,反映了花鼓戲為底層勞動人民的小戲的特點。建國后,特別是1956年建立專業花鼓劇團后,上演劇目大大豐富,整理編演、移植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演出現代戲共40多臺。1985年,新編歷史劇《楚莊王》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第一次搬上銀幕,將隨州花鼓戲推向全國。
以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為主體的隨州民間文藝集南北之精華,絢麗多姿、獨具一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宗極珍貴的文化財富。一般常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山歌、號子等數十種,尤為突出的是以隨州(獨人轎、獨龍杠、獨角獸)為代表的民間文藝形式,更是顯示了地方藝術特色的魅力。
獨人轎是隨州及周邊地區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長竹片,上扎一頂轎蓋,坐轎人在轎頂下表演。以兩人表演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著鼓點或音樂節奏,加上愛情、幽默滑稽的嘻鬧情節,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獨龍杠,是用長短杉桿交叉成撌當字形扎緊,兩人抬桿,一人掌桿后部,前桿表演者多扮成贓官,胸前用篾片系著一個便壺,隨著桿的閃動,贓官的烏紗帽翅上下擺動,便壺也不時擺動到贓官胸前,模樣滑稽可笑,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嘲弄。此種表演一組或多組進行均可。
民間稱其:桿子當轎,好看好笑,不是真轎,而是嘻鬧。獨角獸指表演者兩手向上伸直合并頭部,形成摱瀾菙,在肚皮上畫出人或獸的臉譜,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嘴,中間胃部畫上鼻,腰部圍上一個黑裙子(意為胡子),與一群小孩嘻玩,體現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藝術境地。1993年的開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數萬名中外來賓大飽眼福。
炎帝神農傳說(湖北省隨州市、神農架林區)及花鼓戲(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湖北省隨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陽縣、邵陽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標
鹿鶴:在大大小小一萬五千件文物眾中,還有一件隨著編鐘出土的后來被專家定名為“鹿鶴”的青銅器,是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出土文物中絕無僅有的,“鹿鶴”還被隨州市定為自己城市的標志。
樂都旋風:因出土大型系列編鐘、編磬被譽為“古樂之都”的湖北省隨州市,理所當然應擁有自己的地理標志。于是,“樂都旋風”應運而生。該雕塑占地近1萬平方米,主體雕塑高16米,以青銅為主要材料,通過對古編鐘、編磬的抽象變形,塑造出一個以編鐘、編磬為基調、螺旋式升騰的“彩色音符”,以展示隨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暗喻隨楚古樂隨著旋轉升騰的樂曲旋風般地席卷宇宙,同時蘊含隨州傳承歷史文化、迅速崛起之意;雕塑表面飾以隨楚文化藝術圖形和符號;基座采用花崗巖制成,其上輔以編磬等圖案。
【當地特產】
紅梅李 紅梅李是隨州開發的新特產,列為全市多種經營的龍頭產品。該品種產量高、品味純甘甜可口,頗受群眾歡迎。開始在隨西雙河鎮試種成功,后來推廣到全市。年產神農李18000噸,市場銷路看好。計劃以尚市鎮為中心的10個鄉鎮擴大種植面積6700公頃,形成穩產高產的神農李高產帶。
蜜 棗 隨州盛產大棗,個大肉豐,形體均勻,賽過秤砣,故稱秤砣棗。集中產地在安居、新街、厲山、尚市、唐鎮、萬福店等地,年產1800噸。該棗炙制的蜜棗,色黃似金,又名金黃蜜棗。體肥肉厚,甜如甘飴、沙酥爽口,營養豐富。湖北十大名產之一,明清為皇帝貢品。全市年產蜜棗755噸,現為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
香 菇 香姑是隨州主要出口創匯產品。隨州香姑以個勻、肉厚、桿粗短、發頭大的特色而聞名中外。隨西南大洪山區和隨東北桐柏山區為主要產地,80%以上的農戶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分散種養。年產香姑3000噸,其中“編鐘牌”香姑2000噸,獲國家優質產品一等獎。三里崗香姑市場是中南地區較大的香姑集散中心,年成交額近億元。
板 栗 堅果紫褐色,被黃褐色茸毛,或近光滑,果肉淡黃。果實含糖、淀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普遍用于食品加工,烹調宴席和副食。板栗生食、炒食皆宜,糖炒板栗、拌燒子雞,噴香味美,可磨粉,亦可制成多種菜肴、糕點、罐頭食品等。隨州市柳林鎮山林面積廣,地形平緩,為鄂北板栗主產區。全鎮現有板栗基地10萬余畝,年產4000余噸,暢銷東北、華南、三峽等地,并經香港遠銷東南亞,直接出口日本。
吉陽大蒜 廣水市的名優特產,歷史悠久、個大味鮮、清脆辛辣、營養豐富、易于保存,不僅是餐桌上的美食,而且兼有防病、治病功效,主治腸炎、痢炎、胃炎、哮喘,防止胃癌、肝硬化、冠心病等。全市吉陽大蒜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年產大蒜砣2.5萬噸,大蒜苔2.1萬噸,是全國五大蒜生產基地之一,產品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出口日本、東南亞諸國及地區。
茶 葉 隨州有著種植茶葉的悠久歷史,茶葉產量大,質量好,目前已形成以洪山、何店、草店為中心的多個茶葉基地,是湖北省茶葉主產區之一。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云霧毛尖和車云山毛尖。云霧毛尖產于隨州市云峰山茶場,其選料嚴格按照色綠色食品標準組織標準生產,工藝考究,具有條索緊秀、圓潤彎曲顯毫、色澤綠潤,湯色嫩綠明亮,栗香持久,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嫩綠明亮顯芽、耐沖泡。多次被評為中國名茶,連續兩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精品名牌產品”。車云毛尖是我國傳統名茶,產于隨北車云山。車云山茶葉早在清代光緒三十二年,從六安引種栽培,經精工細制,創造出外形緊細圓直,鋒豪顯露;內質香高味醇,甜涼生津,色澤嫩綠,湯清葉綠的佳品毛尖。在1915年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賽展。常飲此茶,能促進血液循環,恢復疲勞,解油膩、利尿、助消化,可以提神,醒酒、解毒,對高壓,動脈硬化,都有一定的療效。解放后,此茶已作為全國名茶之一,載入《中國名茶》。
銀 杏 又名白果,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植物學家常把銀杏與恐龍相提并論,并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稱。銀杏屬于干果類,在諸多的干果中,銀杏的經濟價值排名第三。白果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食用和藥用。食用白果,養生延年。白果的藥用主要體現在醫藥、農藥和獸藥3個方面。隨州銀杏產業以中國藍田集團為依托,已初具規模。隨州洛陽鎮有許多千年銀杏,是世界三大銀杏部落之一。
葛 根 野生葛根素有“亞洲人參”之美譽,1998年衛生部將其列為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天然植物。經科學檢測,葛根富含豐富的微量元素、氨基酸、葛根素、黃酮素、淀粉、異黃酮成分、葛根甙類、三萜類、生物堿及其他活性成分等多種營養成分及鈣、鐵、銅等1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華佗遺書》、《中華藥典》、《藥王全書》、《傳世藏書》等中醫經典中都有詳細介紹.葛根淀粉曾是貢品,有食用、藥用、特殊工業用三方面的用途,葛粉不但有獨特誘人的風味,其口感和食療價值也是上乘。
三黃雞 原產于曾都區洪山鎮,現分布洪山、長崗、三里崗、涢陽、環潭等地。在體型上,分為“黃嘴、黃毛、黃腳、垂尾”和“黃嘴、黃毛、黃腳、翹尾”兩個類型,由于具備黃嘴、黃毛、黃腳的特點,所以又稱“三黃雞”。在香港市場十分走俏!叭S雞”之所以深受港澳市場歡迎,是由于它外貌美觀,品質優良,皮嫩肉細,湯鮮味美,別具一格,僅香港市場,每年需“三黃雞”150萬至
200萬只。為此,1973年,國務院以三十三號文件指定,隨州“三黃雞”為我國“名貴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