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又是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綿亙800里,其自然風光 ,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元代以來, 就有72峰、36巖、24澗、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臺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蒼穹,屹立于群峰之巔。環繞其周圍的群山,從四面八方向主峰傾斜,形成獨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天然奇觀。被譽為“自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筑規模著稱于世。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達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個建筑群,100余萬平方米;歷經數百年滄桑,現仍存有近5萬平方米。其整個建筑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因山就勢,錯落有 致,前呼后應,巧妙布局。或建于高山險峰之巔,或隱于懸崖絕壁之內,深山叢林之中,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被譽為“我國古建筑成就的展覽”,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東漢以來,即有道人在武當山結茅為庵,潛心修 煉。隨后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的圣地。武當山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始自唐朝初期,唐貞觀年間(627-649)遇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吏姚簡到武當山祈雨靈驗,后在靈應峰敕建"五龍祠"。自宋迄清,歷代皇帝極力推崇武當山真武神,奉為“社稷家神”。在元朝時期道教墾田數百頃,養眾萬人,有9宮8觀等,100多處廟宇及壇、亭、臺、橋。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在永樂十年(1412)遣要員率20多萬軍民夫匠,以12年功夫,建成9宮9觀等33處道教廟宇,全山各宮觀有道士少則300─400人,多則500─600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成為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當道場,因此,武當山被稱為“皇室家廟”。武當山道教文物聲名遐邇。除古建筑群外,歷代統治者及四方信士,特別在明朝鼎盛時期,曾制造數以萬計的金、銀、銅、鐵、錫、玉、珠、石、泥、絲、木等質地的神像法器安放在武當山,使武當山各宮觀陳設富麗堂皇,被譽為“黃金白玉世界”。雖然大多珍品已流失,但全山至今仍存注冊文物總計7000多件。武當道教音樂,素負盛名,是武當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太宗始建“五龍祠”以后,武當山一直是帝王將相、蕓蕓眾生祈福禳災的重要道場,別具神韻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于一 體,具有莊嚴肅穆,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后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拳,亦名內家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后發制 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目前,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并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武當山主要風景名勝有: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單元。后來大部分毀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筑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余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筑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巖: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圣境”,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 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臺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圣南巖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筑。
瓊臺觀:位于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 臺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于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臺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 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于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筑精品。
五龍宮:建在靈應峰下,唐貞觀年間(627─649)敕建“五龍祠”。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帝殿、山 門、廊廡、玉像殿、父母殿、啟圣殿、祖師殿、倉庫等215間。
到嘉靖年間,此宮已有850間。 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毀于火。目前仍存大量遺跡。
【武當道教】
歷史沿革
春秋至漢代末期,許多達官貴人到武當山修煉,諸如周大夫尹喜,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陰長生也曾隱此山修煉。漢末至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云集武當辟谷修道。同時,出現了有關真武的經書。
隋唐時期,李唐自稱為老子的后裔,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為三教之首。唐貞觀年間,武當節度使姚簡奉旨在武當山禱雨而應,敕建五龍祠,這是皇帝在武當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廟。此時,許多著名高道隱居武當山修道,如姚簡、孫思邈、陶幼安、呂洞賓等。唐末,武當山已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當山的道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宋元時,由于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促使武當道教的形成和在社會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宋真宗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號為“真武靈應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將五龍祠升為觀。宋仁宗推崇真武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廟塑像崇祀。徽宗、寧宗、理宗等都為真武封號,虔誠祭祀。
元朝時,道教深受元朝統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道教得到充分發展。朝山進香的民間信士也很多,香火很旺。武當道教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武當山成為與天師道本山龍虎山齊名的道教圣地。
明代,武當山一直被皇帝作為“皇室家廟”來扶持,并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崇祀,武當山的地位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持續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為后裔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礎。把武當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則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奪取其侄兒朱允炆的政權后,自稱真武保佑他和他父親取得天下,為報神恩,于永樂十年(1412年)遣人在元代舊址上建成九宮九觀等33處廟宇。繼成祖后,明朝歷代皇帝、皇親貴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陸續在這里興建和擴建廟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廣軍民在武當山進行大規模重建和擴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同年,封武當山為“治世玄岳”,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于世。到嘉靖(1522—1566)時,全山各大宮觀有道士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余人,朝武當者人流不絕。明代張開東在《大岳賦》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聲號山裂”,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清代統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視道教,因此,武當道教日趨衰落。民國期間,武當山更加衰敗。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當道教發生了很大變化。道眾們恢復了政黨的宗教活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武當道教協會組織,制定了《武當山道教協會章程》和各宮觀管理制度,國務院把紫霄宮、太和宮收歸武當山道協管理,并作為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1997年,湖北省政府將五龍宮、清微宮、瓊臺中觀移交武當山道協管理。道教活動井然有序。武當道人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武當山道協負責人先后被選為丹江口市、十堰市政協副主席,湖北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 武當山道協成立以來,投資上千萬元,對太和宮、紫霄大殿、御碑亭、禹跡池、瓊臺中觀等古建筑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使之煥然一新。加強道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1992年9月,成功舉辦了“中國武當道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不斷與意大利、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的道教組織進行道教文化交流和武當武術交流,擴大武當道教在海內外的影響,使武當道教文化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真武大帝為主神
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趙恒因避所尊圣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尊為“佑圣帝君”。據《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玄武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在武當山修煉42年,功成道滿,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為“玄天上帝”等,鎮守北方,因此,武當山被道教尊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煉圣地。
道教武當派
武當派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箓,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征的”一個道教派別。武當派由張三豐于明代創立,其主要特點是: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重習三豐武當內家拳技;主張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重內丹丹法,主張性命雙修。
【武當古建】
武當古建可溯源至秦漢,許多隱士、道眾在此結茅為庵。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大歷年間(766—779年)建“太乙”、“延昌”等廟宇;乾寧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廟”。
宋真宗時升五龍祠為五龍觀;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創建紫霄宮。
元代建成9宮8觀。
明永樂年間,永樂皇帝遣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侍朗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軍民工匠三十多萬人,用十二年時間,在武當山長達160里的建筑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建筑群。成化、嘉靖年間,又有所擴建和增建,使武當山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有各種建筑五百多處,大小為楹二萬多間。
武當道教宮觀建成之后,武當山由“高真道場”一躍而成為“朝廷家廟”。明朝歷代皇帝即位后,都要派欽差大臣到武當山致祭真武、修建齋醮;不僅如此,遇有御賜神像奉安、每年 “恭遇萬壽千秋,并玄帝沖舉圣誕”,均有圣旨敕命修建醮事。
整個建筑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大有玄妙超然、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稱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清代至民國,或毀于兵火,或遭破壞、或坍塌,武當山建筑規模逐漸縮小。
解放后,黨和政府對武當山古建筑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巖宮、玉虛宮遺址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撥專款修復和重建二百多間三萬多平方米,修復三條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橋十幾座。現存較完好的建筑129處,廟房1182間,建筑面積43332平方米,仍不失當年的宏偉氣勢。
武當山古建筑群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在《真武經》中,真武的出生地為凈樂國,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凈樂宮;五龍、紫霄、南巖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回龍觀、回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使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整體布局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為軸線向四周輻射。北至響水河旁石牌坊為80千米,南至鹽池河佑圣觀25千米,西至白浪黑龍廟50千米,東至界山寺35千米。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統一設計布局,整個建筑群規模宏大,主題突出,井然有序。武當山古建筑群還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工匠們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廣狹”、“定其規則”、“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布局。營建武當山的材料不是就地取材,而是從陜西、四川等地采買。營建時,充分利用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巖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筑單元都建造在峰、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規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筑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混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綜觀武當山古建筑群,薈萃了中國古代優秀建筑法式,集中體現了皇宮的宏偉壯麗,道教的神奇玄妙,園林的幽靜典雅,民間的淳樸節儉等多種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建筑風格。明代張開東把武當山的建筑稱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寰宇所無”。
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重點風景名勝區時,稱武當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藝精良,成功的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筑成就的展覽”。
1994年12月17日,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中的一塊瑰寶,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
武當武術與武當道教的淵源很深。武當道士在修煉學道時,常常伴以練習武功。宋代以前,武當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凡其人。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武當拳技之大成,創立了武當內家拳,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為武當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于武當武術受道教隱秘單傳的傳統影響,武當武術長期隱沒不彰。清代至民國,由于社會動蕩和道教衰微,許多道人離山還俗,武當武術遂之流傳于民間。
武當武術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參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套路風格。其理論核心是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克。它以養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牽動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后發制人,辨位于寸毫厘,制敵于擒撲封閉。
武當武術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武當氣功、武當劍等拳法和器械術。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拳種,門派,如內家拳法、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純陽拳、武當丹派劍術、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功家南派等。
為弘揚武當武術,1982年, 丹江口市成立了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創辦了《武當》雜志。 2003年3月,成立了十堰市武當協會。挖掘、整理各種拳法、劍法、刀法、氣功等功法套路一百五十多種。在武當山地區,武當武術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開設了十幾所武院、武校、武館等,以及武術培訓班,培訓武術后繼人才。在武當山成功舉辦了“中國武當文化武術節”、“武當山武術擂臺賽”、“武當拳國際交流大會”、“武當拳功理功法研討會”等武術賽事、研討活動,使武當武術發揚光大。武當武術研究機構幾十家,海內外習練武當武術者上百萬人,許多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前來武當山拜師學藝。1996年,武當山被列為“全國武術之鄉”。
【武當養生】
武當內家拳首要是重視養生,把技擊視為養生的副產品(即在不違背養生的原則下發揮技擊作用)。縱然是技擊,體現的是貴化不貴抗、借力打力,在意識上強調的是先天直覺、靈感,在勁力上體現的是內氣內力。所以內家拳一般體現的都是松柔、中和、輕緩的行拳姿態。所以有人說,內家拳實際上就是高級的養生氣功。
武當內家拳在修煉實踐中,極其重視人體精、氣、神的鍛煉,講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徹始終,處處不違背衛生原理。無論在何種功法上,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的培養,內與外還都要堅持"中、正、平、圓、松、靜、柔、和"八字兼修,注重陰陽虛實的運化。修持到一定程度,一方面增強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壽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生理特征的合理運用,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技擊效果。這是其它武術、其它體育運動項目所無法做到的。養生與技擊兼顧,正是武當武術(養生功)歷千百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武當內家拳是把養生、技擊與人體美學結合得很好的一門功夫。拋開技擊性,它就是中醫治病術,神仙長生術。
武當內家拳是貴柔貴靜的功夫,肢體運動處處適中,不超過極限,體現"中、正、平、圓、輕、靈、柔、和"八字要領,并且有行、立、坐、臥和動、靜相別的多種功法。例如太極拳就是動功功法之一。顯而可見,它可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和不同身體狀況(包括殘疾人)各類人學練,具有很強的普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