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縣位于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區、長江西陵峽北側,新縣城古夫鎮距宜昌市176公里,距三峽大壩97公里,北距神農架林區木魚鎮60公里,屬國務院確定的長江三峽經濟開發區。興山是三峽旅游重點區域,也是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黃金旅游線的主要通道。全縣共轄6鎮2鄉,104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總人口18.47萬人,國土總面積為2327平方公里。于公元260年建縣,距今1743年。
行政區劃
興山縣轄6個鎮、2個鄉:
鎮:古夫鎮、昭君鎮、峽口鎮、南陽鎮、黃糧鎮、水月寺鎮
鄉:高橋鄉、榛子鄉
歷史沿革
舊為楚始封地,舊治高陽城。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分秭歸縣之北界立興山,因縣治興起于群山,故名興山。南北朝周置長寧縣(興山,秭歸皆隸長寧)。隋開皇元年(581)改長寧為秭歸(興山屬秭歸),唐武德三年(620)分秭歸置興山,北宋熙寧五年(1072)省興山入秭歸。明正統七年(1442)興山并入巴東縣,成化七年(1471)復置興山縣至今。1949年,建立興山縣政府,先后隸屬宜昌專區、宜昌地區和宜昌市。1992年12月12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2]161號)同意興山縣政府駐地由高陽鎮遷至古夫鎮。
人口結構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人口普查,全縣常住人口為170630人。全縣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56208戶,家庭戶人口為16242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8人增加了0.01人。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89392人,占總人口的52.39%;女性為81238人,占總人口的47.6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14下降為110.04。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8253人,占總人口的10.70%;15-64歲的人口為133793人,占總人口的78.4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8584人,占總人口的10.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9.05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7個百分點。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10383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3195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68103人,具有小學程度的4440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369人上升為608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3354人上升為1872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5649人上升為39913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5116人下降為26025人。
地理環境
興山縣位于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以北,地處秦巴大山區,經緯度在東經110°25′至111°06′,北緯31 °04′至31°34′之間。東臨宜昌、保康,西與巴東毗鄰,南接秭歸,北抵神農架林區,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54公里,總面積2327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2.57‰,占全國的0.24‰。興山的地貌區劃屬秦嶺大巴山體系,山脈走向從東向西伸展,總地勢為東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漸升高。東北部群山重疊,多山間臺地,向南逐漸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溝深谷幽,水流湍急。縣境內有大小山頭3580座,最高點位于與巴東交界處的仙女主峰,海拔2426.9米;最低點位于與秭歸接壤處的游家河,海拔109.5米,垂直高差達2317.4米。全縣地貌可劃為三種類型:一是海拔800米以下的山溝河谷低山區。該區面積355.0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由香溪河、涼臺河兩大水系控制最低部位。地表由紫砂頁巖、泥質巖及灰巖組成,兩岸山陡坡急,但在沿河兩岸相繼出現夫子巖、建陽平、南陽河、平邑口、高陽鎮等大小不等的河谷小盆地。二是海拔800至1200米之間巖溶剝蝕中山區。該區面積575.8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5%,分布于東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表由白云巖、硅質巖、灰巖、砂巖等組成,地勢北高南低,山頂渾圓,河谷縱橫,溪溝由北向南深切。三是海拔1200米以上的緩坡、平淌高山區。該區面積1397.0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0%,分布于東北部和西南部。地表由元古界灰巖、泥質巖以及變質混合巖組成,區內山峰復巒,山脊眾多,形成溶蝕洼地、溶洞、落水坑、伏流、石林等各種類型的巖溶地貌。
氣候特征
興山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冷暖多變,雨水較多;夏季雨量集中,炎熱多伏旱;秋季多陰雨;冬季多雨雪、早霜。由于地形復雜,高低懸殊,氣候垂直差異大,這種特殊的氣候特征為多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故有“山上皚皚霜雪,山下桃紅李白”之說。興山年平均氣溫在15.3℃左右,年際間氣溫變化不明顯。極端最高氣溫為43.1℃,極端最低氣溫為-9.3 ℃。年平均無霜期,低山272天,半高山215天,高山163天。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為99千卡/平方厘米,季節分配為夏多冬少,4至9月總輻射量為64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4.7%。平均日照時數為1682.8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為38%。年平均降水量為900至1200毫米,絕對降水量充沛,但時空分布差異大,北部多于南部,高山多于低山,夏季多于秋冬春季。
經濟發展
2010年全縣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億元,比2005年增長1.4倍,人均生產總值2.5萬元,比2005年增長1.5倍。財政總收入4.3億元,比2005年增長1.3倍,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1億元,比2005年增長1.7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4.6億元,比2005年增長1.3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
工業支柱產業日益壯大。實施“工業富縣”戰略,支柱產業逐步壯大。磷化工系列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利稅6億多元。興發集團成為世界最大六偏磷酸鈉、全國最大精細磷產品生產基地和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擁有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位列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第31位。峽晶電子公司形成年產人造石英晶體300噸、加工光學晶片3000萬片的生產能力,占國內晶體材料總產量的五分之一。水電、建材、食品加工等產業發展加快。大力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規模以上企業凈增6家。2010年,預計規模企業完成工業產值85億元,銷售收入104億元、工業增加值22億元,出口創匯1.73億美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7倍、3.2倍、2.9倍和1.2倍。工業對全縣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到70%。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
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億元。“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家電下鄉”深入推進,新增“小進限”商貿流通企業36家,限上企業達到42家。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通訊覆蓋率達到85%,互聯網用戶達到8500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7%。金融保險業快速發展,信用擔保體系逐步建立,成功創建全省金融信用縣和保險先進縣。
基礎設施
近年來,突出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建設、改造及在建包括宜興公路、209國道古平段、209國道白鏵段、高峽公路、古兩公路、峽口碼頭、高古公路、昭君大橋等工程。滬蓉(北)高速公路經過興山境內已納入國家計劃。完成了農村電網一期改造任務,興建水利工程600多處,實施了天保工程、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等一大批項目。開通興山電視光纜到宜昌廣播,電話機安裝總容量2.8萬門,移動通訊覆蓋各鄉鎮和各交通干道。漢明妃、昭君山莊、大酒店、香溪大酒店等多家星級賓館為四海賓客提供一流的服務,為改善服務環境建成了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
歷史文化
興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不僅孕育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它還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家鄉。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在興山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周歷王時(公元前857-842年),熊繹后裔,熊摯封至興山,筑高陽城。秦、漢屬南郡秭歸,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立興山縣”。歷時1743年。
西漢時期,王昭君自愿請嫁匈奴,為民族團結和邊疆的安寧作出重要貢獻,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來亨率眾在這里堅持斗爭13年,在辛亥革命中,有興山籍首義志士高尚志、孫紹箕、陳廣安、賈也洪、邢予文等人,在第二次國內革命(即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巴興歸蘇區,是賀龍領導的湘鄂根據地之一,1928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興山縣委員會。在抗日戰爭中,興山是保衛重慶的正面戰場,興山人民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興山,從此,興山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譜寫了新的篇章。
旅游資源
興山縣始建于公元 260年,因“環邑皆山,縣治興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她位于三峽大壩庫區壩首,東臨宜昌,西連巴東,南接屈原故里,北枕神農架。區位優勢獨特,水陸交通方便,209國道和宜秭省道貫通東西。三峽大壩的蓄水,使興山的旅游交通條件大為改善,并給興山旅游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原來從陸路需3小時現縮短為1個半小時。大壩蓄水后,進出興山的旅游交通的安全快捷和舒適性有顯著提高,真正符合“進得來,出得去,散得開”的現代旅游交通要求。
興山物華天寶,鐘靈毓秀,境內群峰競秀,萬木爭榮,溪流縱橫,碧綠多姿。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其人文旅游和生態旅游以豐滿的主題形象、鮮明的區域特色而成為興山縣乃至宜昌市的“名片”。旅游資源是興山縣的四大優勢資源之一(水電、礦山、林果特、旅游)。主要有昭君村文化旅游區、高嵐自然風景區、龍門河國家森林公園、古夫新縣城民俗生態旅游區和古洞口水上旅游區。
全長 90公里的香溪河因“昭君浣紗、溪水盡香”而得名,昭君村古漢文化游覽區左右雙溪夾流,四周青山環抱,修竹擁翠,四季花果飄香,人以村傳,村以人名。昭君宅、梳妝臺、娘娘泉、后花園、撫琴臺、紫竹苑、昭君書院、楠木井、浣紗處、琵琶橋、大禮溪、小禮溪、珍珠潭、選妃臺、離鄉灘、昭君渡等20多處遺跡遺址羅列其間。
高嵐自然風景區,前不知其所窮,后不知其所止。無峰不奇,無石不異,宛若仙境,令人流連忘返。全長9公里的“天下第一臥佛”形態逼真,世人稱奇。境內共有100多處自然景觀組成前十里畫廊和后十里畫廊。慢步20里畫廊,移步換景。原國家旅游局局長韓克華游后贊道:“桂林高嵐皆仙境,山光水色各不同,四處云峰極妙趣,猶如神筆繪丹青”。
龍門河國家森林公園與神農架原始森林毗鄰,這里稀有樹種繁多,珍禽異獸可覓,地下溶洞密布,共有 90余處景點,擁有發展生態旅游的巨大優勢和潛力。特別是以奇、美、幽、絕而著稱的神農洞,洞內氣勢恢宏。各種景觀自然天成,儀態萬千。洞外奇巖夾徑,山石嶙峋,古木森森,疏影遮日。 這里素有“天然木園”之稱,是天然的藥材庫。這里也是一座龐大的天然動物園。品種繁多的稀有的飛禽走獸,令人嘆為觀止。
古夫新縣城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座年輕的移民縣城,無處不向人們展示著“山水園林城,旅游文化城、生態環境城”的魅力。漫步古夫新城,藍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間,草青綠,花似錦,街道寬敞,新樓櫛比。景迷人,色亮麗,游人如織,商賈云集。廣場樂,公園笑,置身其間,心曠神怡。 2004年,她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被國家愛衛會授予“全國衛生城鎮”稱號,2005年被評為省級文明縣城。這座魅力無窮的新縣城,是三峽庫區乃至湖北省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縣內現有國內旅行社 2家, 四星級賓館 1 家,三星級賓館 2 家,旅游專用碼頭1座。
興山,這塊鑲嵌在長江西陵峽北則的翡翠,是三峽工程和長江中游地區的“綠色屏障”,是湖北省“兩江一山”大旅游區的重點區域,是宜昌市的后花園和新三峽延伸線上的精品走廊。
昭君故里,美麗興山。她就像一窖陳年老酒,香飄萬里,醉人心脾,令人心往神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