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縣地屬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由東向西,分別與荊門、當陽毗連,與宜昌為鄰,與保康、南漳接壤。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全縣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以沮河為界,沮西以山地為主,沮東以丘陵為主。素有“西蜀門戶、荊襄要沖”之稱,是三峽移民重點安置區之一,為全省唯一整體不對外開放縣。全縣國土面積1752平方公里,轄6鎮1鄉、111個村、9個居委會,人口20萬。
行政區劃
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
鎮:鳴鳳鎮、花林寺鎮、舊縣鎮、洋坪鎮、茅坪場鎮、荷花鎮
鄉:河口鄉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遠安屬楚國封地。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縣,以其臨沮水而得名臨沮縣,屬南郡,直至東漢。三國時隸屬襄陽郡。東晉隆安末(公元401年),因縣城遷建于舊縣亭子山上而不再受沮河水患之擾,故改臨沮縣為高安縣,仍隸襄陽郡。南朝宋初(公元420年)為汶陽郡治,齊梁因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遠平安”之意,又改高安為遠安,隸屬峽州。隋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隸荊州夷陵郡。唐初(公元758年)復夷陵為峽州,屬山南東道,遠安仍隸屬峽州。后唐初年,遠安曾并入南平國(即荊南)。宋代仍以遠安屬峽州夷陵郡,隸荊湖北路。元升峽州為路,仍領遠安,隸河南行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遠安。清初因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屬荊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荊門為直隸州,改遠農矚荊門直隸州。民國期間遠安始屬襄陽道,繼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8年8月6日遠安解放后,在南漳金襄坪成立愛國民主南遠縣政府,屬江漢軍區當陽專署領導。1949年5月下旬,遠安南漳分治,遠安改屬宜昌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撤宜昌專署),仍轄遠安。1961年6月恢復宜昌專署,原轄區不變。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并,撤銷宜昌專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遠安屬宜昌市人民政府至今。
自然資源
遠安縣自然條件優越, 次高山、丘陵、河谷沖積平畈兼而有之。西北部山地占全縣總面積的38.6%,東部丘陵占總面積的38%,中部河谷沖積平畈占總面積的23.4%。境內最高點太平頂海拔1325.1米,境內最低點雷打巖海拔76米。
遠安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資源豐富,有占全縣71.49%的面積為山林,森林覆蓋率達74%,人均占有林地9畝,是湖北有名的“林海”,是中國紅發薄皮馬尾松的采種基地,是中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也是“湖北省綠化達標第一縣。”遠安的“埡絲”中外馳名,鹿苑茶聞名遐邇,香菇產量成為在南五省第一縣。境內已發現礦點40多處,而以磷礦的藏量大、品位高而成為化工部定點生產基地之一。水資源豐富,除過境客水沮河、漳河、西河外,還有43條溪流遍布全縣,有利于農田灌溉和小水電的發展,1989年,遠安成為中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初級階段達標縣。
遠安水能蘊藏量10萬千瓦,磷礦儲量1.5億噸,煤炭儲量4500萬噸,紫砂陶儲量5億噸,銅、鉛、鋅也廣為分布。鹿苑茶、鳴鳳米、花菇和鳴鳳沖菜四大名優特產飲譽海內外。工業上以磷化工業、新型建材業、機械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和農業上以優質米、食用菌、桑蠶、草食畜為主導產業。
經濟發展
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達到106億元、5.39億元、199.3億元、66億元、24.05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4.33倍、5.38倍、7.83倍、6.02倍、2.63倍,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17.9:56.6:25.5調整為12.3:65.1:22.6。五年來,先后四次榮獲全市目標管理綜合考評優勝單位,兩次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行列,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考核評價中總體處于上游水平,在全省29個山區縣中保持龍頭地位。
全年工業“416”工程和“雙百”目標圓滿實現。磷化工、機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醫藥四大主導產業迅猛發展,集群效應凸顯。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2家,總數超過100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10家、稅收過千萬元企業達到6家,湖北東圣化工集團進入全省百強企業行列。湖北遠安工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以環鳴鳳城區為核心,以石頭店、荷花、江北、洋坪等園區為支撐的“一區多園”格局形成。“東圣”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東圣磷酸一銨榮獲國家免檢產品,新增省著名商標7件、省名牌產品6個,培育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市級5個。新增具有外貿自營出口權的企業7家,達到16家;外貿出口3000萬美元,是2006年的7.3倍。工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38.7%,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1%,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62.8%,比2006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全年糧油生產連年豐產增收。以香菇種植園、柑桔示范園、精品茶園建設為抓手,促進特色產業不斷壯大,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1.24億袋,遠安榮獲“中國香菇之鄉”、茅坪場鎮榮獲“中國春栽香菇之鄉”稱號;柑橘園面積達到5萬畝、茶園達到2萬畝。生豬出欄達到32萬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家,其中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7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5家,達到85家。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業總產值預計達16億元,年均增長15.4%。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90%的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912元,年均增長21.3%。
基礎設施
遠安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距宜昌市區和三峽壩區100公里,距三峽國際機場和宜昌長江港運碼頭90公里,距焦枝鐵路當陽站38公里。遠當國防公路、宜保路、南遠路3條省線貫穿全境,與宜黃高速公路、三峽機場、宜昌港、火車站相連。電力充裕,供變電設施齊全。開通了10萬門程控電話、DDN網;城區自來水日供水能力10萬噸。醫療衛生、賓館酒店、娛樂休閑、商業貿易等服務設施配套完善。
旅游資源
遠安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千年古跡、革命遺址與秀麗山川融為一體,尤以與武當齊名的鳴鳳山風景區、靈龍峽、太清洞、大堰原始森林生態旅游區勝景為著。再就是特產資源豐富。以埡絲、鳴鳳米、鹿苑茶、香菇、西楚沖菜、西河魚為主的名優土特產飲譽海內外。
被人稱為三峽紅色“武當山”的湖北省遠安縣三江航天鳴鳳山風景區,目前正在鳴鳳峽修建一道檔河大壩,這道大壩建成后,鳴鳳山將新增一個藍色湖泊,使景區呈出現“登山望水、臨水賞峰”的旅游佳境。
最近幾年,遠安最大的工程玄廟觀水庫的修建致使玲瓏峽成為遠安的一大景觀,由此發展興起的玲瓏峽漂流,已經成為遠安旅游資源中的焦點。
景區景點
鳴鳳山:遠安縣城之西,有鳴鳳山。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鳴鳳山道觀,距今1500多年,其間幾經擴建與修葺,到清咸豐年間,廟宇達到鼎盛時期,與武當山全真派一脈相傳,遙相呼應。“武當遠,鳴鳳險”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鳴鳳山兩面朝陽,三面環水,四面斷崖,五龍拱頂,從地形山勢上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名山氣質。登鳴鳳山,一路經煙霞洞、多子巖、沮江赤壁、云霞洞、頭天門、文昌祠、儀明崗、文廟、龜蛇石等景點達到鳴鳳山金頂。自南北朝以來,歷代的文人如李白、王維、袁中道等于此留下大量詩文。“如鳳之將嘯”,是袁中道對鳴鳳山的形容。
靈龍峽景區: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標準建設,已被列為三峽旅游圈特色景區,位于遠安百萬畝小林海之中,186平方公里的景區內茂林修竹,植被覆蓋率超過95%。景區內由4億多年的奧陶系石灰巖地貌構成一個封閉式大峽谷,懸崖高聳,10公里河谷水流奔涌起伏,險灘多達20余處,尤其是以近90度的“靈龍大拐彎”最為驚險,被譽為“三峽漂流第一彎”。景區還是中國“埡絲”文化發祥地,區內小鎮茍家埡街面上,一條古人用中華震旦角化石鋪設的石板街,被稱為“中國化石第一街”。
大堰原始森林:位于茅坪場鎮白云村廟兒埡,總面積10.3605萬畝,海拔在500一800米之間,境內山嶺交錯,溝谷縱橫,年均氣溫攝氏12-16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878.5小時,無霜期240-250天。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樹種有省定點優良種源紅薄皮馬尾松原始群落784畝,其樹齡均在120年以上、胸徑80公分以上。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水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國粗榧、芒樹、蓮香、楠木、厚樸、樟樹、椴樹、杜仲,省級珍貴樹木白皮松、野核桃、金縷梅、青檀、紫薇、紫莖、山拐棗、鼠李、楸樹等;主要棲息的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林麝,二級保護動物紅腹錦雞、斑羚、巖羊、獼猴,省級保護野生動物50多種。
龍潭河:位于遠安縣花林寺鎮內,距縣城11公里。河岸兩側青山藤林茂盛、郁郁蔥蔥,擁有山、巖、洞、峽、溪、潭、瀑、泉等多種巖溶山水景觀,以及湖北省內罕見的蝴蝶生態景觀,原始生態環境優越。景區內的太清洞,背倚崇山峻嶺,洞深400米,洞室面積1800平米,是我省迄今發現的最闊大、氣勢最恢弘的天然溶洞之一。游太清洞,不僅能使你在神奇瑰異的石林之間,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能使你憑生遐想,發思古之幽情、沐浴古代圣哲留下的絢麗光輝。
鹿苑寺風景區:位于鳴鳳鎮西北的鹿苑溪畔,距依托城鎮鳴鳳鎮約3公里,景區內古鹿苑寺曾為全國著名的佛教寺院。據清同治縣志記載:鹿苑寺始建于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雖“文革”期間多遭破壞,但其神殿僧舍遺跡尚存,至今仍存有多塊歷代文人墨客、云游高僧題詠鐫刻的詩詞歌賦碑文。
嫘祖故里
傳說黃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陜西武功人),教民種植畜養;南入荊,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為正妃,教民栽桑養蠶,繅織縫綴蔽體。于是農耕定居社會雛形奠基。后世傳說上蒼賜谷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稱雷祖、先蠶)予黃帝耕織安民,以定天下。斯時,民安定而貢賦興,銅、錫、玉帛、皮、墨等,歲必上貢。
西陵氏為何部落,嫘祖為何地何族人氏?據中國最早的地理學文獻《書經.禹貢》載,夏禹所劃荊州疆域獨以疏通長江為標志,西陵為長江開口之地,處荊山之西南,巫山以東,其地廣西陵峽周圍數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為西陵氏。
上古之世,長江尚未疏導。西陵峽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濟天”多患于此。近江峽數百里,洪水動輒淹沒數月乃至經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峽之東北百余里之茍家埡區域,近西陵峽,通荊山北地。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獵種植果腹,養蠶繅織蔽體,雷氏中有慧女,繅絲綴縫出色,為軒轅所羨,娶為正妃,專事教民養蠶繅織,蔽體御寒。至此,黃帝令養蠶之民歲必以絲帛上貢。今之茍家埡上古時或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確知,然雷家沖其地今在近處。至于茍家埡之“茍”或說為“敬”,或說“敬”家分姓為“茍”、“文”兩姓,另存原姓“敬”,現在此地仍存三姓。
茍家埡之養蠶史古遠,養蠶習俗有上古之風,尤其祭祀蠶神之禮儀流傳深遠。養蠶人每年三祭。鄭重而廣有影響祭祀蠶神之禮儀,西陵峽周圍數百里區域唯有茍家埡有之。解放后,祭祀蠶神禮儀被打倒,然廟會依然熱鬧。
傳統文化
遠安花鼓是以遠安的民歌小調、地方語言為基礎,吸收了襄陽花鼓、荊州花鼓、湖北越調、四川梁山調等劇種的部分劇目和聲腔,改進和發展演變而成的一個地方劇種,聲腔曲調多樣,風格粗獷樸實,地方韻味獨特。遠安花鼓戲的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少數幾出戲有凈角行當),歷來均由邏輯性扮演,其音樂男女不分腔。傳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腔分正腔、采腔兩大類。正腔腔系有陶腔、漢腔、南腔、四平,屬“板腔體”音樂;采腔腔系多為一戲一曲,如“繡荷包調”、“瓜園會調”等30多種,屬“曲牌體”音樂,打擊樂有蘇鑼、蘇鈸、鉤鑼、馬鑼、邊鼓、簡板。蘇鑼、蘇鈸1人操作,為主奏樂器。遠安花鼓有傳統劇目《李逵砍旗》、《思凡》、《淹臘菜》等100多出,內容多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唱腔曲牌40個,都比較抒情。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有《瓜園會》等,此外還創作了現代戲10多個,其中《搶新床》、《陽關大道》、《好事成雙》等曾赴湖北省參加過會演或由省電臺播放。
遠安皮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遠安縣志》中才被提到。縣志載:“皮影傳入縣內已180余年,經久不衰”。這一年限是根據“遠安第二代皮影藝人楊昌明先生的出生年代推算出來的(《遠安文化志》語)。” 據1950年初期統計,遠安皮影隊已有15支,藝人46名;1985年統計,皮影隊已22支,藝人68名,分布在荷花、洋坪、舊縣、花林、望家等地。其活動方式是農忙務農,農閑從藝。九十年代,皮影受到空前的沖擊,其生存狀態非常艱難。但是,皮影是遠安民間事路中的儀式所必需的。比如古歷二月初二的牛王戲,就是東家為牛王祝壽、保佑耕牛興旺而用皮影舉行的一種儀式。儀式舉行完畢,接著才唱正本。遠安皮影除了在頭像上繼承中國戲曲忠奸善惡等類型化人物臉譜外,最有特點的是講究細膩鮮艷。色彩上赤橙黃綠,對比鮮明,各得其妙;雕刻上一花一葉、一鱗一甲都細致入微,活靈活現。同時,遠安皮影也受到影視界的重視,以老藝人向先榮為題材的紀實片《藝人》,曾在湖北省、市臺黃金時間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