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地處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區西北部,1988,國務院同意撤銷灌縣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轄,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轄縣級市,同年四川省確定由原上級行政單位省會成都市代管,享受副廳級待遇(06年降格至局級),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聞名于世。
行政區劃
都江堰市轄17個鎮、2個鄉:
鎮: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紫坪鋪鎮、翠月湖鎮
鄉:向峨鄉、虹口鄉
歷史沿革
都江堰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因灌江得名。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一說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為灌之口而名。三國蜀漢置都安縣,北周又增置清城縣。唐代兩縣分別改名為導江縣和青城縣,元合并為灌州,明降州置灌縣。1988年,撤銷灌縣設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獲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城區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著許多文物古跡和傳統名居,有二王廟、安瀾索橋、城隍廟、伏龍觀、靈巖寺、千佛塔等重點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漢,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一說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為灌之口而名。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積1207.7平方千米,人口57.3萬,轄12鎮16鄉。市政府駐灌口鎮。
地理位置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邊緣,介于東經103o25'42"~103o47',北緯30o44'54"~31o22'9"之間。東西寬54km,南北長68km,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積占65.79%,平壩面積占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布,山地、平原、水域面積大體為6:3:1,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自然環境
都江堰市地處四川成都平原的西北邊緣,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為山地,東南為成都平原,境內山岳、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大約為“六山一水三分田”。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出山進入平原處,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設計建造的。工程“深作灘、低作堰”,以“無壩引水”為特色。岷江經此樞紐後,除金馬河繼續為干流外,另分了六條河流灌溉農田,成為“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繁榮基石,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氣候資源
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oC,最熱月平均氣溫24.4oC。平均年降雨量為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結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臺風出現。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濕度15.2,最小絕對濕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濕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濕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濕度指數低于成都市各區(市)縣。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 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物產資源
農業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藥材、蠶桑等多種農產品,是國家發展茶葉、川芎、紅梅、黃柏、杜仲、厚樸、獼猴桃生產基地。
有野生植物2000多種,有川西植物園之稱。
辟有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的保護區。
城市特點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因堰而興的城市,文物古跡眾多。都江堰是中國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被譽為"活的水利博物館"、"水文化搖籃"。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距今45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都江堰市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區。自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守李冰創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這里先后為道、郡、軍、州、縣所在地,并逐步發展成為成都平原西通藏衛、北達甘(肅)青(海)的交通樞紐,川西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阿壩、甘青所產蟲草、貝母、鹿茸、麝香、大黃、羌活、甘松、羊毛、牛羊及野牲皮張等各種山貨藥材匯此轉口集散,阿壩及甘肅、青海各族人民所需之糧食、鹽巴、茶葉、布匹及日用百貨和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經過這里遠播山后各地,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明、清以后,人口發展,水陸交通便利,經濟更加繁榮,和鄰近州縣相比獨具大埠風貌,享有"小成都"之美譽。市境內有文物保護單位102處,古堰、古城、古關隘、松茂古道與頗具特色的民居相映成趣,山、水、城、林、堰、橋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滿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都江堰市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山水秀麗,森林茂密,物產豐富,2000多年來留下了眾多的墨寶蹤跡、軼聞趣事。市區西南以"天下幽"著稱于世的青城山,山形如城郭,蔥郁蒼翠,四季常青,秦時就是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圣地,自漢代張陵"結茅傳道"后,名聲大振,成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會"和"第五洞天"之稱,被譽為"活的道教文化博物館"、"楹聯、匾額、石刻寶庫"。市區西北有"人間仙境"之稱的都江堰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山、高原的過渡地帶,地貌構造形成于1.9億年前的三迭紀后期,三葉蟲、珊瑚蟲及腕足動物的化石隨處可見,珙桐、連香樹、水青樹、銀鵲等"活化石"生機勃勃,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時常出沒其間。多變的地形地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原始古樸的森林風光構成了華西亞高山特有的自然景觀,展現出雄奇、原始、古樸和野、秀、幽的景物特色,被前來考察的中外專家譽為"自然博物館"、"野生動植物基因庫"。都江堰市有礦產資源數十種,水能資源及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極為豐富。已初步形成了機械、電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輕紡、醫藥、化工等8大支柱產業。
經濟發展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旅游城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49.3億元,到2009年GDP達116.6億多元。現有工業企業1435家,年工業總產值54.7億元。旅游綜合收入8.1億元,年創利稅超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87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8.5億元。是四川省經濟綜合評價十強縣市之一,位列第五名。1949年以來,陸續興建了都江機械廠、青城造紙廠、都江造紙廠、寧江機床廠、都江電力設備廠、青城鋼鐵廠等一批大中型企業,正籌建總投資13億元、年產100萬噸的水泥廠。即將開工的紫坪水庫電站,裝機容量68萬千瓦,總投資近百億元。199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86億元,利稅過億元。有耕地3.1萬公頃,90%以上屬自流灌溉,農業總產值11.3億元。建成了5個高效農業示范區,糧食總產量2.7億公斤,是國家確定的糧油生產基地縣(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糧食生產先進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219元。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4.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3.7%。植物種類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屬、3127種,其中木本植物1000種,有國家列為珍稀瀕危的重點保護植物46種,還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獼猴、扭角羚等30余種國家保護動物。是全國植樹造林百佳縣(市)和全面綠化達標縣(市)。
基礎設施
市內交通發達,成汶鐵路直達市區,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60公里,213國道(蘭州至昆明)橫貫市境東西,國省道、縣市道、鄉村道、專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網絡,通車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級和次高等級公路占1/3以上。市區開通15路公共汽車,20余家出租汽車公司擁有各種檔次出租車700多輛。開通了國內數字分組交換網,建成全數字通信網。建成了900MAZ移動通信A網基站。程控交換機總容量23400門,每年以四五千門的速度發展,實現與成都028大網的聯網升位,城鄉全部實現國內電話直撥。全市小水電裝機容量13萬多千瓦,人均用電量是全國人均用電量的3倍多,是全國基本電氣化試點縣(市)。鋪設了天然氣管道,能源供應充足,結構合理,是全國農村能源建設試點縣市。有國家科研機構5所,集科工貿于一體的民辦科研機構76家,涉及電子、機械、醫藥、化工、輕紡、食品、建筑建材等行業和農業、林業、水產等,有數十項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獲國家發明一、二等獎和四川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有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成都東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都江教育、學院、成都大學分部、寧江職工大學等,有省屬中專3所,成都市屬中專1所、技工學校4所,普通中學40所,職業高中2所,小學230所,在校學生8.6萬名。其中都江堰中學為省級重點高中,徐渡職業高中為全國重點職業高中。有各類衛生機構112個,醫院35所,病床3000張,衛生技術人員3000多人,是全國牙防先進縣(市)和初級衛生保健達標縣(市),還消滅了血吸蟲、地方性甲狀腺腫、瘧疾等地方性疾病。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市)。保持了全國衛生城市稱號。1949年后,曾先后5次制定市政建設規劃。1978以來,先后投資20多億元,建設了共27平方公里的新市區,形成了舊城區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新城區體現現代化城市風貌的城市建設格局。到2010年,隨著災后重建的順利進行都江堰城區面積達到37.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約30萬。
都江堰市青城山
旅游文化
都江堰市以世界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建于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仍發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千年無壩古堰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市境西部的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也是正一道的祖庭,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稱。前山上密布宮觀,而後山則幽深古雅,保持了相當的原始風貌。目前,整個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已經被聯合國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并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都江堰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并獲得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市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眾多,旅游設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龍池-虹口自然保護區距都江堰景區24公里,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都江堰初創于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時,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區西北部,灌縣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說明都江堰水利在該市所占位置的重要。都江堰初創于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的歷史。
名勝古跡
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前山道教文化、青城后山佛教文化等。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市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青城山-都江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
世界雙遺產城市: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
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含渠首工程和灌區兩大部分。渠首工程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千米處,它是灌區的中樞保護面積231.5公頃。都江堰能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置選址科學,工程與地形條件配合巧妙,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學系統的完整性。渠首工程選在成都平原頂端,海拔726米,為全灌區制高點,它接納了岷江上游豐富而穩定的水資源。渠首工程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口、飛沙堰溢洪道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組成。它是一個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工程。
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都江堰與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相比,其構思、設計、選址獨具匠心;乘勢利導,因時制宜,不與水敵的治水方略自樹一幟;規模效益,絕無僅有。它是自然生態、科學文化、人與自然緊密協合的偉大創舉,中國乃至世界其它任何古代水利工程都無與倫比。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倫王國建于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和古羅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廢,只有都江堰獨步千古,永續利用,長盛不衰。
地震影響
正作為距離"5.12"地震震中距離最近的城市,四川省都江堰全市3091人死亡,10560人受傷,140人失蹤,城區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30多億元。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000多年,經受住2008年5月12日8級的汶川地震。汶川地震不僅危及震區人們的生命和生活,也嚴重威脅著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內的世界遺產地及1000多處文物的安全。重災地區 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廟、青城山道觀受損。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青城山與都江堰地處此次地震發生的中心地帶,四川省文物局有關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當地余震不斷,但處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損的跡象,目前,僅有報告稱景區大門受到輕微損壞。已知的消息是,處于岷江中的這幾處設施,目前基本無恙,雖然近日余震不斷,但因為其設計具有相當的防震性,相信魚嘴、寶瓶口、飛沙堰這幾處重要設施應無大礙。這也是都江堰歷經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而處于都江堰市西門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廟是國內最大一處紀念李冰父子的祀廟,歷史上曾經過多次重建,二王廟已經垮塌。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的青城山屬于道教勝地。山上分布大小道觀約百余座,有數座道觀出現垮塌,而一些大型道觀寺廟,也出現墻體裂縫等多處受損跡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