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身居我國東海,位于長江口與杭州灣的交匯處,北靠富庶發達的長江三角洲,與沿海發達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寧波抵背相依,又與最具潛力的上海浦東開發區和寧波北侖開發區一衣帶水,毗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普陀山、國家級生態公園朱家尖島,海島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全區共有大小島嶼128個,總面積144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568.8平方公 里,海域875.2平方公里,擁有海岸線400多公里;2001年末總人口36萬人,轄7鎮3鄉6街道。在定海和上海、寧波之間聯起了“藍色通道”,舟山普陀山機場與全國各地架起了空中通途。
行政區劃
定海區轄6個街道、7個鎮、3個鄉:
街道:解放街道、環南街道、昌國街道、城東街道、鹽倉街道、臨城街道
鎮:雙橋鎮、小沙鎮、金塘鎮、白泉鎮、岑港鎮、馬岙鎮、干纜鎮
鄉:長白鄉、冊子鄉、北蟬鄉
歷史沿革
定海是一座海洋歷史文化名城。開發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在馬岙鎮原始村落遺址上,創造了神秘燦爛的“海島河姆渡文化”。春秋時,定海屬越,稱“甬東”(甬江之東)。唐開元二十六年(738)開始設“翁山縣”。廣德元年(736)被撤廢縣治。北宋熙寧六年(1073)再次設縣,更名為“昌國縣”。元初升縣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為縣;洪武二十年廢昌國縣。至清初,先后兩度遷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設“定海縣”。道光二十一年(1841)升定海縣為直隸廳。宣統三年九月(1911),改定海直隸廳為定海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析定海縣之岱山、大衢等島置翁洲縣。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廢翁洲縣,并入定海縣,屬寧波志區管轄。1953年經政務院批準,定海縣轄區分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同年,成立舟山專員公署,領導定海、普陀、岱山及江蘇省劃入本省的嵊泗縣4縣。1958年撤銷定海、普陀、岱山3縣,合并成立舟山縣。1962年4月撤銷舟山縣,恢復定海、普陀、岱山3縣,另設大衢縣。5月,恢復舟山專員公署。1967年3月,改舟山專區為舟山地區。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舟山地區,成立舟山市(地級市)。3月14日,定海縣改稱定海區(縣級),隸屬舟山市。
人口民族
2008年,全區總戶數142591戶,總人口375087人,比上年增加469人,增長率1.25‰。其中男性188863人,女性186224人,男女性別比為101.42(女性=100)。遷入人口8984人,遷出人口8843人,機械增長141人,機械增長率0.38‰。出生2962人,死亡2621人,自然增長341人。非農業人口156954人,占總人口的41.84%,比上年增長0.58%。未落常住戶口822人。按年齡段分布,18歲以下50598人,18~35歲89136人,35~60歲171302人,60歲以上64051人,60歲以上占總人口的17.08%。總人口中解放街道35119人,城東街道57805人,環南街道24606人,昌國街道37862人,臨城街道37578人,鹽倉街道17523人,金塘鎮41951人,小沙鎮16526人,白泉鎮30198人,干石覽鎮10687人,岑港鎮15698人,馬岙鎮10308人,雙橋鎮18997人,北蟬鄉11064人,長白鄉5203人,冊子鄉3962人。
定海是浙江省著名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和臺港澳同胞近10萬人,分布在世界 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在外留學生200余人,分別在18個國家和地區就讀。許多定海籍人士政治上有影響、社會上有聲望、經濟上有實力、學術上有造詣。在海外社團中,如美國的華夏學人協會、三江慈善公所、北加洲蘇浙同鄉會,挪威的華人聯誼會,日本沖繩華僑總會等有眾多的定海籍人士,并擔任了相當的職務,香港舟山同鄉會、臺北舟山同鄉會、基隆舟山同鄉會,分別有定海籍人士擔任會長、理事長;在政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香港推委會委員、舟山、寧波同鄉會會長周亦卿先生均是定海籍;在實業界,定海籍人士創辦了諸如香港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香港國際其士集團、香港西伯利亞皮革公司等一些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的跨國公司……
定海區一角
自然地理
定海是天臺山山脈向東北延伸入海的露頭部分,屬海島丘陵地貌,總面積1444平方公里,其中島嶼面積568.8平方公里,占39%,陸地面積531.06平方公里,灘涂面積37.74平方公里,最高峰為黃楊尖山,海拔503.6米,為境內唯一低山。全境島嶼眾多,有大小島嶼127個,其中住人島27個;海岸線曲折,總長428.07公里,其中水深10米以上深水岸線68.7公里,水深20米以上深水岸線43.10公里。全境分列4個海域:西北部為灰鱉洋,西部為橫水洋、杭州灣,東南部為峙頭洋,北部為大貓洋;有優良港灣5個:定海港、老塘山港、岑港、西碼頭港和瀝港。境內土壤以紅壤為主,礦藏較少。
定海屬北亞熱帶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冬暖夏涼,溫和濕潤,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6---16.6℃,最熱為8月,平均氣溫在25.8---28.0℃;最冷1月,平均氣溫5.2---5.9℃。年平均降水量927-1620毫米,常年主導風為夏季東南風,冬季西風。年平均日照2101-2302小時,年平均風速3.3---7.2米、秒,無霜期251?303天,適宜各種生物群落繁衍生長。由于地處大海之中,空氣自然凈化能力強,清晰爽然,長天碧空,白云飄飄,海島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每年7-9月出現的熱帶風暴和臺風,是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經濟概況
定海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海洋經濟新體系已初步形成。工業主導地位突出,工業園區蒸蒸日上海島工業不斷壯大,效益農業蓬勃發展,海洋漁業煥發新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投資環境日臻完善,今日定海已成為各方競相投資的一方熱土。
定海區系全國十四個海島縣區、全省十大重點海洋漁業產區和重要水產品銷售區之一。位于中國1.8萬公里海岸線的中心點上,西臨環太平洋經濟帶,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一些主要港口,構成近乎等距離的扇型網絡,是中國對外開放和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
定海區擁有約912平方公里的可開發海域面積,全區港口岸線資源豐富,擁有島嶼岸線達428公里,其中水深在10米以上的岸線達68.70公里。有涉漁鄉鎮(街道)14個,11個重點漁業鄉鎮(街道),17個漁業社區、4個漁管站。漁戶6410戶,漁業人口16418人,漁業勞力8208人。2008年漁業總產量9.58萬噸,與上年持平。漁業總產值6.56億元,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34%,占農漁業總產值的53.5%。漁民勞均收入27665元,比上年增長16.4%,漁民人均收入11186元,比上年增長16.76%。水產加工企業74家,年加工各類水產品12.42萬噸,年銷售額26.53億元。全年完成用海項目確權35個,確權用海面積709.98公頃。
定海區積極引導水產企業做大做強,爭優創牌。全區現有省級漁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精深加工企業10家,西峰生產的xifeng牌魷魚凍品系列、越洋生產的海豚王子即食水產品獲浙江名牌產品,大洋開發的低溫壽司蝦深受日本市場歡迎。休閑漁業隨著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近年來獲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區已有休閑漁業10余家,其中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5家,市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3家,市級特色休閑漁村1家,形成了一定的旅游觀光規模。
工業概況
定海區目前共有船舶修造企業44家,從業人員8000余人。現有船舶修造企業固定資產近5億元。共有船塢26座,其中萬噸級以上3座, 5千噸至1萬噸級船塢3座,1千噸至5千噸級11座。共有船臺27座,萬噸級1座,另有千噸級4座。共有碼頭59只,上萬噸級有3只。
產業優勢:
1、自然地理優勢:定海位于浙江省東北部東海海域、中國最大的群島一舟山群島的中、西部,是中國沿海南北航線與長江“黃金水道”交匯的咽喉要沖,是長江流域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和通道。境內港灣眾多,水域廣闊,少淤不凍,風小浪微,可供開發的深水岸線長達68.7公里。
2、勞動力優勢:“靠海吃海”的傳統作業習慣使定海人民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船舶修造知識。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為定海發展船舶工業儲備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3、上海輻射作用:1995年中央作出了舉世矚目的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大戰略決策,2000年全面啟動國際航運中心建設,2010年建成地區級國際航運中心,2020年建成洲際級國際航運中心。在定海建設上規模的船舶工業基地將可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補充。
水產、養殖概況
定海區現有水產加工企業82家,實現產值15.6億元。藏能力20130噸/次,結凍能力3665噸/日,年水產品加工上市5萬噸左右,出口創匯6613萬美元。全區水產企業中有產值過億元的個私企業7家,有3家取得了歐盟注冊和美國FDA認證,6家企業取得日韓注冊。以蝦仁、魷魚絲、魚片、冷凍包裝、方便熟食小包裝等為代表的新興水產精深加工業異軍突起。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目前,定海區已建成省級優質高效圍塘養殖示范園區1個,總投資1.7億元的國家級萬畝高標準圍塘養殖基地正在建設之中。
產業優勢:定海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尤其是漁業資源得天獨厚。所處的舟山漁場是全國最大的漁場,是眾多經濟魚類、蝦蟹類及各種水生動物的產卵繁殖和索餌育肥的最好場所,也是中國目前海洋漁業生產力最高、漁業資源豐富的海域。面積達10.6萬平方公里,是定海區漁民從事漁業生產的主要作業區。“靠海吃海”的傳統作業習慣使定海人民積累了豐富的漁業生產和水產加工知識。大陸連島工程建成后,將更加拓寬該區發展水產加工業的空間。
農業概況
定海區是舟山市的主要農業大區,有128個大小島嶼,陸地面積568.8平方公里,擁有936平方公里海域和400多公里海岸線,有耕地面積16萬畝,森林面積43萬畝,全區的森林覆蓋率為52.2%。定海區屬北亞熱帶緣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6.3度,年降雨量1322.5毫米,冬暖夏涼,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獨特的氣候條件,使本區的農業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浙東白鵝、皋泄晚稻楊梅、皋泄香柚、金塘李、佛香柚、新馬蕎頭、馬目泥螺、舟山柃木、中華絨螯蟹、三疣梭子蟹、中國對蝦、獺兔等一大批優質農產品基地和產品。
近年來,定海區的農業經濟結構得到了合理的調整。農林牧漁并重發展。種植業主要以糧食、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為主;畜牧業以浙東白鵝、獺兔及其它家禽家畜為主,2003年家禽飼養量達到67萬羽(頭);水產養殖業以泥螺、貝類、中國對蝦等為主。2003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06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266元。
得港獨優
定海四周群島環抱,境內水深域廣,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是中國南北海運和遠東國際航線的黃金水道,是中國內陸與世界主要港口通航最便捷的起航點之一,被國務院列入長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區先行規劃、先行發展的地區之一。其海域內10米以上深水岸線達68.7公里,可供15萬噸級貨輪自由進出,20萬噸級候潮通過,能滿足國際上第四代、第五代集裝箱船的通航靠泊要求。
得天獨厚的港口條件使定海成了浙江乃至全國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橋頭堡”,成為華東對外開放的前沿。近年來,定海港口的開發進入了黃金時期,港口經濟迅速發展。1993年,定海岙山島建起了20萬噸級石油中轉商用碼頭,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可直接靠泊作業的石油中轉基地,而且創下了全國沿海港口接靠30萬噸以上船舶最多的紀錄;位于定海西面的老塘山港依托港口和區位優勢,著力發展水陸中轉、水水中轉,成為煤炭和其它大宗物資的大型中轉港口;金塘島、冊子島是定海可建設大型港口的海洋處女地。海岸線中水深在20米以上,可建10萬噸級碼頭的就有7公里之多。
文體衛生
2008年定海區文體工作以“基層文化建設年”和“農民健身工程”為抓手,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群眾文化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主的原則,著力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著力于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著力于統籌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有序推進,爭創“東海明珠”和“海島百花”兩項工程,加大對基層文體設施的投入。繼續強化群眾文體骨干培養,文體隊伍不斷壯大。通過培養文體骨干,促使骨干帶動隊伍的方式,全區文體隊伍日益壯大。全年新增團隊60余支,新增國家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81名。新吸收愛好者2000余人,各農漁村新社區均組建起1支以上的文體團隊,目前已建立各類業余文體團隊350余支,吸收文體骨干及愛好者逾6500人。
蓬勃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群眾文體服務不斷豐富。節慶文化異常活躍,群眾文化日益繁榮,公共文體服務活動有效拓展。積極鼓勵文藝創作,群眾文藝水平不斷提高。實施文藝精品戰略,鼓勵創作骨干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創作了一批具有較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優秀作品,豐富了城鄉文藝舞臺。
注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斷進展。命名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性傳承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偉承人,海山小學、紫微中心小學和白泉新苗幼兒園分別被區政府命名第一批定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舟山鑼鼓傳承、木偶戲傳承和跳蚤舞傳承基地),高如豐、王如玉、侯雅飛、程琦、朱良成、洪國壯等6人分別被區政府授予第一批定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舟山鑼鼓、翁洲走書、布袋木偶戲、跳蚤舞、民樂、漁歌號子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穩步推進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工作,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全區體育大會圓滿舉行,體育大會自5月27日開幕并于7月25日勝利閉幕,歷時近2個月。積極推進了基層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濃郁了奧運氛圍。體育健身指導不斷深化,青少年業余體育工作穩步發展。
定海區衛生工作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創業富民、創新強區”總決策,以服務民生、保障民生為基本點,以開拓創新為載體,為全區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社會保障
2008年定海區按照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為重點,有序地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扎實開展。加強宣傳,精心組織,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擴大參保覆蓋面。全區共有30913人參保,參保率為74%。認真開展醫藥費結報工作,組織參保居民進行了免費健康體檢。
基本醫療保險管理工作更趨規范。制定并實施《舟山市定海區職工醫療保險卡使用辦法(試行)》,實現了門診醫藥費用直接刷卡結算。與24家定點醫療機構簽訂醫療服務協議,逐步實行定點藥店制度,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強化醫保基金的監督管理。完善定點醫療機構考核辦法,修訂完善了內控制度,加強日常管理,確保醫保基金不流失。
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工作逐步完善。按照上半年基本完成補參保任務的目標,目前補參保任務基本完成,實現了即征即保。同時深入基層調研,對情況特殊的鄉鎮(街道)和行政村進行了個別指導。完善了失土漁民的社保政策,為實現全區養老保障制度全覆蓋打下基礎。
其他社會保險工作穩步實施。嚴格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和《工傷認定辦法》,進一步規范工傷認定程序,2008年共依法受理工傷認定申請44件,作出決定28件,撤銷申請l3件。繼續開展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參保人數穩步增加。全年新增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432人。
舟山鴉片戰爭遺址公園
旅游資源
海洋給定海奉獻了豐富的寶藏,也為定海造就了旖旎風光,更使定海沉積了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定海古城目前保存有明清時期的歷史街區。始建于公元940年、號稱“翁洲第一古禪林”的祖印寺,是去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進香的道場。清康熙二十八年修建的御書樓,精雕細琢,別有韻味,四周濃蔭蔽日,環境優美,樓內還珍藏著康熙御筆提寫的“定海山”匾額及康熙帝畫像等重要文物。
定海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這里留下了鴉片戰爭、抗倭、抗清等中華民族御外戰爭的史跡,擁有相當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蜚聲海內外的鴉片戰爭紀念館,歷史的鏡頭無數次在這里聚焦。
悠悠的海上古城文化,已成為浙東黃金旅游線上的一個新亮點。東部,景色秀美的黃楊尖景區,是登高攬勝、觀賞千島風光的絕佳之處;南側,盤峙諸島,逶迤海面,千姿百態,猶如海上盆景,妙趣橫生,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電影《鴉片戰爭》中小漁村場景便在這兒;西部,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五峙山鳥島,島上灌木叢生,怪石磷峋,洞穴深幽,島上每年有43種候鳥和上萬只留鳥到此繁衍生息,群鳥飛舞與大海、藍天相得益彰,非常壯觀;北端則有被譽為“海上河姆渡”、“海島第一村”的馬岙古文化遺址博物館和臺灣著名作家三毛的祖居和陳列室,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
踏訪定海西大街,濃濃古韻回蕩衷腸;攀上黃楊尖,千島秀色盡收眼底;走進五峙山,與鳥共舞,體驗回歸自然的無窮樂趣……
歷史文物
"群島之首"的定海文化歷史悠久,現是舟山市政府所在地,是舟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國唯一的海島歷史文化名城。轄區內名勝古跡,歷史文物眾多,旅游資源豐富,現存有“海島河姆渡”文化之稱白泉十字路和馬岙土墩等古文化遺址;有鴉片戰爭古戰場遺址,三忠祠、姚公殉難處、李義士碑、震遠炮臺和土城遺址;有明末抗清古跡同歸城,舟山宮井、都神殿、八甲街等古建筑群,另有舟山軍史陳列館、城北舟山烈士陵園、舟山博物館、祖印寺。有著名人士喬石、丁光訓、董建華、三毛、安子介祖居等。定海是會議、商務、休閑、度假、旅游的最佳處。
三毛祖居
文化遺產
三毛祖居:在小沙鎮陳家村,離定海城24公里。三毛本名陳平,她是旅居臺灣的作家,她一生著書數十部,被稱為“多產作家”。她的作品在臺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流傳很廣。三毛熱愛祖國、熱愛家鄉。1989年3月,專程回鄉祭祖,她在其祖父墳前邊哭邊用定海方言說“阿爺(祖父)!我回來啦。”返回臺灣時,在其祖父墳前挖去一撮泥土,以示永遠不忘故鄉。家鄉的人們為有三毛這樣多才多藝、有情有愛女作家而自豪。1991年1月4日,三毛不幸逝世。小沙鎮為紀念三毛,從1996年開始就著手三毛祖居的修復工作。2000年12月28日,隆重舉行了三毛祖居開放儀式。三毛胞弟陳?、姐姐陳田心等專程從臺灣趕來參加了儀式。“三毛祖居”以影像、圖片、文字和物品展示。內容分五部分:一、“充滿傳奇的一生”。介紹三毛為人處世、個性和經歷。二、“風靡世界的作品”。展示三毛23篇作品錄和三毛全集。其中,三毛飽含深情寫作的《撒哈拉的故事》等作品。已被15個國家譯成英、法、日、西班牙文字。三。“萬山千水走遍”。用大屏幕圖標出了三毛到過的59個國家和地區。介紹她生命中的一次壯舉——奔赴中南美洲,考察12國文化和印第安人的歷史。四、“親情、愛情、鄉情、友情”。介紹三毛愛祖國、愛家鄉、愛朋友、愛父母,介紹她保留的民族文化心理和道德情操,尤其是她1989年回鄉探親時戀鄉、戀土、戀親的動人場面。五、“想念你,三毛”。介紹人們對三毛及其作品的思念和贊嘆,激發愛國愛鄉的熱情。
馬岙古文化遺址:馬岙在本島西北部,離定海城11公里。馬岙古有99個土墩,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發掘29處,總面積為14萬平方米,其中屬新石器時期的12處,屬商周時期的8處,尚未探明的9處。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屬新石器時期的300余件。文物中的石器有斧、刀、?、鏃、鑿、犁、鐮、斫砸器等。石器中有少數是通體磨光的。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少量為泥質灰陶和夾炭黑陶。種類有釜、鼎、罐、盤、豆、壺、紡輪等。其中夾砂紅陶、小口球腹環底釜、鼎居多。紋飾以素面為主,也有繩紋、弦紋和劃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省考古學會的專家鑒定,基本具有良渚、河姆渡文物特征。說明定海已有六千年左右的人類史。
黃楊尖山:海拔503.6米,位于定海城東北部。它是舟山本島最高的一座山,登上山頂可以看到定海、普陀、岱山的大部分島嶼。根據地方志記載,傳說三國時期的葛玄曾在此山修道多年,而且在黃楊尖的如意石得道升天的。因此,黃楊尖成了海上神山,成了道教文化的一大景區。
風土人情
曾經在定海城鄉流行的木偶戲有兩種,如民國13年編纂的《定海縣志》“風俗篇”所載:“傀儡戲有兩種,俗皆稱之曰‘小戲文'。一種傀儡較巨者謂之‘下弄上',皆邑中墮民為之,圍幕作場,大敲鑼鼓,由人在下挑撥機關,則傀儡自舞動矣,其唱白也皆在下之人為之。一種小者其舞臺如一方匣,以一人立于矮足幾上演之,謂之‘獨腳戲',亦曰‘凳頭戲',為之者皆外來游民。傀儡戲大者多民間許愿酬神演之;小者則多在街市演之,演畢向觀者索錢,亦有以此許愿酬神者。”老書中說的那種小型木偶戲現在在定海鄉間偶而還能看到,而那種稱作“下弄上”的木偶戲已經失傳。上個世紀40年代,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定海南大街一帶商家都要集資酬神,在南城門口搭臺放焰火,在里太保廟和恒山蠟燭道門口分別演出上述兩種木偶戲,連續好幾年都是如此。
小型木偶戲的所有家什歸攏來只有一擔,一根扁擔就可挑起。到了演出場地,道具箱一放,扁擔豎著插在箱子邊上,將臺框撐起就可演出。一根扁擔可挑可撐派上了大用場,故而民間叫這種小型木偶戲為“扁擔戲”。“扁擔戲”輕裝簡從,簡便易行,流行也最廣。1959年成立的“東升木偶劇團”演的就是這種木偶戲,該團由木偶世家子弟潘渭連擔綱,演出場地在竺家弄口書場。演出的劇目有《七俠五義》、《薛剛反唐》、《呼家將》等,還移植演出了現代戲《平原槍聲》、《東進序曲》、《智取威虎山》等,至“文革”開始停演。
“扁擔戲”的木偶頭子大小如雞蛋一般,服裝是個布套子,藝人的手伸在布套子里面,用手指操縱木偶的頭和臂進行表演。如匣子一般的舞臺作為背景的一面是一塊高起的欄板,欄板上鏤有花紋并涂以金、紅兩色,其余三面均圍上布。藝人躲在欄板后面,套有木偶的手從欄板上開的門洞里伸出來,伸到臺前表演。演出“扁擔戲”,除一人操縱木偶外,還要有拉琴和敲鼓板、響器的。有的藝人為了節省人手,一邊操縱木偶,一邊用腳敲鑼和鈸,很有本事。“扁擔戲”屬布袋木偶一類,而“下弄上”是用竹竿來支撐和操縱木偶的,應為杖頭木偶。“下弄上”的演出遠比“扁擔戲”要精彩。“下弄上”的木偶頭子大如鵝蛋,畫的都是京劇臉譜,身子長約半米,服裝也仿照京劇中人物制作,相當精致。演出時,用一人高的布圍成個小圈子,參加演出的人員以及各種家什都在這圍布里面,操縱木偶的藝人將木偶舉到圍布上面進行表演,觀眾就站在圍布外觀看。“下弄上”的木偶手腳都能活動,甚至能舞槍弄刀進行對打。記得當年在南門街看“下弄上”演出,演的是“三國”戲,扮演關公、張飛、周瑜、趙云的木偶個個披甲戴盔,頭上插令旗、戴田雉毛,形象十分威武、逼真。
《定海縣志》上說的“下弄上”、“皆邑中墮民為之”,這帶有侮辱性的“墮民”一詞,如今早不提了,相傳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貶叛將張士誠、方國珍的部屬為賤民,也就是墮民。墮民只能從事抬轎、吹打、剃頭、打鐵等所謂下賤的職業。到了清代,這些規定雖已取消,但墮民所從事的職業一代代傳了下來。我所看到的演“下弄上”的那些藝人平時都是吹鼓手,當人家辦喜事、搞什么節慶活動時,就會請他們去吹吹打打,熱鬧一番。這些藝人也許是定海城里演“下弄上”的最后一代傳人,待他們過世以后,“下弄上”也就消失了。
現定海的木偶劇主要分布在定海雙橋鎮(原紫微、石礁)一帶。定海雙橋鎮的李良學是布袋木偶戲代表人物,他能演100多出戲,前幾年李良學的布袋木偶戲還作為民間藝術瑰寶赴浙江省參加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