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又稱嵊泗列島,是我國12個海島縣之一,全縣共有404個島嶼,其中住人島嶼15個,海陸面積8824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萬。全縣轄3鎮4鄉,縣政府駐地菜園鎮。
行政區劃
嵊泗縣轄3個鎮、4個鄉:
鎮:菜園鎮、嵊山鎮、洋山鎮
鄉:五龍鄉、黃龍鄉、枸杞鄉、花鳥鄉
歷史沿革
今嵊泗縣,唐宋時稱為北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昌國縣和蓬萊鄉、北界村等一并廢置,北界村這一地名亦廢棄。清同治九年(1870年),英國人在花鳥島上建造燈塔。因島上兩峰對峙形似馬鞍,故稱崇明縣外海諸島為馬鞍群島?包括嵊山、泗礁、小洋,及其附近的島嶼 。上述北界和馬鞍群島,為舊時對今嵊泗列島的稱呼。
1949 年10月,置嵊泗縣,屬由大陸流亡本縣枸杞島的江蘇省政府管轄。1950年7月,嵊泗解放,設特區和軍管會,屬蘇南松江專區。 1951年3月,特區和軍管會均撤銷,復置縣。隸屬不變。1952年,蘇南、蘇北行政區合并為江蘇省,嵊泗縣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3 年6月,嵊泗縣劃歸浙江省舟山專區。1958年10月,舟山專員公署和嵊泗縣均撤銷,遂為寧波專區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1960年11月 -1962 年4月,嵊泗人民公社劃歸上海市。1962 年4月,恢復縣建制,嵊泗縣仍歸浙江省舟山專區。1970年4月,改舟山專區為舟山地區,嵊泗縣屬舟山地區。1987年3月,改舟山地區為舟山市,嵊泗縣屬舟山市。
自然地理
嵊泗是我國13個海島縣之一,全縣共有404個島嶼,其中住人島嶼16個,海陸面積8738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86平方公里。
嵊泗列島由錢塘江與長江入海口匯合處的數以百計的島嶼群構成,包括大洋山、小洋山、沈家灣島、薄刀嘴島等400多個大小島嶼,最大的島嶼泗礁山,面積21.2平方公里。8個大島有人居住,基湖、南長涂兩個姐妹沙灘相背而依,金沙綿延2000余米,灘緩沙凈,風平浪靜,海天遼闊,山水奇美,礁石星羅棋布,風景獨特。嵊泗仿若海中明珠,鑲嵌于碧波之上,陽光、海風、海灘創造了良好的避暑休養的環境,金色沙灘,湛藍海水,海島奇觀,奇峰異石,漁港景色等,會使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基湖大沙灘,背靠松林,沙質堅硬潔凈,沙域開闊,沙坡下海域平坦,海水清澈,為理想的天然海濱浴場,享有“南方北戴河”之盛譽。
嵊泗縣境山脈以內花鳥山主峰前坑頂最高,海拔236.9米。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0°24'~31°04'、東經121°30'~123°25'之間。是浙江省最北部的一個海島縣。嵊泗列島東臨大海,南與佛教勝地普陀山相峙,西與上海金山衛相望 ,北接黃海,扼長江、錢塘江之咽喉,是國際遠洋輪船出入長江、吳淞口的必經之路。全縣404個島嶼,其中16個大島有人居住,設3鎮4鄉,海陸總面積8824平方公里,陸地面積86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八萬余人。泗礁島是全縣最大的島,25.88平方公里,菜園鎮是縣委、縣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上海蘆潮港31海里、寧波75海里、舟山74海里。
氣候環境
嵊泗列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姝麗迷人、獨具魅力,素有“海上仙山”之稱,是旅游、觀光、度假、休閑、海釣、嘗購海鮮和海上動動的理想場所。
常年平均氣溫為15.8℃。年均降水量973.3毫米,降水期較集中于春、夏。日照充足,年均日照達2118.2小時。年無霜期在300天以上。7、9月有臺風,對本縣交通運輸和經濟建設有一定影響。
嵊泗海域處于長江、錢塘江兩大水系的入海口外的交匯點,海域遼闊,水質肥沃,餌料豐富,盛產大小黃魚、烏賊、帶魚、海蜇等等。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洋山洋面已形成漁場,以后漁場逐漸東移,形成了全國著名的嵊山漁場。蘇、浙、閩、滬等大批漁船來此生產。漁業也是本縣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資源優勢
嵊泗也是我國東海的漁場中心,號稱“東海魚庫”,海域盛產黃魚、帶魚、墨魚、黃龍蝦米等,聞名全國的嵊泗漁場在其境內,每年冬汛,蘇、浙、閩、滬等省市的10多萬漁民,駛船來此捕撈生產,著名的嵊山漁港,入汛期間,萬船云集,桅檣如林,白晝魚市興隆,入夜漁火點點,堪稱海景一絕。黃龍的開洋;枸杞的貽貝;大洋、金平的海蜇皮;嵊山、枸杞的海蜒等,也都馳名中外,暢銷大陸以及日本、美國和東南亞等地。嵊泗海洋生物館有400多種各類魚、貝、蝦、藻類標本,已經成為廣大游客認識海島,了解海洋的一個窗口。同時利用沿岸底棲魚蝦類資源和星羅棋布的島礁、港灣和灘涂,開辟場地,配置設施,大力發展新興的海洋業,以吸引游客。此外,還讓游客參與貽貝節、食蟹節、趕潮節等漁鄉風情濃郁的活動。嵊泗的綠華港是我國少有的深水良港,水深20米左右,素有“國際錨地”之譽。入夜,海上巨輪高聳入云,燈火萬盞,燦若繁星,還有無數亮著桅燈的溜蟹船在海灣里穿梭往來,閃閃爍爍,像無數螢火蟲在飛行,構成了綠華港如夢似幻的不夜海景。
嵊泗縣海域水產資源豐富,有魚類96種,蝦類19種,蟹類15種,海藻類118種,還有軟體動物及貝類。魚類資源主要有: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銀鯧、烏鯧、燕尾鯧、海鰻、星鰻、鰳魚、魚免 魚、鯔魚、黃姑魚、石斑魚、鯊魚、馬鮫魚、舌鰨魚、鰣魚、鮐魚、鯛魚、東方魚屯、鱸魚、遮目魚、紅娘魚、虎魚、魚安 魚康、龍頭魚、梅童、鳳鱭、刀鱭、棱魚、斑魚祭 等。蝦類資源主要有:周氏新對蝦、細巧仿對蝦、哈氏仿對蝦、須赤蝦、中華管鞭蝦、中國毛蝦、日本毛蝦、日本鼓蝦、海蜇蝦、安氏白蝦、脊尾白蝦等。蟹類資源主要有: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紅星梭子蟹、東方大面蟹、日本近方蟹、中華近方蟹、掌痕沙蟹等。軟體動物資源主要有:烏賊、魷魚、章魚、條紋隔貽貝、厚殼貽貝、紫貽貝、笠貝、龜甲、褶牡蠣、紅條毛映石鱉、朝鮮鮑帶、石鱉、繡凹螺、荔枝螺、短尾頂螺、日本菊花螺,齒紋蜒螺、麗核螺、蠑螺,光滑蘭哈、彩虹明櫻蛤、中國不等蛤、雜色哈、毛蚶、青蚶、蟶子、海蜇、海葵、珊瑚、藤壺、海膽、海星、海綿等。本縣海域有海藻118種,其中綠藻類23種,褐藻類24種,紅灌類69種和藍藻類2種。主要優勢種是滸苔、蠣菜、孔石純、裙帶、紫菜、海蘿等。
經濟概況
嵊泗縣原是荒蕪之地,早年航海者過此,最先看到四塊礁石,命名為泗礁,后與嵊山等島合稱為嵊泗列島。 1949 年 10 月置縣,初期屬蘇南行署松江專區, 1953 年劃歸浙江省。嵊泗列島人口總共八萬余人,其中 60 %直接從事漁業生產。先民大都來自寧波、定海、岱山一帶,少量來自祟明、南匯等地。
嵊泗的海水養殖大有可為,全縣可供養殖的海域有7126畝,灘涂5496畝。目前除了已養殖貽貝2400畝,年產量6000余噸外,近年還加強了鮑魚、櫛孔扇貝、日本對蝦和裙帶菜等海珍品的開發。
嵊泗的港口十分優越。這里域海寬闊,深水線多在20 — 60米之間。尤其是綠華港,為上海港的減載過駁錨地,又稱“國際錨地”。每年有3000艘左右中外遠洋貨輪在此停泊。由于風浪小,底質是軟泥,海潮流速緩和,10一20萬噸級的重載海輪也可自由進出。因而將建成與上海港配套的深水大港和東海油田的海上后方基地之一。
漁業是經濟的基礎,盛產小黃魚、墨魚、帶魚、鏝魚和鯧魚。海水養殖貽貝、對蝦、鮑魚、扇貝、海帶、海鰻。凍魚、凍目魚片,鮮活梭子蟹、石斑魚、對蝦、鮑魚和海蜇皮等外銷日本、智利、比利時和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主要依靠海運,有泗礁至上海、定海及縣境內航線5條。建有碼頭24個,燈塔5座,花鳥燈塔建于1870年,是遠東第一大燈塔。泗礁、黃龍、枸杞、嵊山等島景觀集中,登泗礁山以觀東海日出。基湖海濱浴場則有“南方北戴河”之美稱,枸杞山有“海若波恬”、“瀚海風清”、“山海奇觀”等摩崖石刻,系文物保護單位。
嵊泗是全國十大重點漁業縣之一和浙江省最大的鮮活海水產品養殖、出口基地,共有蝦、蟹、貝、藻等產品500余種,有可供養殖的淺海灘涂面積12600多畝。鮑魚、扇貝、裙帶菜、東方紅鰭豚等海珍品已在此“安家落戶”。全縣擁有鋼質漁船等機動漁船3000艘,年產海水產品近20萬噸,出口逾萬噸,人均魚獲量,出口量均為全省之冠。
特色產業
嵊泗漁場地處長江、錢塘江入海口,水質肥沃,餌料豐富。長江年入海徑流量8522億立方米,錢塘江、甬江、曹娥江年入海徑流量344億立方米。大陸徑流和長江口的“叢生流”為海區帶來了大量的營養物質,與海水營養鹽類結合,提供了浮游生物毓生長的有利條件。據測量分析鑒定,海區內有浮游植物120種、浮游動物123種、底棲生物112種,浮游動物平均生物量451.49毫克/立方米。同時,徑流帶入大量泥沙,廣為分布,使坡度比交平緩的海底鋪上粉砂質軟泥和粘土質軟泥等細顆粒沉積物,有利于各種魚類棲息、生存、繁育。
圍繞水產捕撈和水產品養殖,加工企業應運而生。解放前水產加工十分落后,當時加工方法簡單,主要方式有腌、槽、曬干等。解放后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水產品加工業發展很快,尤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得到迅速發展,1981年先后新建冷凍廠18個,冷藏量合計為6080噸,蒸干漁粉廠、水產品罐頭廠隨之興起。1985年底,全縣有水產加工企業15家,職工1218人,工廠占地面積19.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累計1942.2萬元,總儲藏量6500噸,主要產品凍魚、小包裝水產品、水產罐頭、蠔油、魚片、海蜇、蝦米、魚鲞等。2000年,有水產加工企業48家,其中水產冷凍加工企業31家,日結凍350噸,一次冷藏量8600噸;日制冰480噸,一次貯冰量5000噸。魚粉加工企業9家,加工生產線15條。
港口業,作為嵊泗的新興產業,蘊藏著無限的潛力,將給嵊泗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自1998年11月上海寶鋼馬跡山礦砂中碼頭開工新建,嵊泗深水港口建設從此拉開序幕。馬跡山港區經3年多的建設,總投資13.28億元,建造25萬噸級兼靠30萬噸級卸船碼頭1座。3.5萬噸級裝船碼頭1座及配套的裝卸設備和堆場設施。設計年吞吐能力2000萬噸。2002年5月30日開埠第一艘塞浦路斯籍“阿瑞紹薩”號裝載16.7萬噸鐵礦砂抵達馬跡山碼頭,成功進行直接靠泊和卸載作業。12月20日,工程通過國家計委、交通部等有關部門竣工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到2004年5月已成功接卸283艘次國內外運洋散裝貨輪。效益顯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是國家“十五”重大建設項目。港區建設規劃分4期進行,計劃到2020年建成30多個深水集裝箱泊位,吞吐能力達1300萬標箱以上。其中一期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建設5個可靠泊第5代、第6代集裝箱船兼顧8000TEU船舶的深水泊位,設計年吞吐能力220萬標準箱;二是建設一座連接洋山深水港區與上海南匯蘆潮港的長32.2千米跨海大橋;三是建設公路變電站,輸水管線及后方配套設施,總投資130億元。2002年3月國務院通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與開工報告。4月承擔該工程建設使命,由舟山與上海合資組建設的洋山同盟港口建設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洋山深水港區建設正式啟動。一期工程計劃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運營。
深水港區的建設,其帶動相關產業的輻射效應是巨大的。圍繞洋山深水港建設這一核心,激活港口相關產業的興奮點,將推動嵊泗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深水港口的開發建設,其配套項目、港口功能綜合開發等涉港產業所形成港口產業鏈。諸如,洋山客運中心、船舶修理、境內外加工工業、外輪供油基地、海上物流中心、海上工程運輸業、集卡運輸業、國際海員俱樂部等等將逐步形成發展,成為嵊泗最具特色的嵊泗產業經濟。
旅游資源
嵊泗列島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處國家級列島風景名勝區,西與上海蘆潮港隔海相望,南臨普陀山,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北接黃海。嵊泗海域廣闊,島嶼密布,有沙灘、海礁、奇洞、懸崖、險峰等自然景觀,以碧海、奇礁、金沙、漁火為特色,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所以又被稱為海上仙山,是旅游、觀光、度假、休閑、品嘗海鮮和海上運動的好地方。
島內共有景點50余處,其中一級景點9處。劃分為泗礁(包括黃龍等周邊島嶼)、花綠(花鳥、綠華)、嵊山枸杞、洋山四個景區。泗礁景區,以連綿亙長的金色沙灘為特色,著名的基湖沙灘和南長涂沙灘,各長達2000米以上,地處同地地段兩個相反方向,猶如彩蝶雙飛,實屬國內罕見,以黃龍的眾多怪石和摩崖題刻為襯托。花綠景區以遠東第一大燈塔和霧島為特色。枸杞--嵊山景區以漁港風情,懸崖峭壁、海上牧場、漁村風俗為主,“山海奇觀”出自明朝將領侯繼高的手跡,勘稱書法精品。洋山景區以幻石靈礁,摩崖題刻為特色,四大景區除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也相當可觀。燈塔、大橋、漁火、古剎、明清摩崖石刻極其誘人。十幾年來,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開辟了海上運動、漁鄉采風、海中垂釣、野營探幽等專題旅游,同時還開展度假、休養、訓練、比賽、夏令營等各特色旅游,建造海洋生物觀、烈士紀念塔,白節山猴子等野生動物放養,泗礁島島城規劃建設。一個多方位、立體型的旅游體系已逐步形成。
嵊泗列島面積35平方公里,由錢塘江與長江入海口匯合處的數以百計的島嶼群構成,包括大洋山、小洋山、沈家灣島、薄刀嘴島等400多個大小島嶼,最大的島嶼泗礁山,面積21.2平方公里。8個大島有人居住,基湖、南長涂兩個姐妹沙灘相背而依,金沙綿延2000余米,灘緩沙凈,風平浪靜,海天遼闊,山水奇美,礁石星羅棋布,風景獨特。嵊泗仿若海中明珠,鑲嵌于碧波之上,陽光、海風、海灘創造了良好的避暑休養的環境,金色沙灘,湛藍海水,海島奇觀,奇峰異石,漁港景色等,會使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基湖大沙灘,背靠松林,沙質堅硬潔凈,沙域開闊,沙坡下海域平坦,海水清澈,為理想的天然海濱浴場,享有“南方北戴河”之盛譽。
嵊泗列島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島上已有先民居住,在春秋戰國時,這里已有舟楫飛舞,已是人魚交歡的海上熱土和海洋發祥地之一。菜園鎮的基湖村就曾發現先民們使用過的石斧、石錛、陶片和完整的鹿角;同時還發現有戰國前期人類居住的遺址。另據古籍記載,我國歷史上九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如:唐朝鑒真和尚六渡扶桑;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明末鄭成功征發東南等都曾途經嵊泗,嵊泗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一千余年。嵊泗列島位于我國的“東大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因此留下了許多人文古跡,有極大的觀賞價值,更可激發游人的愛國主義情感,并能增加歷史知識。
風土人情
嵊泗漁島上的婚俗,主要分為“過書”、“好日”日字方言(讀“熱”)兩大部分。
“過書”即為訂婚,又俗稱“下定”、“遞庚帖”。舊時漁島上男子15--16歲,女子13--14歲,家中父母即在本島或鄰島中門第資財相當人家擇媳或選婿。一般情況下,男家選女孩貌好人端莊,女家選男孩身強力壯人下派。若初選后雙方意,則問明雙方年紀是否相當,生辰八字是否有相沖或相克。尤其是生肖,若是遇“龍虎斗”、“狗咬羊”,或是“雞犬不和”、“羊落虎口”等生肖相沖、相克,雙方避免攀親,即使男子青少年雙方自己歡喜,其各家父母長輩也不會答應。若沒有生肖相沖、相克,則挽請親朋好友,或是島上媒婆,登上說親。一般總是男方主動挽媒上女家。
“好熱”也有俗呼“好日”,即為結婚。結婚先要“定日子”。男方選定迎娶吉日之后,一般都應在婚期的前一年臘月將初選定的“好日”的日子告知女家征詢意見。如女家父母認為嫁女的準備來得及,各種條件已經具備,就答復媒人告訴男家同意。然后,男方根據訂婚時商定的額度,除訂婚送去部分,一次性送齊彩禮。女家則視男家所送彩禮多少,結合自家財力,置辦嫁妝。親朋好友聞知喜訊,紛紛送禮慶賀。男方親戚,一般還要置辦一桌較為在家盛的酒宴,招待即將當新郎之人,俗呼“待郎”。若遇上旺汛漁時,無暇置辦“待郎酒”或是即將成婚者執意從簡,也有送一只大蹄胖表示心愿的。
吳越遺風
八月十六 嵊泗各漁島上的人們,以農歷八月十六日為中秋節,此俗源自寧波沿海。相傳南宋時,明州(即寧波)有一位叫史浩的人,在朝廷為相。他十分記掛家中父母妻兒,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總要從都城臨安(即今杭州)趕回故鄉同親人團聚。不料有一年。史浩在返鄉過中秋的途中,因馬失蹄而受傷,夜宿紹興而不能按時返鄉與親人共度中秋佳節。
宰相家中因他以前年年都及時趕到過中秋,這次也相信他一定會回家來。所以左等右等,月上中天,玉兔滿輪,仍不見他返回,直等到次日八月十六,才迎來了匆匆趕到的史浩,一家人在月上東山,重設供品祭月,共度佳節。從此,浙東沿海人民都以八月十六當中秋過了。
嵊泗在南宋時屬明州府,明州漁民來島上捕撈棲息,就把“八月十六當中秋”的節俗也帶到了嵊泗諸島。自古至今,嵊泗漁民十分重視八月十六團圓節,尤其是未婚或以婚青年漁民,總要帶上月餅和補酒等,攜妻兒上岳父母家賀節,以示感激與牽掛之情。岳父母家也要設下豐盛的家宴,款待女婿、女兒和外甥兒女,但不留宿,或是傍晚、或是晚飯后返回,夫家仍要團圓,設酒賞月吃月餅,沿習傳今而不衰此俗。這種以八月十六為中秋節,為團圓節日,團圓是中秋節最主要的民俗信仰,也體現了中國人普遍的生活信念,甚至是人生理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時節三吳重,圓勻萬里同”。追求團圓,對于終年風濤的東海漁民來說,更是世世代代最大的心愿。
服飾習俗
漁民服飾習俗 民間狹義的“生活”,即指吃、住、行諸事。嵊泗漁民在“穿”方面的風俗習慣,也體現了“上承吳越古風,下創列島特色”之特征。嵊泗列島,古時處吳越海上交界之處。春秋戰國是,為越國東境句章縣海中洲屬;戰國后期,楚滅越置江東郡,為楚國江東郡句章縣地。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嵊泗列島漁民服飾,勢必要受吳越古風之影響。
吳越地處海濱,為謀生常年出沒風濤,誠是“乃處海垂之際,屏外蕃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發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同時,吳越之地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季均較暖熱,不僅于越先民,吳人也喜著緊身短衣,即為“短綣不結,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邊開,即為“左衽”。這種左衽衫袖口窄小,且腰間系絲帶或短裙。
在嵊泗列島漁不可救藥,自古以來,直到清朝、民國時期,乃至20世紀50年代前期,島上漁民冬季穿的多為粗布大襟衫,開左衽,為夾衣,初春、秋末為單衣;就連棉襖,也是左衽大襟式,棉背心,則是左衽大襟無袖;而夏季,大多人對襟無領無袖衫。襟上生布質鈕攀。褲子則為褲肥大的龍褲。腰系布質“撩樵”,即為腰帶。而漁婦服飾,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兌褲”外,一般均在腰際系一條長及蓋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襤”。這種服飾,十分明顯地展示出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先人服飾遺風。只是根據海洋生產特點和生活需要,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