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區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中心城區,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務區,區域面積12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92963人(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533330人。轄12個街道,以及長江大橋綜合經濟開發區,共有56個社區、2個行政村。寧銅鐵路、寧蕪高速、205國道、104省道穿境而過。青弋江上有鐵路橋、弋江橋、中江橋、中山橋、元澤橋。宋代石刻米芾蕪湖縣學記碑、明代石刻李冰陽謙卦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區政府駐北京路街道北京東路。郵編:241000 代碼:340202 區號:0553
行政區劃
鏡湖區轄12個街道:北京路街道、赭麓街道、鏡湖街道、吉和街道、赭山街道、弋磯山街道、汀棠街道、天門山街道、北門街道、東門街道、荊山街道、方村街道
歷史沿革
1952年設環城區,1960年易現名。1996年,鏡湖區面積16.2平方千米,人口16.1萬。2000年,鏡湖區轄6個街道。2003年,鏡湖區位于市區中心。區境東、北與鳩江區接壤,西和新蕪區毗鄰,南與馬塘區隔青弋江相望。全區轄境湖、中江、東門、北門、赭山、赭麓6個街道辦事處,43個社區居委會、1個村委會,總面積16.2平方千米,人口17.89萬人。2003年末,全區共60097戶,178891人。
2006年4月,鏡湖區將14個街道調整為11個(鏡湖、吉和、赭山、弋磯山、天門山、汀棠、赭麓、北京路、東門、北門、荊山),除荊山不足萬人外,其余街道管轄人口都在5萬左右,其中最大的赭山街道人口近6.5萬。鏡湖區本著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合理、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結合地緣關系、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因素,撤并整合街道和社區。整合后,鏡湖街道辦事處除所轄原所有社區外,原北京路街道的3個社區和原吉和街街道的2個社區并入;吉和街街道更名為吉和街道,并將原北京路街道的申元街、青山街及原濱江街道的北京西路、獅子山、健康路和土龍山納入;赭山和北京路街道“對調”,新赭山街道除將原來北京路街道的鐵山、鳳凰山、小赭山3個社區并入,另將原銀湖街道的5個社區和濱江街道的3個社區并入,原赭山街道所有社區及原北門街道的4個社區組建成新的北京路街道;原長江路街道和原銀湖路街道的綠影社區組建新的弋磯山街道;天門山街道吸收了由鳩江區劃入的廣福、齊楊社區,由鳩江區劃入的另一社區蓮塘并入汀棠街道;原中江街道所有社區連同原東門街道的杏花村、笆斗街社區和原北門街道的北塘、北門口社區組建新的北門街道;荊山街道將鳩江區劃入的卜家店村納入。鏡湖區還將把目前97個社區整合至55個。
2010年8月,原蕪湖縣方村鎮劃歸鏡湖區管轄,同時撤銷方村鎮,在其原行政區域設立方村街道辦事處,為鏡湖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駐方塘。截止到2011年8月,鏡湖共轄12個街道。
地理環境
鏡湖區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6-10米,其間有零星山丘散落分布,主要有弋磯山、赭山、獅子山、范羅山、邢家山、曹家山、營盤山,其中赭山最高,海拔84.8米。氣候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1195毫米,日照2075小時,無霜期240天左右。
經濟發展
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13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4.5億元,是2005年的2.68倍;三產增加值達到167億元,年均增長15.9%;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364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億元,同比增長4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億元,增長18%。實現財政收入24.5億元,增長37.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億元,增長32%。實際利用內資83.8萬元,增長53%;實際利用外資5817萬美元,增長22%。
“十五”以來,區委、區政府以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努力消除影響經濟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使絕大多數國有、集體企業實現了體制再造和機制轉換。在企業改制中,采取一企一策,分類指導的方法,以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把改制同盤活企業存量資產、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原新蕪區委、區政府按照“整合存量,做大增量,突出特色,壯大規模,形成優勢”的思路,建設和發展“蕪湖紡織工業園”,工業園位于區域北部,占地40萬平方米,聚集了16家紡織企業,具有年產300萬件高檔針織服裝,4000萬米棉、麻染色面料,4000噸棉、毛、麻紗線的生產能力。
鏡湖區工業基礎較好,產業集中度高,紡織、造船、機械制造等傳統工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十五”以來,經過結構調整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區民營企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出現了安徽金鼎集團、中天印染公司、永年針織集團、通寶汽車公司等發展速度較快的民營企業,形成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汽車及零部件、塑料制品、旅游商品為主導產品的工業布局。主要產品有鐵畫、布、服裝、電工設備、起重機械、汽車及零部件。其中蕪湖鐵畫享譽全國。
作為蕪湖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區,經過連續多年大規模舊城改造,境內路網密布,交通發達,市場繁榮。“九五”以來,在全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依托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以特色商業街和專業批發市場建設為重點,積極構建區域性專業化大市場,先后建成十里長街、吉和商城等商品交易市場。積極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外地商貿企業加盟參與競爭,美國沃爾瑪、上海世紀聯華、蕪湖商之都、南京新百大廈等國內外大型商貿企業先后進區開設連鎖店,催生一批新型商業業態,同時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
2000年,原鏡湖區在弋江北路建設中國(蕪湖)旅游商品經濟園區,是國家旅游局確定的唯一從事集商品設計開發、生產加工、博覽展示、交易、休閑娛樂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園區。園區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依據產業功能,園內分為生產加工區、研制開發區、休閑娛樂區、展示交易區、。園區內設中國(蕪湖)國際旅游商品交易中心,經營包括工藝品類、旅游商品類等14個大類及文化藝術一條街。
交通狀況
鏡湖區得黃金水道之便,水陸交通發達,歷史上就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蕪湖長江大橋從境內穿過,鐵路有寧蕪線、蕪銅線、皖贛線、淮南線相匯;公路有蕪宣高速、蕪馬高速和205、308國道、321、320、216、104省道相通;黃金水道長江和青弋江在這里相匯,蕪湖港素有“皖南門戶”“深水良港”的美譽。
社會事業
區委、區政府始終不渝地實施科教興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教育、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區境內有安徽師范大學、皖南醫學院、蕪湖教育學院等高校,另有市委黨校、蕪湖夜大學、蕪湖電大等,有中學(中專、職高、技校)21所,小學28所,在校中小學生5.5萬人;有幼兒園59所。中小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創辦特色學校,基礎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是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區。
鏡湖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形成比較完善的教育、科研、醫療服務體系。境內主要醫院有皖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社區醫療服務網絡體系逐步完善,疾病預防、衛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強,開展了全國婦幼衛生社區健康服務試點,兒童計劃免疫入保率超過國家規定標準。以社區為依托,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北京路街道、獅子山小學被國家體育總局表彰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涌現了一批省、市級文明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社區治安綜合治理模范區”。
區委、區政府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城市面貌發展生較大變化。“九五”以來,大規模地進行了舊城改造,園丁小區、香樟花園、景春花園、香格里拉花園等一批新型住宅小區相繼建成。
大力加強城市社區建設,區街兩級社區服務中心等一批社區重點項目先后建成。社區居委會開展達標活動,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社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得到加強,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區”。
旅游資源
鏡湖區是蕪湖的古城區,歷史悠久。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東吳孫權將蕪湖縣城由鳩茲遷此,已有一千七百多年。這里水陸交通發達,人文薈萃,旅游資源豐富。位于青弋江、長江匯合處江堤上的中江塔,建于明朝萬歷46年(公元1618年),被古人譽為“江上芙蓉”,是蕪湖舊八景之一。
鏡湖區風光秀美,境內的鏡湖細柳、赭塔晴嵐、雙江塔影、玩鞭春色、神山時雨,無不使人心馳神往。鏡湖――江城蕪湖一顆璀璨的明珠,由大小鏡湖組成,環種垂柳,沿湖有柳春園、步月橋、觀嵐亭、高知園、鳩茲廣場等美景,鏡湖與赭山相望,湖中畫舫點點,山上層林疊翠,山水相映,讓游人流連忘返。
廣濟寺,舊時為佛教圣地,位于赭山南麓,與普濟寺、吉祥寺、能仁寺并稱為蕪湖四大佛寺;位于東內街的城隍廟,建于赤烏二年(公元239年),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最早的城隍廟;坐落于雨耕山麓的天主教堂由法國傳教士創建于1903年。
位于獅子山上的圣雅閣中學(現十一中學),建于清光緒25年(1899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曾經在這里領導過反對教會學校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的愛國學生運動,現建有王稼祥紀念園,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鏡湖之畔的柳春園建有“步文亭”,供后人紀念王步文烈士。
全國第一家農民公園——汀棠公園,占地42.83萬平方米,其中水面32.93萬平方米,由原西江公社棠橋大隊于1983年集資興建。建于公園內的玩鞭亭是仿二十里鋪己毀的古玩鞭亭,以冀恢復原蕪湖八景之一的“玩鞭春色”。園內主要景點有:長堤、拱橋、曲橋、鐘亭水榭、園藝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