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合肥市,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是安徽省轄地級市、省會、特大城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安徽省中部、長江三角洲西翼,環抱巢湖。合肥市下轄4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1445平方千米。合肥市常住人口985.3萬人。
合肥市境內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低洼平原三種地貌,江淮分水嶺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合肥地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于此而得名。合肥市是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商埠和軍事重鎮,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江淮首郡、吳楚要沖”“三國故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之稱;還是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
【行政區劃】
合肥市轄4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廬陽區 面積139.32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230001。區人民政府駐濉溪路295號。
瑤海區 面積142.9平方千米,人口43.1萬。郵政編碼230011。區人民政府駐明光路1號。
蜀山區 面積246.83平方千米,人口49.37萬。郵政編碼230061。區人民政府駐梅山路107號。
包河區 面積340平方千米,人口52萬。郵政編碼230041。區人民政府駐包河大道118號。
巢湖市 面積2063平方千米,人口88萬。郵政編碼238000。市人民政府駐臥牛山街道。
肥東縣 面積2276平方千米,人口110.3萬。郵政編碼231600。縣人民政府駐店埠鎮。
肥西縣 面積2061平方千米,人口88.9萬。郵政編碼231200。縣人民政府駐上派鎮巢湖路。
長豐縣 面積1938平方千米,人口78.99萬。郵政編碼231100。縣人民政府駐水湖鎮長豐路85號。
廬江縣 面積2348平方千米,人口120萬。郵政編碼231500。縣人民政府駐廬城鎮。
【歷史沿革】
合肥地域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先后屬楚、吳、越,后又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廢分封,立郡縣,合肥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復將淮南郡改為淮南王國。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于此。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縣屬揚州九江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建安五年(200年),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為揚州治。
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為揚州治。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治合肥。貞觀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屬淮南道廬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廬州為廬江郡,仍治合肥。乾元元年(758年),改廬江郡為廬州。中和到天復年間(883年-902年),楊行密先后為揚州刺史和吳王,轄合肥。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合肥縣屬淮南道廬州,為州治。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合肥縣屬淮南路廬州,為州治。熙寧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后并又分,合肥屬淮南西路廬州,為州治,屬保信軍節度。紹興初年,廬州寄治巢縣;紹興十年(1141年),合肥一度為金朝占領,旋即收復。乾道五年(1169年),廬州仍治合肥。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廬州為廬州路,隸淮西江北道,合肥屬淮西道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合肥縣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縣屬淮西道廬州路。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縣復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明太祖朱元璋占廬州,改路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于此,合肥縣屬江淮行省廬州府,又改屬江浙行省廬州府,為府治。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屬中書省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洪武十三年(1379年),合肥改屬六部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永樂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隸,合肥屬南京直隸廬州府,為府治。
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隸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合肥縣屬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廬州府,為府治。順治十八年(1660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轄廬州等府、州。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縣屬安徽省廬州府。咸豐年間(1853年-1861年),安徽巡撫治于合肥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安徽省分為三道,合肥縣屬安慶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區,合肥縣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寇侵占合肥縣,國民政府將縣政府撤至大潛山北麓鴿子籠圩子(今合肥肥西縣銘傳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皖江抗日根據地,進行民族革命戰爭。
1949年1月21日,合肥縣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設市。同年4月6日,中共皖北區委員會、皖北行署、皖北軍區在合肥成立。
1952年8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合肥市為省轄市和安徽省省會。
1965年,由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的邊緣結合部劃并而成長豐縣,成為合肥市第一個市轄縣。
2011年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合肥市,位于華東地區,地處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間、長江三角洲西翼,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靠山抱湖、臨江近海,西接六安市,北連淮南市,東靠滁州市、馬鞍山市、蕪湖市,南鄰安慶市、銅陵市,總面積11445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面積133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合肥市環抱巢湖,境內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低洼平原三種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間,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崗沖起伏;西南部屬大別山余脈,層巒疊嶂;海拔最高點為市境西部海拔高度595米的牛王寨。
合肥市地處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圍,大部分地域崗沖起伏,壟畈相間。總的地勢是中部高,南北低。江淮分水嶺自西南向東北橫貫中部,自六安龍穴山進入肥西牛尾巴山,向東延伸,經大潛山、官亭、焦婆、大柏店、將軍嶺,至長豐山土山、吳山和肥東縣中北部八斗嶺、廣興一帶高崗出境,進入定遠縣繼續向東延伸。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廟,有江淮分水嶺南側的一個分支延伸向東,經南三十里崗、大蜀山向市區延伸,形成合肥市區中間高、南北兩側低的局部地貌特征。江淮分水嶺以南為長江水系,流域面積4316平方千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沿巢湖一帶形成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圩畈綿延。江淮分水嶺以北為淮河水系,流域面積2950平方千米,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大部分為海拔高程30~50米臺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圍有小塊狹長的沖積平原。
氣候特征
合肥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年日照時間約2000小時,年均無霜期228天,平均相對濕度為77%。
水文情況
合肥地表水系較為發達,發育分別源于江淮分水嶺兩側,或南流注長江,或北流入淮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9.76億立方米。。以江淮分水嶺為界,嶺北為淮河水系,嶺南為長江水系,淮河水系主要有東淝河、沛河、池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長江水系主要有南淝河、派河、豐樂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兆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西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境內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總干渠、滁河干渠、瓦東干渠等工程以及幾十座水庫和數千口塘壩。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合肥市共有各類高等院校58所(含成人高校、不含軍事院校),其中研究生培養院校9所。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77萬人,在校研究生8.25萬人,畢業生2.02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28.24萬人,在校生67.20萬人,畢業生24.4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不含技工學校)48所,在校生8.95萬人。普通高中99所,在校生17.51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111.96%。普通初中216所,在校生27.36萬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5.13%。小學441所,在校生69.11萬人,小學毛入學率109.32%。幼兒園1573所,在園幼兒33.98萬人。
文化事業
合肥市有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42個(其中國有博物館17個、非國有博物館25個),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10個,專業檔案館(城建館)1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3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2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2項。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檔案資料651.31萬卷(件、冊)(不含寄存檔案),專業檔案館(城建館)館藏檔案41.52萬卷。
醫療衛生
合肥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4013個,其中醫院23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65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58個、其他衛生機構7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8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77個,村衛生室1125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5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2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1個。年末衛生技術人員9.67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61萬人、注冊護士4.77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84萬張,其中醫院7.02萬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0.74萬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7268萬人次。孕 產婦死亡率6.77/10萬,嬰兒死亡率2.21‰。
【交通運輸】
合肥對外交通便捷,境內鐵路、公路、航空、水運交通發達,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立體化交通網絡,是國家規劃建設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東有合寧線連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線通往武漢、成都,北有合蚌高鐵直通北京,南向將通過京福高鐵連通江西、福建。合肥港為二類水運開放口岸,綜合碼頭二期工程開工建設中,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將達到50萬標箱。總投資43億元、設計年旅客吞吐量為1100萬人次的4E級合肥新橋國際機場開通有國內航線51條,國際及地區航線13條。合肥城區道路骨架實現了“十”字型向“井”字型格局的轉變,形成了“三環多放射”的城市動脈交通網。
公路
合肥公路總里程達2.1萬千米,公路密度達183.61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方面,“十三五”以來,合肥市新改建高速公路168.42千米,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481千米,共有30處出入口(已建成待開通2處)、10個服務區和8個樞紐,“一環八線”高等級公路網不斷完善,由合肥出發的高速公路已覆蓋合肥都市圈內所有市、縣。國省干線方面,“十三五”以來,合肥市新建、改擴建國省干線公路653千米(含在建259千米),合肥市國省干線公路達1823.5千米,其中一級公路710千米,基本實現市縣通一級公路及合肥與周邊都市圈城市間有一條高速、兩條一級公路標準的國省干線連接的目標。農村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間,合肥市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1.25萬千米,總投資220億元,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1.88萬千米。
國道:G206國道,G312國道
高速公路:合肥繞城高速(G4001),京臺高速(G3),滬陜高速(G40),滬蓉高速(G42),合安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蕪合高速(G5011)
鐵路
合肥是中國重要的鐵路交通節點城市之一,境內有滬漢蓉高鐵、合福高鐵、京九高鐵、商合杭高鐵、合鄭高鐵、合蚌連高鐵等多條高速鐵路線穿越,另有合六城際鐵路、合淮蚌城際鐵路、合寧城際鐵路、合蕪城際鐵路、合安城際鐵路等線路規劃建設中,合肥高速鐵路“米”字形總體布局逐步形成,合肥南站為多條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匯集的交通樞紐站。
航空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是中國4E級樞紐干線機場,位于合肥城區西北部高劉鎮,距中心城區約31.8千米。機場總共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航站樓面積為10.85萬平方米,跑道長3400米,設計年旅客吞吐量為1100萬人次。新橋國際機場服務于合肥以及淮南、六安、桐城等合肥都市圈城市,并輻射中國大部分地區。2018年12月,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正式開通直飛俄羅斯航線。
水運
合肥港堆場面積11萬平方米,辦公面積3768平方米,倉庫8459平方米,是中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位于合肥包河區南淝河畔,水路經南淝河、巢湖、裕溪河入長江,共131千米,水深常年保持在4.5米左右,常年可通行2000~3000噸級船舶。2019年合肥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5萬標箱,港口累積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已突破180萬標箱。
【風景名勝】
◆三河古鎮
三河古鎮,古名鵲渚、鵲尾(渚)、鵲岸,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端,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交界處,古鎮總面積2.9平方公里。
三河古鎮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南北朝后期稱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鎮。
三河古鎮有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內匯合,經新河向東流約15公里入巢湖。鎮內有古城墻、古炮臺、太平軍指揮部舊址、英王府、一人巷、萬年臺、李府糧倉、鶴廬、劉同興隆莊等歷史遺跡,是廬劇的發源地,古鎮有米餃、牛皮糖、酥糖、麥芽糖、茶干、米酒等特產。
◆淮河路步行街
淮河路步行街,位于合肥市廬陽區逍遙津街道,長920米、寬22米;東起合肥環城路,西至宿州路。淮河路步行街總體格局為:一軸三區十八巷;建筑風貌以現代風格為主、江淮傳統建筑風格為輔,包括清代、民國,傳統明清及三國元素為點綴。。
淮河路步行街共有1500個商戶、14家大型綜合體、近400個知名品牌,占據安徽省90%奢侈品市場份額。
2012年,淮河路步行街晉級為“中國著名商業街”。2020年6月18日,淮河路步行街入選第二批試點步行街名單。2023年11月21日,入選商務部第三批全國示范步行街名單。
◆包公園
包公園,簡稱包園,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蕪湖路72號,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
包公園占地34.5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5公頃,總體布局為開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組成。
包公園,198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獲評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10年被中央紀委命名為首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
◆巢湖
巢湖位于皖中,地屬合肥,連淮通江,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2公里,常年水域面積約760平方公里,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宛如一面寶鏡鑲嵌在江淮大地,有“八百里湖天”之稱,為巢湖國家風景名勝區主體區域,巢湖風景名勝區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重要的區域生態基礎,以巢湖遼闊水域風光為背景,以較為原生態的湖岸環境為基礎,以湖島、山林、灣咀為自然景觀特征,以巢文化和典型的圩田風光為資源要素,融風景游賞、環境保持、運動體驗、科普研究、休閑康養、旅游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特大型國家公園。
◆紫蓬山
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北九華山,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紫蓬鎮南的山脈,距離合肥市區約18公里,自清代便有“廬州第一名山” 之稱。景區森林面積約3500公頃,各種植物470多種,棲息鳥類120多種,僅鷺鳥就有10萬只。
據民間傳說,“紫蓬山”之名是取和尚紫色袈裟及蓬萊仙島的首字而得名的,寓其“迎紫氣,赴蓬萊”之意。紫蓬山上有始建于三國時代的西廬寺、五百羅漢雕塑、周瑜讀書處、洗硯池、文昌閣、李典墓、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故居等眾多名勝古跡。紫蓬山以怪石、奇樹、碧水、珍禽為四大特色,是合肥市近郊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態區和近郊休閑旅游之地。
1992年7月,紫蓬山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1998年9月,紫蓬山被安徽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紫蓬山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李鴻章故居
李鴻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舊宅、李府、李鴻章府,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號,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筑。
李鴻章故居,總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館組成。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淮系展館占地1500多平方米。李府由南向北分為五進,依次為門廳、前廳、中廳和走馬轉心樓。
李鴻章故居是合肥市的“十大景點”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選景點,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渡江戰役紀念館
渡江戰役紀念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云谷路299號;2012年11月28日,渡江戰役紀念館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渡江戰役紀念館規劃用地22萬平方米,主館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渡江戰役紀念館主體建筑體現的是水與戰艦的主題;館內陳列有《渡江戰役展覽》,室內藝術群雕“勝利之師”,紀錄片《八百將士憶渡江》;渡江戰役紀念館展出文物956件,其中一級文物11件(8套)、二級文物38件(21套)。
2020年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核定渡江戰役紀念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駱崗公園
駱崗公園位于合肥市老城區和合肥濱湖新區之間(安徽第一城區包河區),規劃總面積12.7平方公里,約等于4個紐約中央公園,足有1700多個足球場那么大,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園,官方用12個字進行了概括:安徽之窗、省會之心、城市之肺。其中公園綠地面積11.45平方公里,藍綠空間占實際可規劃用地比例超過90%。公園將最大限度保留現有水系林地,利用大面積水林空間凈化巢湖入湖水系,改善城市微氣候環境,著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樣板區。駱崗公園位于新老城區過渡帶,是改造駱崗機場舊址、東至包河大道、南至錦繡大道、西至京臺高速、北至繁華大道的一大片綠色區域,合肥園博園就選址在駱崗公園里,占地約3.23平方公里,與駱崗公園同步規劃建設。舉辦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建成高品位城市公園的重大項目。
【自然景觀】
豐樂生態園:華東地區最大的農業生態觀光園——豐樂生態園,集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生態觀光、餐飲、休閑為一體,被評為“安徽旅游十大投資項目”、“安徽旅游十大休閑基地”。豐樂生態園分為五大功能區:精品花卉大觀園、親水休閑區、果蔬采摘園、體育運動區、兒童娛樂區。
巢湖之紫薇洞:紫薇洞位于巢城北郊,又稱雙井洞,因洞有大小兩個天然井狀出口而得名。總長3000米,主洞長達1500多米,是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洞穴呈廓道狀,以雄、奇、險、幽見長,融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為“江北第一大洞”。
普仁灘:國家3A級景區,皖南知名漂流景區。
岱山湖:岱山湖位于肥東縣境內,湖面7500畝,相當于杭州西湖的面積。
紫蓬山:紫蓬山區以它起伏的山巒,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氣候,無污染的水質,嶙峋的怪石,以及眾多的名勝古跡,于1992年7月被國家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
巢湖: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寬21公里,水域面積約750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浮槎山:浮槎山,俗稱安徽“北九華”,位于肥東縣境內,為大別山余脈,山勢層巒疊翠,逶迤相連20余里,主峰海拔418.1米,是合肥境內的最高山峰。
四頂山:四頂山位于肥東縣境內,主峰海拔174米,因四峰并列,故名。此山又因仿佛是只巨大的香爐,四足朝天倒立,亦稱四鼎山。
大蜀山:大蜀山距市中心約10公里,面積8500畝,海拔284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大蜀山系大潛山余脈,山勢東南高,西北低,呈橢圓形,由火山噴發而成。
三河鎮:千年古鎮三河位于肥西境內。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由于位于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也是合肥、巢湖、六安三市的結合部,故有“一步跨三縣,雞鳴三縣聞”之說。
雙鳳湖旅游度假區:雙鳳湖旅游度假區,位于長豐縣雙墩鎮境內。合肥元一高爾夫球會是香港元一集團的全資機構,占地面積2000多畝,由澳大利亞著名高爾夫設計師les
watts精心設計。
【人文景觀】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位于安徽省會合肥,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館內收藏豐富,珍藏各類文物、標本、古籍21萬余件,是全國有名的博物館。
包公墓園:位于合肥市包河南畔。是北宋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遷安重建的墓園。占地三公頃,是國內目前較為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
六角樓:六角樓,名“太宇亭”,本是甘棠崔家鎮守月彎河風水的村口亭,配有鎖橋、鑰橋各1座,并有鐵鏈和石樁栓鎖。
合肥三國遺址公園:合肥三國遺址公園于2006年9月28日對外開放,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明教寺(教弩臺):明教寺建于教弩臺故址。教弩臺俗稱曹操點將臺,位于合肥老城區內、逍遙古津南面,與公園隔路遙望。
逍遙津:逍遙津公園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東北角,園址古為淝水上的一處津渡。園名緣于古書《莊子》中的名篇《逍遙游》。
李鴻章故居(李府):李鴻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故居面南背北,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
清風閣:清風閣是1999年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弘揚包公精神,宣傳安徽悠久歷史文化而建造的。
吳王廟:吳王廟原名大圣庵。修復后的吳王塑像莊嚴,碑刻雋秀,青松肅立,粉墻黃瓦,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
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1985年7月,中共肥東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建立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把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又將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廬州府城隍廟:廬州府城隍廟位于霍邱路中段,坐北朝南;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
劉銘傳故居:劉銘傳故居——劉老圩,位于肥西縣的紫蓬山區最高峰大潛山北麓2公里處。
包公祠:包公祠的全稱為“包孝肅公祠”,是祭祀包拯的專祠。包公祠背靠合肥老城區的環城南路,三面臨水,蓮荷盈盈,綠樹掩映。由于包拯是人們傳頌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聞名遐邇,與逍遙津、明教寺合稱為合肥三大名勝古跡。
徽園:徽園是1999年為歡慶新中國建國五十周年而建設的大型安徽紀念園。
包公園:包公園前身是包河公園,位于合肥老一環南環外,庖河區蕪湖路。為紀念包公千年誕辰,在包河公園原有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建設了包公文化園,簡稱“包公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李鴻章享堂:李鴻章享堂位于合肥市合裕路南側,建于公元1902年(清朝光緒二十八年)。
【社會景觀】
淮河路文化商業步行街:淮河路位于合肥市中心地帶,是合肥歷史上有名的商業街,也是人文薈萃的老街。
瑤海公園:瑤海公園位于合肥東北郊的瑤海公園是合肥市四大公園之一,也是安徽省最大的農民公園。
杏花公園:杏花公園是一座具有田園風貌和歷史人文特色的公園,園內樹木共130個品種。
花沖公園:花沖公園位于合肥市的東區,主要布局體現自然“沖坡”勢為骨架,以植物造景為主,突出花卉特色,保持四季有花的園林風格,建筑形式以現代為主并結合地方特色。
逍遙津公園:逍遙津公園位于合肥市老城區東北部,環境優美,是景色宜人的綜合性公園。
文化遺跡紀念碑:樹立在街頭的紀念碑向人們展示了合肥悠久的歷史。
明珠廣場:采用西方皇家園林樣式,體現歐式建筑風格的明珠廣場位于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黃金地段。
人民廣場:即市府廣場,在建筑上充分體現了合肥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同時又是一座新興的科技、園林城這一特色。
和平廣場:和平廣場由主體雕塑所在的中心區、浮雕墻、小品雕塑“書”和音樂噴泉組成的次中心區、草坪區、休息區以及停車場組成,是以點、線、面的現代構圖手段將主景球體、雕塑墻、大面積草坪組合成一個具有科技、文化品位的廣場。
勝利廣場:勝利廣場是為紀念合肥解放而建的一個多功能綜合性建筑群。
合肥野生動物園:合肥野生動物園坐落在合肥西郊風景區內,東以環山路為界,西與蜀山森林公園接壤。
環城公園:建環城公園是一個以原環城綠帶為基礎,采用開敞式布局,運用造園藝術,點綴園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線帶狀敞開式公園。
蜀山烈士陵園:蜀山烈士陵園位于合肥西郊風景區大蜀山東麓,占地約18萬平方米,是安徽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
花園街:花園街為南北向條狀開敞式公園。
合肥植物園:合肥植物園是安徽省唯一一座集植物科研、科普、觀賞游覽和生產相結合的多功能、綜合性植物園。
五里飛虹:五里墩立交橋位于合肥市區西部,在長江西路、屯溪路、合作化路的會合處,距離市中心2.6公里,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為合肥市一環路上的壯麗景觀。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合肥作為地名出現,首見于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該書撰于西漢武帝時期,成于公元前91年。謂“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可見合肥作為地名出現至少已經有2100年歷史。又或引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述“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以證。《漢書·地理志》九江郡下十五縣,只列出縣名,縣下有注文。“合肥”條有應劭注“夏水出父城東南,至此與淮合,故曰合肥。”注《漢書》的有多家,不知引自何家。不過,如果引用《史記》的原文,而認為“潮”字是“湖”字之誤,則不妥。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將《史記》里的這句話解釋得很清楚:“合肥縣,廬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廬州也。”古人因入海之河流都有潮汐現象,故也用潮指入海的水道。從張守節注文可以看出“南北潮“指的是長江、淮河兩個入海水道(淮水在宋代以前是直接入海的)。可見《史記·貨殖列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合肥南北有長江、淮河兩個入海水道,是皮革鮑木的集散地。“皮革鮑木”應釋義為“皮、革、鮑、木”。在古代,皮指連著毛的獸皮;革指經過加工的去毛的獸皮;木泛指竹木;鮑則是指咸魚、干魚和鹽漬魚,泛指水產品,不是指海產的鮑魚。
至于“合肥”這個地名的涵義,《爾雅·釋水》說:“歸異出同流,肥”。《爾雅》是中國最早的訓詁書,作者佚名,產生在春秋到三國這一時段內。與《史記》產生的年代相同或相近。以該義理解,施水(南淝河)與肥水(東淝河)匯流于良余山(今將軍嶺)而南北向分別流入長江、淮河,兩水是“歸異出同”之水,謂之肥。肥或指水的異流同出之地。又,酈道元《水經注》“肥水”條有“夏水暴漲,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句,該意也與《爾雅》義合。可見“合肥”的本意是異流的兩河在此匯流。古代大批量的運輸主要靠水運,合肥的地位因具有兩條入海水道而馳名當時。
方言
合肥話是江淮官話洪巢片的一個重要方言,屬于江淮官話洪巢片合肥小片。現代合肥話主要通行于的地域包括合肥(不包括長豐北部)、六安金安區、舒城等地區。合肥話的最顯著特點是北腔南調,音色和發音力度偏向北方,較剛勁;而語音是偏向南方,音變非常多。
飲食
合肥的菜系以廬州菜、江淮菜最為有名。合肥菜又稱廬州菜,是徽菜的五大代表菜之一,合肥菜代表菜品有臭干炒千張、廬州烤鴨、包公魚、逍遙雞、三河米餃、肥西老母雞湯、吳山貢鵝等。
戲曲
合肥是廬劇的發源地,廬劇舊稱“倒七戲”,俗稱“小戲”、“禱祭戲”、“小倒戲”、“小蠻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流行于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
民俗文化
一百多年前,巢湖市柘皋鎮唐馬村人根據《白蛇傳》中“水漫金山”選段,編演發展而來的“唐馬龍舟”文化傳承至今。一年一度的夏至節“賽龍舟”活動中,“唐馬龍舟”吸引眾多愛好龍舟的群眾紛紛前來觀看、喝彩。
非遺文化
合肥市境內非遺資源眾多,合肥市共有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5項省級非遺項目,87項市級非遺項目,162項區縣級非遺名錄項目。
【地方特產】
桂花酥糖
桂花酥糖是合肥三大特產之一。屑子是酥糖的基本原料,用面粉、綿白糖、熟純芝麻仁、桂花等合制而成。
長豐草莓
長豐草莓是安徽省特產之一。長豐縣位于合肥市北部,是國家無公害草莓生產示范基地,所產草莓果實色澤鮮艷,體大多汁。
烘糕
合肥四大名點之一,合肥生產烘糕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于北宋末年。它的主要特點是香、甜、酥。主要有寸金和白切2種。
麻餅
麻餅,合肥四大名點之一,用青梅、桔餅、桂花、青紅絲、冰糖等為主料,經麻油調制成餅心,餅面沾上芝麻烤制而成。
寸金
寸金,合肥四大名點之一,寸金糖表層脆、心酥軟、甜味醇。
白切
白切,合肥四大名點之一,片薄、質白透明,表層伴有芝麻,香、甜、脆俱佳。
羽毛扇
羽毛扇是合肥所轄肥西縣水鄉古鎮三河的傳統手工藝品。三河周邊地區有許多“換毛”的人,挑著貨郎擔,搖著撥浪鼓,走村串戶,用糖果百貨、針頭線腦換購鵝毛。鵝毛分白鵝毛、雁鵝毛兩種。
竹簧雕刻
竹簧雕刻,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而成。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自有風格。
火筆畫
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古代烙畫起源于西漢,興盛于東漢宮廷。明末清初,火筆畫真正走進民間并流傳開來。其主要是用特制高溫鐵筆,借鑒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灼而成。
發繡
發繡是合肥的特色產品。以人發或動物長毛代線,具有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的特殊性能。適宜繡制摹線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