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中外聞名的"中國鴨梨之鄉",位于山東省北部平原的黃河三角洲開發區,處于山東半島和京津兩大經濟地區的連接地帶,縣境南北長26.5公里,東西寬48.5公里,總面積792.49平方公里,人口45萬。陽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因漢代名將韓信自燕伐齊屯兵古篤河之陽而得名。陽信是全國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縣,是山東改革開放試驗區。陽信是全國優質麥生產基地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畜牧百強縣,全國不銹鋼生產基地縣。
行政區劃
陽信縣轄2個街道、7個鎮、1個鄉:
街道:信城街道、金陽街道
鎮:流坡塢鎮、勞店鎮、溫店鎮、翟王鎮、水落坡鎮、商店鎮、河流鎮
鄉:洋湖鄉
歷史沿革
夏、商為蒲姑國領地,周為齊國地。秦屬厭次縣。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置陽信縣。據《太平寰宇記》:“縣在河曲之中。”據《武定府志》:“信水之陽也,鉤盤河,徑縣境。至城南十里為信河。”按古為信水之名,且漢陽信故城,在今無棣縣境,并無今縣治,似有誤。據《清史稿》:“縣西南鈞盤自惠民縣入,逕紅廟莊,一曰信河,縣氏焉。”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之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東漢初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634年(唐貞觀八年)陽信縣改屬德州。五代屬棣州。北宋屬河北東路棣州。金屬山東東路棣州。元屬中書省濟南路棣州。明初屬山東省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武定州。1373年(明洪武六年)改棣州為樂安州。1426年(明宣德元年)改樂安州為武定州,陽信縣隨屬之。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陽信縣屬山東省武定府。中華民國初期屬山東省岱北道。1914年屬濟南道。1925年改屬岱北道。1928年廢道制直隸于山東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屬墾利專區。1950年5月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11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并為淄博專區,同年陽信縣并入無棣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撤淄博專區復置惠民專區,同年10月復置陽信縣,屬惠民專區。1978年屬惠民地區。1992年3月,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陽信縣隨屬。2000年,撤地改市,在濱州地區原有行政區域建立濱州市,陽信縣隨屬。
地理環境
陽信縣屬于黃河沖平原。縣境西東低,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呈現傾斜,微坡起伏,形成了緩崗,微坡平地和淺平洼地相間的地貌特征。縣城內土地以輕、中壤為主,且土層深厚(8米左右)。
境內河流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排灌體系。主要排澇河道是縣境南部的鉤 盤河和北部的白楊河。兩河橫貫縣境東西,東流入海。灌溉河道主要是幸福河(二干)和縣境西部的一干,兩條引黃干渠縱穿縣境南北。兩條引黃干渠從惠民縣引黃河水入 境,再由溫水線干渠將黃河水引向縣境東部和西部。
陽信縣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歷年年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40.1℃,極端最低氣溫-21.5℃,最冷月1月,最熱月7月。年均日照時數為2704.2小時,年均日照百分率為65%,光照充足。陽信縣境年降水量較少,且不穩定不均勻,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67.7毫米,1月最少約為3.8毫米,7月最多約為191.6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總面積7.92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67萬公頃,尚 待開發土地8046.67公頃。 縣境土地平坦,土層深厚,適作性強,開發潛力很大。
陽信水資源主要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類。地表水除大氣降水外,過境容水主要有引黃、德惠新河、商東河等;地下淺層淡水一般在50米左右:勞店鎮東部屬咸水區,地下水礦化度大于5.0克/升,不宜飲用;深層地下水(400米左右)氯、氟化物嚴重超標,亦不適于飲用。幸福水庫水源來自引黃,蓄水量250萬立方米,主要供應全縣生產和生活用淡水。
陽信已探明的地下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石油和煤炭開采難度較大,是潛在資源。天然氣等資源開發前景廣闊。
有木本植物33科,90多個品種,草本 植物有52科265種;動物類20余種,昆蟲類30余種,魚類8種。
經濟概況
2000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達8.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達12.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4.9元,三次產業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結構比例為32:49:19。2000年,全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億元;對外貿易出口總額達3.5億元人民幣;財政收入8.31萬元;各項存款余額9.1億元;貸款余額1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50元。
自2002年起,采取多種方式招商,全黨動員,全民參與,招商效果不斷增強,利用外資總量不斷增大。當年,共批準成立境外企業10家,合同利用境外資金額達3510萬美元,實際利用境外資金990萬美元。2003年批準設立外資企業7家,合同外資2811萬美元,實際到位628.12萬美元;2004年批準設立外資企業8家,合同外資884.2萬美元,實際到位863.1萬美元;2005年批準設立外資企業6家,合同外資1575.57萬美元,實際到位921萬美元;2006年批準設立外資企業8家,合同外資1647.55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258萬美元;2007年批準設立外資企業3家,項目數居全市第二位,合同利用外資652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410.51萬美元,預計全年新批準設立外資企業達到6家,實際利用外資1200萬美元。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批準成立外資企業97家,累計總投資26231.04萬美元,累計合同利用外資15928.7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516.96萬美元。
1990年4月,陽信縣舉辦第一屆梨花會暨經貿洽談會,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邀請國內外客商以花為媒,廣泛開展經濟技術協作與友好交往活動。1998年11月,縣長王力率陽信縣政府代表團赴美國,與新澤西州塞拉克市市長在塞拉克市市政大樓會議室簽訂陽信縣與塞拉克市《友好城市協議》和《經濟貿易合作備忘錄》。2000年4月,縣長王力隨濱州地區考察團赴韓國漢城和高陽市訪問。2003年10月,縣委書記田寶禮赴韓國九里市訪問并與九里市探討建立友好縣市關系事宜,并達成初步共識。2004年4月,縣長尚龍江與韓國九里市市長李茂成在陽信簽訂《友好縣市協議書》。2005年4月,韓國九里市政府代表團應邀到陽信縣訪問。同年8月,縣政府和我縣教育代表團對韓國九里市進行回訪。2005年 10月,縣長趙建明率團訪問韓國九里市,進一步增強了兩地政府和民間的交流與合作。
交通狀況
陽信處于黃河三角洲平原開發中心地帶,處于山東半島和京津兩大經濟地區的連接地帶。陽信東距青島360公里,南距濟南120公里,北距黃驊港60公里,天津200公里,北京350公里,濱州大高航空城30公里。
205國道從陽信東部穿過,省道大濟路(S319)和濱溫路(S317)在縣城交匯,濱博高速公路穿越陽信縣東部,即將建成通車的濱德高速公路東西方向穿越陽信全境。穿越陽信的德龍煙鐵路已經開工建設,規劃中的濱滄鐵路、濟濱鐵路在陽信交匯,建成后陽信將成鐵路交通樞紐。陽信境內村村通公路,與各大交通干線連在一起,織成了一張交通便利網。
歷史文化
陽信縣歷史悠久,經專家從小韓遺址、紙坊遺址、霧宿洼遺址等十幾處遺址出土的小口雙耳罐,紅陶缽,罐、夾砂灰陶鬲口沿殘片考證,屬大汶口前期文化,證明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陽信這塊土地上居住生活,繁衍生息,辛勤勞動,遺留下了無數的珍貴遺產。其中既有先輩們留下的生活用品、勞動器械,如石刃、石鐮、打擊石、穿孔石、黑陶片、蚌鐮、骨針(系新石器時代遺物)鑒、雙耳環銅壺、陶馬、陶俑、漁、豬、春米陶俑等,也有先輩們留下的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的物品,如編鐘、編磬(經專家鑒定為戰國時期樂器,其音階有十三個,音質清晰),石造像、玉石佛像、石造像、銅佛(為北魏時期張顯珍石造像,造像美觀,石刻精巧;玉石彌陀佛像,形象逼真,證明當時文化藝術的發展和佛教的興盛)、五彩人物畫壇、茶葉末梅瓶、大明通行寶鈔、名人字畫[展子虔《迎春圖》(復制品,正品藏于故宮);李閣老南征圖(組圖,長九米的橫幅);清光緒皇帝畫像;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手寫書畫題詞木刻本;乾隆皇帝御筆;清代著名書法家劉石庵親筆字跡橫批等,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也是陽信人的驕傲。建國以來,經過幾代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保護、挖掘、收集、整理了一部分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歷史、珍藏的寶貴價值的物品。
小劉天主教堂
旅游景點
陽信縣博物館:始建于1996年,坐落于縣城梨園公園內,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筑。座北朝南,一棟七間,建筑面積200平方米,高九米,青瓦覆頂,高檐脊,飛檐高翅,腰檐內收,檐下正中懸有“陽信縣博物館”匾額,頂為四角攢頭,脊飾鴟吻垂獸,繪聲繪色,形象逼真,獨具風格。館內設庫房、展廳、值班室等。
梨園公園:原是一片梨園,梨園公園由此而得名。公園位于陽信縣城西側,緊靠幸福四路,總面積為60000多平方米。公園的東面是廣場,面積為4400平方米,每天清晨,老人們在這里習武練劍,青年人在這里翩翩起舞。公園的中心有一個固定的舞臺,經常有各方藝術團體匯聚這里,舉行文藝演出。公園的北面停放著一架殲擊機,它是1997年秋由北海艦隊航空兵贈送的,曾在朝鮮戰場上服役過,為朝鮮的解放立下過汗馬功勞。公園的南面建有花壇、旱冰場、娛樂場和陽信縣博物館。公園的西面有石雕的十二屬像靜立在玉帶溪西岸,十二屬相的背面是一片梨園,每當四月中旬到來,站在觀花亭上,映入眼簾的是潔白如玉的梨花,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公園的西南方建有一座假山,站在山頂,整個公園全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另外,公園內還建有樓臺亭閣,小橋流水等。這里是人們活動、游玩、健身的理想場所。
觀花臺:位于陽信鎮4萬畝梨園的中心,占地5余畝,臺高5米,亭臺面積110平方米,可容納百余人。亭臺中心是有5塊半圓的漢白玉構成的梨花圖案。梨樹先開花,后長葉,梨花呈五瓣形,潔白淡雅;花蕊嫩黃,幽香撲鼻;一枝枝、一樹樹,你擁我擠,綴滿枝頭。在梨花盛開的時節,在這美麗動人的四月,站在觀花臺上,放眼四顧,一片梨花的海洋。此時,你仿佛置身于天宮仙境。近看,那梨花如漫天大雪紛飛;遠望,似片片白云飄游,令人飄飄欲仙,如癡如醉。
小劉天主教堂:建于1916年,分路南、路北兩個院落。路北院間隔為東西兩院,西院有禮堂一座,瓦房38間,為教士專用房。東院有房40間,后20間為職工和貞女宿舍,前20間為女子學校。路南院為修女院和經言學校,有修女樓兩座,經言堂17間。1935年,開設教會醫院門診,由3名美國籍修女為主治醫生,全部為西藥,一年后改換中國籍修女為主治醫生,1941年停診。
劉廟南清真寺:坐落于陽信城東南六公里處,回族同胞聚居的劉廟村南。該寺建于1495年,由明弘治皇帝賜銀,朝廷命官楊修真監造,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840平方米。院落正方形,正門朝東。寺內主體建筑清真寺,又稱大殿,座西面東,由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組成。前殿為亭閣式結構,中殿、后殿為殿堂式建造,三殿依次連接,首尾相顧,渾然一體。前殿正面高懸“清真寺”楷書,兩旁綴于阿拉伯文字對聯。大殿前有對廳和南北講堂9間,西南角有沐浴室6間,整個建筑群體布局嚴謹,錯落有致。
古家具市場:水落坡地處陽信縣東部,由于地勢低洼,水澇災害時有發生,為求生路,他們就到外地打工過活。隨著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城鎮居民都紛紛搬遷新居,這樣,他們的破舊家具便低價處理,聰明的水落坡人就做起了買賣古舊家具的生意。他們將舊家具買回家之后,將斷腿的接上,將少撐的換上,楔個釘子,加個榫,再用亮油一刷,舊家具就跟新的一般結實,老百姓圖個實惠,很快古舊家具市場就發展起來,先由大張、小張、何家、趙吳,再擴展到大蔣、段馬、孟家,連綿幾十個村,成為當地群眾的熱門產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深化,水落坡古舊家具市場又在向高檔古式家具和仿古制作方面發展,使古舊家具增加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市場正由本地向外地擴張,形成“購買修復仿制銷售”兩頭在外的聯動模式,產品已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并經過外貿系統遠銷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受到廣大客戶的歡迎。特別是那些仿明清的傳統工藝家具,倍受人們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促進了當地加工業的興起。
荷花灣廣場:它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緊靠城區主干道陽城三路,四周用青石鋪裝,廣場燈高聳挺拔,燈光舞池音響設備齊全,可同時容納百余人翩翩起舞。荷花灣水面寬廣,微風吹來,灣面蕩起不盡的漣漪。荷花灣水體沿岸有大塊料石襯砌而成,配建有石級看臺、回型園路、綠帶圍欄、龍首噴泉、古井幽潭等景點,清新奪目而質樸典雅,是陽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風土人情
鼓子秧歌是濱州民間的傳統舞蹈,起源于陽信、惠民一帶,居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在濱州民間流傳甚廣,惠民縣更是將 其發揚光大,創造出了 “大鼓子秧歌”。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大鼓和大鑼。主要以大鼓的節奏劃分為“三點子”、“五點子”、“七點子”秧歌。舞姿粗獷豪放,節奏強勁,場面宏偉壯觀。充分表現了濱州勞動人民強健的體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稱民間藝苑的奇葩。
2010年,洋湖鄉張楊村鼓子秧歌(七點子)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村每年春節期間都到附近鄉村、縣城匯報演出。
土特產品
陽信鴨梨,外形美觀,色澤金黃,呈倒卵形,因梨梗基部突起狀似鴨頭而得名。鴨梨皮薄核小,香味濃郁,清脆爽口,酸甜適度,風味獨特,素有“天生甘露”之稱,富含糖、維生素C、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具有清心潤肺、止咳定喘、潤燥利便之功效。《本草綱目》把鴨梨的功能注定為:“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鴨梨適合加工梨脯、梨糕、飲料等多種營養食品。陽信縣栽培鴨梨歷史悠久,唐、明時即有大面積栽培,現有梨園20萬畝,被譽為“鴨梨之鄉”。陽信鴨梨在全國展評中屢屢蓋壓群芳,蟬聯桂冠。
已被列入山東地理標志品牌。中國地理標志注冊名錄。
地理標志商標名稱:陽信鴨梨;注冊號:3233659;商品類別或名稱:鴨梨;注冊人:山東陽信鴨梨研究所;地域范圍:山東陽信縣陽信鎮、河流鎮、勞店鄉、水落坡鄉、商店鎮、翟王鎮、洋湖鄉、流坡塢鄉、溫店鎮等9個鄉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