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市屬省直轄市現暫歸聊城代管,居魯西,臨河北,位于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在此穿過,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及濟邯高速公路、德商高速公路在此交匯,地處東經115.72北緯36.68,西隔衛河與河北省臨西縣相望,東隔馬頰河與高唐、茌平二縣為鄰,北部與德州地區夏津縣相連,南部與聊城市和冠縣接壤,全境東西長55.44公里,南北寬29.88公里,面積957平方公里,總人口110余萬,城市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超過40萬。現轄3區4個街道辦事處12鎮,600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臨清市轄4個街道、12個鎮:
街道:青年路街道、新華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大辛莊街道
鎮:煙店鎮、潘莊鎮、唐園鎮、八岔路鎮、松林鎮、老趙莊鎮、康莊鎮、魏灣鎮、劉垓子鎮、金郝莊鎮、戴灣鎮、尚店鎮
歷史沿革
臨清之名始于后趙,取臨近清河之意。 西漢初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后屬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十六國后趙建平元年(330),改清淵置臨清縣,屬司州建興郡。后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析清淵縣西部復置臨清縣,屬司州陽平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復置臨清縣,屬清河郡。 唐大歷七年(772)析臨清另置永濟縣,先后屬毛州、瀛洲、貝州、清河郡統領。 宋代先后屬于大名府、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 金屬大名府路恩州。 元屬中書省濮州。 明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 清順治元年(1644)不領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為直隸州,隸屬山東省,轄武城、夏津、邱縣。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建國后縣市分治,屬河北省邯鄲專署。 1952年11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12月改屬聊城專署。1956年清平縣撤銷,將其二區(金郝莊)、三(王集)、四區(康盛莊)、五區(戴灣)劃歸臨清縣管轄。 1958年縣市合并,置臨清市,屬聊城專署。 1963年撤市復縣。 1965年3月將臨清縣衛運河西的尖冢、童村、下堡寺、呂寨、老官寨五個區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建臨西縣。同時將館陶縣的潘莊、八岔路兩個區劃歸臨清縣。 1983撤銷臨清縣,設立臨清市(國務院1983年8月30日批準)。
氣候特征
臨清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征,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的基本特征為“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全年盛行風向為南風和偏南風,年平均降水量為600毫米左右。
經濟發展
臨清市是山東省工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的縣級市,有魯西工業重鎮之稱。全市現有工業企業6000多家,擁有軸承、冶金、機械、鍛造、建材、紡織、食品等15個門類,有名牌產品30余種,其中軸承、機電、汽車配件、環保爐排、閥門、機床、高壓開關、飲料、肉雞等產品暢銷國內外,水泵、水暖件、鑄件、家具等產品具有一定的規模,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區特色的工業體系。臨清市煙店鎮是中國軸承工業制造與銷售基地,在這里誕生了新時代的第一個軸承,所以有“中國軸承故鄉”的美譽,是“中國軸承之鄉”,軸承這一優勢行業近幾年來得到膨脹和發展,擁有一大批軸承生產廠家,能生產10大類型、4000多種規格的軸承,產品暢銷國內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建成了大型軸承專業市場--中國軸承城與中國軸承博覽城和煙店專業軸承采購市場,成為軸承產品的集散地。鑄造產品遠銷東亞、東南亞、澳洲和北美等地,被稱為華東鑄造基地。煙店在“2010年全省百億強鎮經濟實力評價”中排名8名,位居魯西各縣(市)第一位,同時煙店軸承市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名牌市場之一。煙店軸承與瓦房店、哈爾濱與洛陽并稱中國四大軸承基地,但產銷量均比這三者之和還要多。
臨清市不斷加大投入、調整結構、開拓市場、強化管理,工業經濟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工業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利稅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支撐點日益增多。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00億元,同比增長12%;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8.6:64.2:27.2;財政總收入完成12億元,增長8.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9億元,增長1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6億元,增長26%,其中工業投入98億元,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20元,分別增長8%。
提高經濟外向度,擴大對外開放。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臨清市在杭州成立了招商辦事處,在“長三角”地區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以浙江、廣東等先進地區為重點,多次組織小團組外出招商,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臨清市合同引資額29.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4%。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外經貿工作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2005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826萬美元;完成出口創匯1.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9%。
龍頭帶群體,群體促龍頭,民營經濟增勢強勁。臨清市著力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推進民營經濟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民營經濟在更高層次上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軸承、棉紡織、農機配件三大特色產業檔次明顯提升,軸承加工業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工業產業集群”,臨清市被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評為“中國軸承之鄉”。2005年,臨清市民營經濟稅收完成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鄉鎮辦事處民營經濟稅收完成2.49億元,增長19.6%,鄉均增收256萬元;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億元,增長15.4%。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發展的后勁在管理,同時也在創新。近年來,臨清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堅持正確導向,創新管理思路,有效地培養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后勁。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臨清市不斷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推進文企聯姻、文商聯姻,實現“以文養文”。幾年來,宣傳、文化等部門多次組織市京劇團到浙江永嘉,與當地的昆曲研究所等藝術團體合作演出,既開拓了演出市場,又收到了經濟效益。市京劇團與彩虹集團聯合成立了“彩虹京劇團”,解決了京劇團的經費問題,同時提升了企業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夕陽紅藝術團與計生協會聯合,成立了“心連心”藝術團,實現了文藝演出與計生宣傳的雙促雙進。面塑與根雕工藝品、京劇《張自忠》排演項目、濟美醬菜包裝、流動舞臺車等精品項目,將成為文化產業招商的新起點。
注重文化人才培養。近年來,臨清市積極探索文化工作“快出人才、多出精品”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改革和完善人才使用機制和人才管理機制。同時,大力實施文學藝術精品工程,建立了“文藝精品”創作獎勵辦法,使一大批優秀文藝人才脫穎而出。退休干部王子華創作的小品《鞋釘》,獲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創作一等獎;方建光的書法作品,獲全國書法大賽最高獎———蘭亭獎;劉北的兒童文學作品《云狐》,獲全國冰心文學獎,等等。
歷史文化
臨清市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歷年間,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
昌盛的經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臨清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古跡眾多。唐代哲學家呂才,明代文學家謝榛,古箏演奏家金灼南,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張自忠 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縣人。
1911年入天津政法學堂,后轉濟南政法專門學校就讀。1913年投筆從戎,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兼第三十三集團軍上將銜中將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陣亡,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上將,舉行國葬,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追認為革命烈士。
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當代語言學家西南大學教授劉又辛、聊城大學前校長宋益喬等,都是臨清人。市內現存眾多的文物古跡如鰲頭磯、清真寺、舍利塔、運河鈔關等,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昔日臨清繁華的見證。臨清有原貌保存完好的元代古運河,在市區及周圍分布著龍山、大寧寺、歇馬亭、五樣松等古跡,為臨清增添了濃郁的古韻。近年來建成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溫泉水上樂園、古黃河公園、葡香園等,都是人們旅游觀光的好去處。臨清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軸承之鄉、京劇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還是首批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老年體育先進縣。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人文環境和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充分展現出文化是這個古老城市的靈魂。2001年,臨清成功注冊了“運河名城”、“運河古城”商標。臨清市始終把發展文化事業擺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繁榮發展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圍繞打造運河文化名城,加大文化事業投入,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不斷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初步建立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繁榮、健康的文化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健康、和諧發展。
2010年,山東省臨清市市申報的“肘捶”,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類別,序號6。
旅游景區
清真寺:阿拉伯稱為“麥斯吉德”,意為“禮拜的場所”,臨清俗稱“禮拜寺”。臨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現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東寺,均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樣松:東郊陳墳村北,有1株古樹松柏,為明永樂年間所植,因葉狀有竹篾、米粒、喇叭、針、剌5樣,故俗稱“五樣松”。此檜柏高16米,樹圍2米,樹干中腰凸結疊出,樹冠綠蔭如傘,其枝曲彎蜿伸,似虬龍騰旋。每年春來,枝吐青翠,葉搖婆娑,姿態萬千,游人紛至,憑欄觀賞。臨清縣志中載有邑人張樹梅以“東郊孤松”賦詩:“中有長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龍蛇。菀枯不與凡卉并,郁然直上色參天。”
舍利寶塔:位于臨清市城北2.5公里許運河東岸,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
臨清運河鈔關:(收取關稅之所)在鰲頭磯南300米處大運河西岸。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為當時運河上八大鈔關之首,延存至今已有570余年的歷史。現存有鈔關儀門,南、北穿廳,公堂、巡攔房、船料房、官屬合房等80余間古建筑,院內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在運河槽運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并且是全國唯一的一處鈔關舊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之初,基于臨清成為漕運咽喉、商業都會以及諸王練兵、漕糧儲積、貢磚燒制、商市稅征等原因,永樂二十一年門1423年),山東巡撫陳濟上疏:要求在臨清設鈔關。宣德四年門1429年),鈔關之設自此始。這時運河上共設鈔關七處,臨清為其一。
運河名城
千年古運河哺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可以說,臨清是完整體現中國運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近年來,臨清市在文化建設方面,堅持突出特色,充分發揮臨清名城、名人、名勝、名吃、名產等“五名”優勢,科學定位,精心選題,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大力弘揚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大眾文化,著力打造運河文化名城。
發揮名人效應。臨清人文薈萃,名人輩出。臨清市1998年興建了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季羨林先生資料館,“兩館”開館以來,舉辦文化交流、書畫展覽、青少年主題教育活動60余次,接待參觀群眾20余萬人次。2001年,臨清市隆重舉行了紀念張自忠將軍誕辰110周年活動和慶祝季羨林先生90華誕活動。2007年4月初,投資300余萬元的張彥青藝術館破土動工,預計本年10月份開館。
2008年8月上旬開始建設城市規劃館,于09年5月1日前竣工,并將以上所述館搬至該處。
發揮名勝優勢。臨清古跡眾多,境內擁有明代建筑運河鈔關等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帶有明顯的運河文化烙印。臨清市把合理地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編制了《臨清市文物保護管理規定》和《臨清市旅游事業發展規劃》,對舍利塔、運河鈔關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修復,對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進行了美化、綠化,開發了運河文化一日游專線。
發揮名品效應。臨清地產豐富,名品眾多。臨清哈達、臨清獅貓、濟美醬菜、臨清貢磚等享譽古今,特色小吃、風味食品在全國的知名度也很高。臨清立足傳統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目前,臨清貢磚工藝得到恢復,獅貓繁殖成為臨清人發家致富的一條捷徑,臨清哈達的生產、濟美醬菜的生產形成規模,建成了匯集臨清特色小吃的臨清美食一條街。衛河釀造集團依托臨清運河文化開發出的“衛河王”酒、“謝公”酒、“獨占鰲頭”酒、“鈔關老窖”酒等系列產品深受歡迎,一些產品遠銷歐盟、北美及日本市場。“衛河”系列白酒還榮獲“山東名牌產品”稱號。
發揮名城效應。臨清是著名的京劇之鄉,臨清人懂京劇、愛京劇。1999年,臨清市申報成立了山東戲曲學校臨清分校,培養了一大批京劇專業人才。近年來,又相繼成立了“雙百”戲曲學社、京劇協會等7家業余京劇協會,每年定期舉辦京劇票友大賽。2001年,臨清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京劇票友藝術節。山東臨清市京劇團于2006年11月13日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巡營》、《女起解》、《探皇陵》、《望江亭》四臺經典折子戲。一個縣級京劇團能夠登上全國戲曲最高殿堂的舞臺,這在長安大戲院的歷史上也十分鮮見。從十多年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給了臨清“京劇之鄉”的稱號至今,許多京劇名家來臨清演出,每每都有回家的感覺。 臨清“京劇之鄉”盛名遠播,吸引了全國各流派、各行當的京劇藝人來此獻藝。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多次來臨清登臺演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和曾,便是在臨清唱紅進而走向全國的。此外,著名京劇劇目《陳三兩爬堂》、《連升三級》、《九江口》等均是以舊時臨清的人或事創作而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和李世濟來臨清演出時說:從未見過像臨清人這樣愛京劇又懂京劇的觀眾.街頭巷尾隨處可聞京劇之聲,就連四歲的孩子都能唱上一段,中國京劇院的李和增等老藝術家都曾在此工作過。雖然排練條件艱苦、演職員收入有限,但該團的50余人卻堅守著京劇這塊陣地。全團行當齊全、流派豐富,張派青衣、葉派小生、裘派花臉、譚派老生等流派都有代表人物,臨清是山東快書的發祥地,為把山東快書藝術發揚光大,在大眾公園樹立了高元均先生塑像,并于2004年承辦了全國山東快書大獎賽。
臨清名吃
臨清的托板豆腐、氽丸子、燒餅夾肉、竇家蒸包、王家燒麥、武德奎肉餅等,都是遠近聞名的小吃。濟美醬園的甜醬瓜,曾于民國24年在南京召開的“國貨展覽會”上獲獎;質地細膩、味道鮮美的進京腐乳,是濟美的名牌產品,濟美醬園與現在北京的“六必居”、濟寧的“玉堂醬園”、保定的“愧茂”醬園齊名,被稱為江北四大醬園之一。
另有徐家、李家豆沫、穆家燒雞、粉蒸肉、臨清馓子、火燒夾肉、清真扣碗、什香面等數不勝數。
蓼花,臨清的名吃之一。蓼花的制作,需選用上等糯米、蔗糖、玉米稀等六種原料,加工配制后,經油炸、撒糖,精細制作而成。外形圓球狀的叫蓼花,長圓形的叫芙蓉果。其特點是:外皮油色光澤,內空絲絮纏繞,香甜酥脆,回味爽口,是饋贈親友的名點佳品。
臨清湯,臨清的湯味道鮮美、清口、久喝而不膩。別說臨清人喜歡喝湯,外地人能在這里嘗一嘗,也會不由點頭伸指的說“好!臨清的湯是好!”有句口頭禪叫“來到臨清不喝湯,等于白來走一趟”臨清湯著名的有:魷魚湯、干貝湯、海米湯、銀耳湯、木耳湯、口蘑湯、紫菜湯、雞腰湯、肉絲湯、雞子湯、對魚湯、西紅柿雞子湯、海參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