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領導下,費縣工業有了巨大發展,50年代末,全縣先后建起了農機廠、印刷廠、探沂輕工機械廠、服裝廠等一批企業。到1975年又建起了化肥廠、閥門廠、紡織機械廠、建材機械廠、車輛廠,從農機廠分建起標準件廠,從車輛廠分建起無線電元件廠等十幾家縣辦企業,從此使費縣的工業生產從工場手工業向以電力和機器為主要生產手段的現代化工業邁出了一大步,1975年工業總產值達658.16萬元。
1978年,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費縣工業企業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到二十世紀末,費縣工業已初步形成了紡織、建材、機械、輕工、冶金、食品、化工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重點考核的60種產品中有中國名牌6種,省級名牌17種,市級名牌25種。全縣工業的行業結構分布情況是:(1)紡織工業:主要企業有山東華沂集團、機織廠,主要產品有粗紡呢絨、羊絨呢、兔毛紗、工藝地毯、紡織衫、高檔印花巾等(華沂集團固定資產凈值6500萬元,大二型企業,年生產能力:呢絨120萬平方米、毛紗300噸、服裝5萬件、地毯10萬平方米,年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2)建材行業:有水泥廠8家,年產水泥60萬噸;建筑陶瓷企業2家,年產陶瓷錦磚120萬平方米、瓷質外墻磚100萬平方米;50萬平方米民用磚瓦生產廠40家。(3)機械行業:有紡織機械、建材、造紙及紙加工機械、閥門等。
進入新世紀以來,縣工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圍繞“三城”建設目標,積極走新型工業化路子,產業結構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經濟質量效益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2家,年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10家,初步形成了以紡織服裝、木業建材、醫藥化工、機械制造為支柱的工業體系。骨干企業主要有新時代藥業、中植油脂、銀光化工、正義紡織、溫和酒業、光華紙業、大洋機械等21家。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全省最大的中藥制藥企業,主要從事中西藥原料及制劑、抗生素、生物制藥、基因工程領域的研發、中試和生產,已實現年生產能力3000噸,年產值10億元,利稅2億元。銀光集團民爆產品、鎂系列產品居國內外領先水平,民爆器材生產總量居亞洲第一,鎂犧牲陽極產量居世界第一。費縣中植油脂有限公司是國內大型油脂加工企業,主要生產濃香花生油系列產品及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葵花籽色拉油等各種油品。公司設計生產能力為日處理800噸花生仁,于2003年10月動工,2004年11月建成投產。
改革開放以來,費縣經濟社會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特別是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費縣實際,確立了建設臨沂市的衛星城市、臨沂商貿城的加工基地、臨沂百萬居民的大公園“三大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化、外向化、城市化“三大戰略”,加快醫藥化工、紡織服裝、木業建材“三城”建設,全面提升招商引資、民營經濟、城鎮建設“三個亮點”,突破“三農”瓶頸制約,培植壯大特色經濟、規模經濟、勞務經濟。按照“實施七個強力推進,實現七個全面提升”的總體部署,解放思想,干事創業,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推向了一個新平臺。2004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8.14億元,增長1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4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11億元,分別增長5.5%、25.5%和22.6%。全縣財政總收入3.88億元,增長2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73億元,增長2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8.39億元,增長61.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6.1億元,貸款余額19.1億元,分別增長21.1%和1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55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3016元,增長15.1%。今年1—6月份,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68億元,同比增長22.3%;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31億元,增長37.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9億元,增長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0元,增長9.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619元,增長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