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30°至32°之間,東經104°至105°。東與鹽亭、梓潼交界,南與射洪、大英縣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游仙、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中區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 147 萬,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爾、蒙古、苗等11個民族。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行政區劃
三臺縣轄41個鎮、22個鄉:
鎮:潼川鎮、北壩鎮、蘆溪鎮、景福鎮、富順鎮、劉營鎮、西平鎮、安居鎮、塔山鎮、樂安鎮、金石鎮、觀橋鎮、新生鎮、古井鎮、中太鎮、中新鎮、石安鎮、秋林鎮、建設鎮、三元鎮、萬安鎮、妻江鎮、龍樹鎮、魯班鎮、紫河鎮、建平鎮、新魯鎮、立新鎮、靈興鎮、八洞鎮、凱河鎮、花園鎮、東塔鎮、光輝鎮、百頃鎮、前鋒鎮、柳池鎮、永明鎮、新德鎮、永新鎮、黎曙鎮
鄉:樂加鄉、幸福鄉、老馬鄉、金鼓鄉、里程鄉、菊河鄉、建中鄉、斷石鄉、下新鄉、爭勝鄉、雙勝鄉、雙樂鄉、忠孝鄉、高堰鄉、進都鄉、寶泉鄉、曙光鄉、云同鄉、上新鄉、廣利鄉、協和鄉、玉林鄉
歷史沿革
三臺縣以縣西三臺山得名。
三臺歷史悠久。三臺古為郪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臺山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縣并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臺縣,迄今共歷2198年。
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以縣西三臺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輝煌
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三臺].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只川流不息,這里有川北最大的碼頭。在這些碼頭上,曾旅居這里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范。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墻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贊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地理環境
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3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地質地貌
三臺縣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準臺之四川中臺拗、川中臺拱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臺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臺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于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范區屬于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自然資源
三臺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藥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經濟概況
三臺縣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8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全縣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由于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永新鎮嶄山米棗、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柚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后被列為四川省和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縣之列。
三臺有耕地面積124.5萬畝,林地119.68萬畝,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二型水庫98座,可養魚總水面7萬多畝,宜于發展糧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藥材等經濟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麥冬之鄉,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列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標準。年產小麥15.67萬噸,大麥2萬噸、花生和油菜籽9.47萬噸、玉米17萬噸、紅薯11萬噸、棉花1.26萬噸、水果5.82萬噸、水產品1.1萬噸、麥冬6000噸、蠶繭420萬公斤、原竹20萬噸,年出欄生豬186萬頭、家禽2180萬只,胡蘿卜、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種繁多,種植面積較大,并可根據需要調整種養結構,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這些農副產品,為大規模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優質、穩定的原材料。
2007年12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命名三臺縣為“中國米棗之鄉”。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06年第73號公告,批準三臺縣“涪城麥冬”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三臺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劍南”牌水泵、“峨眉”牌扳手、“潼川”豆豉、凱河面粉廠“魔芋掛面”、釀造廠的“香辣醬”、“萬壽大曲酒”、“新渡大曲酒”等7個企業產品獲國家部優產品,“潼川”牌大曲酒、“梓州板鴨”、“紫糯米酒”在全國“七五”科技星火成果博覽會獲金獎。西平、城郊絲綢廠的西蜀牌真絲系列和電力紡、七彩被面曾獲曼谷博覽會金獎,生絲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形成了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為骨干,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種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工業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達6:4。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工業產值己超過農業產量。 三臺現已初步形成了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制造四大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和產業集群縱向和橫向延伸配套空間很大。臺虎鉗、扳手、車圈、水泵、黃磷、棉紗、絲綢、生活用紙、水晶電子等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西歐、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基礎設施
三臺城市功能完備,商貿繁榮,名勝古跡眾多。市政設施配套完善,現在城區常住人口20余萬;各類商貿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開放式新型流通體系;一系列古跡文物、旅游景點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購、玩的一條龍旅游服務到位,這里已成為都市人娛樂、休憩的后花園。 三臺城是省級衛生縣城,這里街道寬闊,市容整潔,高樓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三臺人民熱情好客,樸實勤勞。三臺交通發達,近幾年建成綿三、三射一級公路,三中、三鹽二級公路,縣城有通往五十多個鎮鄉的柏油公路,三臺緊靠綿陽、德陽、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鎮享有路四通八達。信息通道已開通國際程控電話、圖文傳真、移動電話、國際互聯網與計算機局域網。水、電、氣供給充裕。省級四川三臺工業經濟開發區、民營經濟發展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服務日趨都市化。投資軟、硬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投資開發前景。成綿高速公路的貫通,綿陽南郊機場、鐵路口岸的啟用,更為三臺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臺是川西北交通樞紐,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已通車的三(臺)大(英)路、三(臺)綿(陽)路、三(臺)射(洪)路、三(臺)中(江)路、三(臺)鹽(亭)路均為一、二級公路,并與成(都)綿(陽)、綿(陽)廣(元)高速公路相連,綿(陽)重(慶)高速公路將于近期開工建設,并從縣城通過,鎮鄉公路四通八達。
三臺歷為川西北物資中藥集散地,武昌館、鳳凰山、西門、北門大型批發市場和各鎮鄉集市,形成了開放式新型物流體系。梓州國際酒店、三臺大酒店等眾多星級酒店遍布縣城,正在興建的濱江半島假日酒店將是全縣檔次最高,設施最全,服務最優的大酒店。
縣城新老街道寬敞整潔,空氣質量優良,城市綠化率達27%,人居環境優越。
三臺縣梓州公園
旅游觀光
三臺歷史悠久,古稱梓州,歷為州、府、路治所。縣城在唐宋時與成都齊名,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臺自古就是蜀中旅游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昔日六景,聞名遐邇,今日名勝,獨具特色。工部草堂、東林晚鐘、奎閣迎輝、三臺滴翠、琴泉余韻、蟠龍大佛、典雅靈峰享譽巴蜀。先秦時期的古.郪國遺址和.郪江漢墓、靈興崖墓神秘而悠遠,四川第二大道教勝地云臺觀雖歷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而今,雄偉壯麗的魯班湖主壩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湖面水天一色,美不勝收,被稱為“小西湖”的團結水庫,波平如鏡,千嬌百媚,淡妝濃抹總相宜。經過多年的著力打造,形成了“漢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唐宋文化”、“鄉村旅游文化”、“生態旅游文化”五大品牌優勢,神秘的古郪國、仙境云臺觀、生態魯班湖吸引著大批國內外游客,到此一游,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1992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旅游勝地。縣南的郪江流域為古郪國所在地;金鐘山漢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云臺觀有清帝敕賜,乃四川第二大道觀 ;縣城保留有兩道古城樓和千余米城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魯班水庫、團結水庫;融古典建筑和現代園林于一體的牛頭山杜甫草堂、風景秀麗、素有“小西湖”之稱的“翠湖”;有省級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東山公園、蟠龍山大佛寶剎、靈峰寺古剎,都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歷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時就與成都齊名,被譽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經濟文化中心,現在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鳳凰山森林公園占地約520畝,地勢呈北高南低、東北一西南走向,最高海拔455.7米,最低海拔378.8米、高差76.9米。園中林木參天,枝葉交錯,綠波蕩漾。綠化覆蓋率95.7%,森林郁閉度0.9,森林植被有50科80種,可謂良木嘉樹,郁郁蔥蔥。山間小溪、石下清泉、流水潺潺。道路縱橫,蜿蜒通幽,翠羽穿梭,百鳥爭鳴。整個山林綠方靄靄,瑞氣蔚然,恰似一只展翅巨鳳。于鳳頂俯瞰梓州勝景、氣象萬千:凱涪江浩蕩東去,千幢樓星羅棋布,使人心曠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