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越秀區,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云山山腳,與白云區相鄰。越秀區下轄18個街道,總戶籍人口115.84萬(六普),人口密度為34735人/平方公里。2005年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區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
越秀區是廣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區,自秦朝在越秀區境內設南海郡治起,西漢南越王趙陀建南越國宮署,南漢國劉龔建廣營宮室。自東吳設廣州起,歷朝所設軍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區域內。越秀區匯聚了8個朝代2000多年的文物古跡,五羊石像、鎮海樓、千年古道北京路、中山紀念堂、五仙觀、六榕寺、光孝寺、石室圣心大教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均在該區。
【行政區劃】
越秀區下轄洪橋街道、北京街道、六榕街道、流花街道、光塔街道、人民街道、東山街道、農林街道、大東街道、大塘街道、珠光街道、白云街道、建設街道、華樂街道、梅花村街道、黃花崗街道、礦泉街道、登峰街道18條行政街道。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同年12月,廣州劃為28個區并分別成立區人民政府,今越秀區均屬廣東省廣州市,至于“區”的建設屢次調整,分述如下: 1949年12月,今越秀區范圍有如下7區:西山區、德福區、靖海區、小北區(大部分)、太平區(部分)和永漢區(部分)。 1950年6月廣州28個區合并為16個區,今越秀區范圍含當時德越秀區(今越秀區北部)、惠福區、太平區(部分)和永漢區(部分)。 1952年9月,廣州重新劃分城、郊各區,市統轄東、南、西、北、中、郊和珠江7個區。今越秀區范圍,是當時地北區(絕大部分)和中區(一部分)。 1960年7月,中區地8條行政街(太平、德成、大新、詩書、一德、解放南、大南、泰康)并入北區,北區改稱為越秀,后把永漢南、珠光、德政南、大塘、芳草5條街劃歸東山區管轄。 2005年4月,原東山區的行政區域,白云區的礦泉街道,天河區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楊箕和中山一2個居委會、沙東街道部分區域劃歸越秀區管轄。 2005年9月,新越秀正式掛牌運作。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越秀區戶籍人口117.44萬人,比上年減少388人(公安口徑);全區常住人口116.11萬人(統計口徑),出生12292人,自然增長率3.68‰,戶籍人口政策生育率98.42%,出生性別比108.95(計生口徑)。
民族 越秀區除漢族以外,還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共4277人,占廣州市區內少數民族總人數的3.08%,占全區人口的1.25%。
【經濟概況】
2016年,越秀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909.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5年同期增長(簡稱增長,下同)7.5%,占全市的14.84%,居全市第三位。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2.66億元,下降 2.5%,占GDP的1.8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56.66億元,增長 7.7%,占GDP的98.19%,比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優勢地位進一步凸顯;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 -0.66%、100.66%。二、三次產業結構為1.81:98.19 。經濟密度達到86.07億元/平方公里,服務密度達到84.52億元/平方公里。人均生產總值25.10萬元,增長6.8%。 全區實現稅收收入347.33億元,增長5.0%,比2015年回落2.5%。其中,完成國稅收入179.99億元,增長15.2%,比上年提高11.2%;完成地稅收入167.34億元,下降 4.2%,比上年回落15.1%。國稅中增長較快的稅種是企業所得稅收入,增長18.8%,其次是增值稅,增長17.9%。地稅三大稅種中,增長較快的是個人所得稅,增長9.9%,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均為負增長。稅收密度達到10.28億元/平方公里。 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92億元,增長4.9%(按可比口徑增長10.8%)。其中,國稅部門收入14.24億元,增長39.1%(按可比口徑增長26.4%);地稅部門收入24.65億元,下降6.5%(按可比口徑增長3.4%);財政部門收入13.03億元,增長1.2%(按可比口徑增長10.9%)。從財政收入構成看,稅收收入占69.8%。 全區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9.43億元,增長21.4%,比上年提升8.4%。堅持民生優先,全年區本級民生和各項事業支出86.65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92.98%,高于上年2.68%。 2016年,越秀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7.65億元,下降15.0%,比上年回落26.3%。其中,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完成投資264.02億元,下降13.1%;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73.63億元,下降21.3%。全區實現民間投資123.23億元,下降 3.8%,高于全區投資增速11.2%;民間投資占全區固定資產比重為 36.50%,比上年提高4.3%。 全區86個重點建設項目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5.91億元,截至12月底,累計完成投資14.6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92%,比上年提升約13%,為近4年來年度投資完成情況最好的一年。全區10個重大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6.86億元的109%,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比上年提升18%。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越秀區共安排區級科技經費2.66億元,增長25.5%,扶持區級科技項目94項,扶持資金1482萬元,獲得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287項,金額11951.3萬元。全年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共87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56項,市級27項。全區共有國家級重點動漫企業5家,占全省83%,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95家,市級以上創新型企業(含試點)36家。全年預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86家。2016年廣州市創新百強企業有11家在越秀區,獲認定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8家,市企業研發機構28家,市科技創新服務機構68家。新增上市企業23家,其中主板1家,新三板22家,累計有上市企業55家;新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53家,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279家。 全區擁有國家、省、市各類科研機構223家,其中國家和省、市級重點實驗室52家、工程技術中心106家。全區共集聚國家“千人計劃”、省創新領軍人才、市“百人計劃”、市“珠江新星”等各類高層次人才106名。加快集聚領軍人才,全年共申報廣州市產業發展和創新人才873人,其中高端人才412人,急需緊缺人才461人。全區共有孵化器11個、眾創空間7個,面積32萬平方米,累計入駐孵化項目(團隊)超350個,孵化器畢業企業33家,獲得投融資超16億元。科創咖啡獲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自3月29日正式運營以來,舉辦110多場活動,共近百家金融機構支持,近4000家企業參與,并設有11支基金,總量達到18億元。 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入駐企業36家,涵蓋計算機軟件版權、藝術品經營、影視版權以及教育、手游等板塊。推進國家版權貿易基地登記、交易、保護三平臺建設,全年累計完成版權登記受理數量為25009件,資助受理量19567件。承辦“2016年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版權成果展”、“第六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越秀區分會場”,協辦“2016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廣東省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等重大活動。越秀區專利申請受理量10348件,增長18.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3402件,增長59.3%;專利授權量5864件,增長7.4%,其中發明專利授權815件,增長21.5%。
教育 截止2016年底,全區(區屬)共有小學53所,在校學生63299人,比上年增加1698人;普通中學23所,在校學生31902人,比上年減少1211人,其中初中在校學生18123人,高中在校學生13779人。全區共有幼兒園114所,其中公辦園47所,占全區幼兒園數量的41%,在園幼兒15677人;民辦幼兒園67所,占全區幼兒園數量的59%,在園幼兒14704人。共有區級義務教育階段特色學校59所,占比達到72.84%;市特色學校26所,數量在全市領先。優化學前教育。對規范化幼兒園開展全面督導驗收,新認定12所幼兒園為廣州市規范化幼兒園,全區規范化幼兒園總數達到110所,占比達到95.65%。 小學:盤福路小學、東風西路小學、惠福西路小學、朝天小學、農林下路小學、黃花小學、廣州華僑外國語學校小學部(前身為廣州華僑小學,創辦于1955年)、雅荷塘小學、小北路小學、凈慧路小學、大南路小學、廣中路小學、吉祥路小學、滿族小學(建于晚清洋務運動期間,校名“滿族小學”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是由溥杰所題)、東川路小學、環市路小學、建設大馬路小學、建設六馬路小學、東川路小學、署前路小學、東山培正小學、紅火炬小學、越秀區回民小學、中山三路小學,鐵四小學等。 中學:廣東實驗中學、執信中學、廣州市第二中學、廣州市第三中學、廣州華僑外國語學校中學部(前身為廣州華僑小學,創辦于1955年)、廣州市第七中學(前身為培道學校,創立于1888年)、廣州市培正中學、廣州市沙東中學、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大學實驗中學、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廣州市第八十二中學、廣州市東環中學、廣州市知用中學、廣州市流花中學、廣州市第十六中學、廣州市第十七中學、廣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廣州市第四中學、廣州市第十中學、廣州市育才中學、廣州市第二十一中學、廣州市越秀外國語學校(原廣州市第二十七中學)、廣州市鐵一中學,廣州市鐵二中學等。
文化 2016年,越秀區成功舉辦第六屆廣府廟會,共開展了70多個項目、280多場活動,首次嘗試巡游+匯演的形式,吸引游客超過500萬人次,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廣東各大媒體對廟會進行了廣泛報道。推進文化惠民工程。開展越秀藝術講堂24場、周末脫口秀43場、君君故事會28場、歌劇沙龍3場、文藝展演84場。舉辦陽光藝術培訓,其中針對區內的低保、低收入家庭未成年人、外來工子女等開設27個班次的課程,培訓學員580人;開辦老年人免費培訓班,共開設22個班次的課程,培訓學員542人。舉辦各類展覽45場,參觀人數約8萬人,其中,高端展覽9場,政府公益類展覽18場。區圖書館接待讀者88萬多人次,外借書刊50萬多冊次,電子圖書及期刊訪問人次近100萬人次,向讀者發送服務短信29萬多條,處理讀者卡業務1.1萬多個,開展閱讀推廣、征文、講座、展覽、電影等各類公益文化活動200多場次。榮獲廣州市第五屆廉潔讀書月活動優秀組織獎、廣州市第37屆“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動積極單位;“喜閱吧”案例在“首屆全省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大賽”中榮獲三等獎。建成梅花村分館、黃花崗分館兩家街道智慧圖書館示范點,全區圖書分館數量達到12個。全年安排特色文化培育和建設項目共38個,經費366.4萬元,其中持續培育項目16個、新建設項目22個。
衛生 2016年,越秀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30個(不含停業機構),其中醫院37間,婦幼保健院3間,療養院2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個。實有病床24087張,衛生技術人員40305人,執業(助理)醫師12427人。探索開展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慢性病分級診療以及檢驗結果互認等合作,全區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與區內二、三級醫院完成雙向轉診的上轉1325人,下轉1364人,上轉輔助檢驗、檢查7265人次,分級診療初顯成效。全面推開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組建越秀區家庭醫生式服務專家指導組,全區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全面推開家庭醫生式服務,截止年底共簽約35484人,建立家庭病床4557張,出診巡診服務共約13.75萬人次。落實基層醫療機構運行的財政補助政策,撥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常性收支差額7169.89萬元。鼓勵社會資本辦醫,設置批準醫療機構45家,登記注冊醫療機構37家,其中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5家。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共辦理335名醫生多點執業備案。繼續免費提供12大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為74.46%。組織開展無償獻血活動,共招募無償獻血26313人次。加大傳染病疫情防控力度。做好登革熱、手足口病、流感、麻疹、艾滋病、結核病等重點傳染病以及寨卡病毒、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的防治工作,有效阻斷各類傳染病的流行與傳播。2016年,越秀區共報告甲乙類傳染病3657例,發病率為384.67/10萬,丙類傳染病5435例,發病率為462.63/10萬。
體育 2016年,越秀區新建社區體育設施77處,維修體育設施210處,開展183場群眾性足球比賽,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全年為市民提供游泳、健身、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籃球、網球等體育鍛煉服務140余萬人次;舉辦大小運動會90場,提供惠民服務人數達90萬人次。區少兒體校培養輸送的運動員陳艾森,在第31屆里約奧運會勇奪跳水男子單人、雙人10米臺金牌,是奧運史上單屆包攬跳水男子單人、雙人10米臺冠軍的第一人。全年我區運動員在市級以上競賽中,共奪得金牌232枚(其中兩枚奧運金牌)、銀牌158枚、銅牌156枚。順利完成各項目訓練隊業余運動員注冊工作,新注冊運動員580人,確認2100人。區少兒體校積極創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
【交通運輸】
主干道:中山路、中山大道、先烈路、環市路、沿江路、天河路、白云大道、廣州大道、東風路、人民路、解放路等。 橋梁:海珠橋、廣州大橋、江灣大橋、海印大橋、解放大橋、人民路高架路、東濠涌高架等。 地鐵:越秀區內有廣州地鐵1號線、2號線和5號線經過。區內1號線的地鐵車站有楊箕站、東山口站、烈士陵園站、農講所站、公園前站、西門口站,2號線的地鐵車站有廣州火車站、越秀公園站、紀念堂站、公園前站、海珠廣場站。5號線的地鐵站有小北站、淘金站、區莊站、動物園站、五羊邨站。
【風景名勝】
北京路 北京路(Beijing Road)地處廣州市中心,是廣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根據史料和專家考證,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藥洲遺址 藥洲遺址位于廣州市教育路南方戲院北側。又名九曜園。原是一座南漢御苑。南漢乾亨三年(919),南漢王劉巖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帶,利用原來的天然池沼罰罪民鑿長湖五百丈(約合今1600米),史稱西湖或仙湖。湖區狹長,北至中山五路,南達惠福東路。湖中建洲,在此煉丹求仙藥,故稱藥洲。湖中有瑰奇怪石多塊,美稱為九曜石。沿湖有亭、樓、館、榭,風景甚美。米芾、翁心存、翁方綱、阮元、蘇東坡、陳澧等名士曾煮茶景濂堂,泛舟九曜池,為九曜石題詩賦詞,刻石立碑,留下了寶貴的石刻。明代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明城墻遺址 明城墻遺址位于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廣州東、西、中三城合為一,并向北擴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稱舊城。據明黃佐《廣東通志》載,當時廣州城“周長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門、城樓、敵樓、警鋪等。“崇禎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將城墻培高七尺,增厚墻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臺階,以便在城墻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墻現存總長度為1137米,除鎮海樓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殘垣,其他有關建筑已蕩然無存。1987年,鎮海樓后面連同東、西兩側的城墻已修繕復原,共長180米,雉堞嚴整,恢復舊觀。此遺址于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越王井 越王井又名九眼井,井身全部石砌,直徑2.1米,九孔。井蓋殘石及“九眼古井”石碑尚存,但井底已淤積深達7米。據屈大均《廣東新語》稱,九眼井“相傳尉佗(趙佗)所鑿。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稱佗飲斯水,肌體潤澤,年百余歲,視聽不衰。”丘逢甲有詩詠曰:“鑿井秦人老塞煙,抱孫雄踞海南天,江山不改遺民盡,獨坐秋風自品泉。”《通典》謂南海(廣州)有天井門,天井即越王井,門是石門。南漢主劉巖曾獨占此井,稱玉龍泉。宋番禺縣令丁伯桂加九孔石井蓋,可同時從各孔汲水,不相抵觸。至清初,平南王府霸占此井達10年,并在井四周建圍墻,派兵把守,出告示曰“有私汲井水者鞭笞四十” 。
中央銀行舊址 中央銀行舊址在沿江中路193號,是民國十三年(1924年)8月15日孫中山親手創辦的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直屬國家財政部領導,屬下分支機構先后在廣州市內設立3個兌換發行處,在廣東省內有11個分行。1993年廣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