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普寧,廣東省轄縣級市,揭陽市代管。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位處潮汕空港經濟和海港經濟契合點,為粵東陸路交通之樞紐。服裝和醫藥是當地兩大支柱產業,中國最大的襯衣生產基地,華南最大的中藥材基地,粵東最大的服裝、煙草、茶葉、水果、紡織品等集散地,粵東的客運貨運交通中轉站。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中國中藥名城,中國工業百強縣,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普寧擁有粵東最大的陸路口岸,擁有地級市經濟管理權限,是廣東省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城市。普寧是中國著名僑鄉,全市有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約195萬人,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行政區劃】
普寧市轄7個街道、17個鎮、1個鄉:
街道:流沙東街道、流沙西街道、流沙南街道、流沙北街道、池尾街道、燎原街道、大南山街道
鎮:占隴鎮、里湖鎮、洪陽鎮、軍埠鎮、梅塘鎮、大壩鎮、南徑鎮、麒麟鎮、南溪鎮、廣太鎮、赤崗鎮、梅林鎮、云落鎮、高埔鎮、船埔鎮、大坪鎮、下架山鎮
鄉:后溪鄉
【歷史沿革】
普寧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先秦時中原各政權并沒有對普寧一帶有實際的控制,直至秦漢時期方納為中原王朝疆土。漢時隸屬南海郡,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隸屬潮陽縣。公元523年,隸東揚州,劃入福建。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翌年,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592年),潮州劃入福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再次劃入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經略史。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頭揭陽一帶。遷來普寧揭陽一帶的莆田人思念故鄉,普寧可能取“莆田安寧寧謐”之意,莆同音普,普和莆同音,命名普寧。明代中期,因潮陽縣下轄人口及范圍日益擴大,朝廷決定置新縣,并賜名普寧,“是潮之剖為普也”,縣名沿用至今。
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成立,定縣城于流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隸屬廣東省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地區、汕頭市、揭陽市。1993年4月6日,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批復,撤銷普寧縣,設立普寧市(縣級),由廣東省直轄、廣東省人民政府委托揭陽市代管。
【人口特征】
人口 全市戶籍人口247.27萬人(中國大陸人口第一大縣級行政區),其中農業人口167.76萬人,非農人口79.52萬人,市區常住人口近百萬人。
民族 主要民族為漢族,因婚姻和工作調動于市定居的少數民族有壯、朝鮮、瑤、黎等28個共400多人;在國內各地經商、工作等約40萬人。
方言 普寧縣境內通行潮州話(普寧片)和客家話兩種方言。多數地區居民通行潮州話,使用人口約110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4.9%;南陽山區等鄉鎮通行客家話,使用人口約19.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5.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普寧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毗汕頭市潮南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汕尾市陸豐、陸河縣,西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榕城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3′10″至116°21′02″,北緯23°05′40″至23°31′48″之間。北回歸線從市境北部通過;市區距廣州市400公里、深圳市300公里、汕頭市金平區60公里、揭陽榕城區40公里。
地形地貌 諸山為陰那山脈向東南延伸的支脈。南部為大南山山地,西南部為峨嵋嶂山地和南陽山丘陵,東北部為鐵山、洪山低矮丘陵,中部為平原,在平原與丘陵之間有臺地分布。
氣候特征 普寧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北回歸線從市境北部穿過,年平均日照1958.10小時、氣溫21.50℃、降水量2101.50毫米。
水系 境內河流有榕江、練江和龍江出南海。
【經濟概況】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服裝和醫藥是當地兩大支柱產業,粵東最大的服裝、中藥材、紡織品、茶葉、煙草市場。“十一五”以來,全市經濟發展迅猛,中心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區域輻射能力顯著提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產業強市、商貿活市、城市更新、綠色家園、鄉賢聯動六大戰略,做大做強大健康產業名城、快時尚服裝名城、商貿物流名城,培育形成總部經濟基地、金融服務基地、產業創新服務基地,全面建成區域次中心,進一步提升普寧在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5億元,同比增長5.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3億元,增長4.5%;固定資產投資461億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5.3億元,增長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23億元,稅收收入14.8億元;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22.3億元,增長16.8%;全市技改投資完成172.5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全市達到23家;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18.46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34.91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785所,其中幼兒園218所,小學473所,初中71所,高(完)中20所,中職3所;在校生477938人,其中幼兒77584人,小學生184858人,初中生105804人,高中生60402人,中職學生49290人;全市在職公辦教職工19629人,民辦學校4528人、幼兒園2404人。
文化 全市99.2%以上人口能收聽、收看到3套以上的廣播、電視節目,被評為“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市)”;有“八一館”、“方方紀念館”等一大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莊世平博物館”被評為“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廣東統一戰線基地”,市文化館、圖書館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館。市區日益凈化、綠化、美化,躋身“廣東省衛生先進城市”行列。
衛生 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955家,政府辦36家,其中市級綜合醫院2家,中醫醫院1家,婦幼保健院1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家,衛生監督機構1家,慢性病防治中心1家,康復醫院1家,無償獻血辦公室1家,醫療急救(120)服務中心1家,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家,中心衛生院4家,鄉鎮衛生院14家;民營醫療衛生機構16家(其中醫院11家,門診部5家),個體診所53家,村衛生室850家。
【交通運輸】
普寧地處粵、閩、贛陸路交通樞紐,具有優越的投資環境,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市區“流沙”是粵東的汽車貨運中心,汽車貨運專線直達全國絕大部分地區。
公路線路長度2129.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37公里,國道45.1公里,省道101公里,縣道189.4公里,鄉鎮村道1702.2公里,普寧大道21.9公里;全面實現市區到鄉鎮通二級以上公路水泥化,形成以市區為中心,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主軸,縣道為基干,延伸到各鄉鎮場街道的四通八達交通網絡;廈深高速鐵路、潮惠高速、汕湛高速、國道G324線、國道G238線、省道S236線在市區交匯。
【風景名勝】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北回歸線在此經過,并受海洋暖溫氣流調節,四季如春素有“水寨之鄉”的美稱,旅游資源和景點豐富,以山水風光、天然溫泉、潮人文化、革命跡地、宗教寺廟等名勝古跡為特色,構成了普寧特有的自然、人文游景觀。2006年,因城市自然風景秀麗、生態環境優美而獨具生態特色魅力和生活特色魅力入選由世界著名品牌大會主辦機構世界品牌組織評選的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強。
普寧市是廣東省革命老區,境內分布有眾多歷史文物、古跡和革命文物遺址,經發掘管理,現查明普寧市有:古文化遺址13處、古墓葬8處、古建筑11處、名勝古跡7處、古碑刻18處、革命遺址39處、革命紀念建筑物5處、革命烈士墓6處、館藏革命文獻遺物200多件。
全年旅游接待總人數900.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8.2%;其中,國內游客890.1萬人次,增長28.2%;國際游客10.2萬人次,增長27.1%;在接待人數中,過夜旅游者397.0萬人次,增長27.1%;一日游者503.3萬人次,增長29.2%;旅游總收入56.3億元,增長30.1%。
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華嚴寺、南巖古寺、云石樵徑的“普寧八景”,這些勝跡都在古城洪陽的周圍,八景中現只有靈匯泉、培風塔、南巖古寺、云石樵徑尚存。
境內盤龍閣、西林古寺、七星洞天、馬嘶巖、南巖古寺、云石巖、白水巖、浴龍巖、樟崗巖、圓通庵等古剎名寺,無不山清水秀、古木參天。
洪陽(普寧老縣城),是國家城鄉住房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確認的廣東東部首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保護核心區的普邑城隍廟和清代抗英禁毒、欽差大臣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以及全國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組群德安里——提督府是保存完好的特大型清代建筑組群,建筑處處透著古雅莊重的古城氛圍。
普寧有周恩來總理在流沙主持召開的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八一南昌起義會議舊址,彭湃烈士夫婦居住的“白馬仔石屋”,徐向前元帥早年住過院的大南山紅二、四師野戰醫院舊址,大詩人郭沫若題字“流沙人民公園”內的“紅宮”。
此外,還有雅飄的鐵山蘭,煙霧飄渺的云石樵徑,水天相連的大南山秀色,多處天然溫泉。
【名優特產】
普寧豆干:普寧首先制作豆干的是廣東省燎原街道光南村人,是元末明初,由陳友諒軍師何野云(人稱虱母仙)傳授的。有“夜出萬官”之稱,今村民多有制作。選用優質大豆作主要原料,經過磨漿、除渣、煮漿、結晶、包塊、壓塊、煮熟等一系列工序制成。
普寧豆醬:洪陽鎮生產豆醬有150多年的歷史,選用黃豆、面粉、食鹽為原料,經過發酵、曬制、蒸氣殺菌等生產流程制作而成。產品呈金黃色,富含蛋白質、氨基酸、還原糖,香甜可口,是調味佳品。今洪陽醬油廠年產豆醬150噸,其中“培峰寶塔牌”豆醬1987年獲廣東省工業協會、食品協會聯合舉行的醬料行業產品質量評比優秀獎。產品銷往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特別行政區。
獅頭油甘:油甘學名余甘,普寧各地均有產,普寧為主產區。獅頭油甘是其中良種,其果大,形扁圓,狀似獅頭,果皮晶亮而略透明,肉厚核細,質脆味甘。油甘可鮮食,可鹽漬,也可制成涼果,鮮食時先酸澀而后甘甜,食后齒頰余甘,回味無窮。
南糖:為大長隴陳廣泰店創制,該號現衍傳5戶。制時精選花生仁,先用油炸,熟后加白豬肉丁于平盤上,后用麥芽糖、白糖加豬油熬“苷”,澆在花生仁和肉丁上。產品膠軟不粘牙,香甜嫩滑且松脆,油而不膩,為潮汕餅食名產之一。
里湖涼果:里湖鎮涼果生產有悠久的歷史。該鎮依靠本地資源和基礎優勢,致力發展涼果加工業。全鎮有涼果企業100多家,1991年在產值超億元的涼果專業村和平管區創辦“涼果城”,以此為中軸,輻射全鎮。每年在果品登場季節,廠家派出供銷和專業人員近千名,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十多省區,就地收購、加工成半成品,再運回本地深加工制成產品。主要產品有梅制品、欖制品、李制品等20多個系列產品近100多個花式品種,年加工量超過6萬噸,創產值2億多元,其中出口產值近億元,產品走俏日本、東南亞和港澳等地。該鎮涼果業為適應市場競爭,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強化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全鎮涼果業擁有注冊商標49件,獲國家外觀設計專利88個,以及行業標簽認證等。1996年該鎮的涼果系列首次行銷京、津、滬,走遍全國各地,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成為粵東地區涼果商品的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