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蕉嶺縣,舊稱鎮平縣,廣東省梅州市下轄的中央蘇區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閩粵贛交界處,西與平遠縣相連,東南與梅州市梅縣區接壤,北與福建省武平縣、上杭縣毗鄰。205國道和天汕高速公路(天津-汕尾)貫穿南北,扼閩粵公路交通之咽喉。蕉嶺縣境四面環山,由北向南傾斜。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為全國總面積的萬分之一,其中有山地113.4 萬畝,耕地11.5萬畝,河、湖水面及其他面積18.7 萬畝,是“全國綠化模范縣”,也是廣東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廣東省文化先進縣、體育先進縣、全國首批文明縣城。長潭風光是“南粵百景”之一,有“形似巫峽,景似漓江”之稱。2015年末戶籍人口23.62萬人,常住人口20.99萬人。
蕉嶺是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是廣東的重點臺鄉之一,約有“三胞”56萬人,其中祖籍在蕉嶺的臺胞46萬人。先后涌現出梅州宋代的第一位進士藍奎,晚清抗日保臺愛國志士、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以及羅福星、林修明、謝晉元、丘成桐、丘應楠等杰出人物。
【行政區劃】
蕉嶺縣轄8個鎮:蕉城鎮、廣福鎮、文福鎮、新鋪鎮、三圳鎮、南礤鎮、藍坊鎮、長潭鎮
【歷史沿革】
明崇禎六年(1633),設置鎮平縣。8月,在懷仁里(原平遠縣屬地,今蕉城)建縣城。明崇禎七年(1634),接管平遠劃割的石窟第一圖、石窟第二圖和程鄉(今梅縣)劃割的龜漿第二圖、松源第二圖共四圖完成鎮平縣建制,隸屬潮州府。民國3年(1914),因河南省已先有鎮平縣而改稱蕉嶺縣。
1952年8月,蕉嶺與平遠合縣,稱蕉平縣。1954年3月,蕉平分縣,恢復蕉嶺縣建置。1958年12月,蕉嶺縣與梅縣合并,稱梅縣。1961年3月,蕉梅分縣,恢復蕉嶺縣建置。
【人口民族】
2015年末常住人口20.9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73萬人,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1.12%。全縣人口出生率15.42‰,死亡率5.72‰,人口自然增長率9.69‰。年末戶籍人口23.62萬人,比上年增加1535人,增長0.65%,其中農業人口17.23萬人,非農人口6.39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蕉嶺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地跨東經116°01′~22′,北緯24°25′~53′之間。西界梅州市平遠縣,東南與梅州市梅縣區接壤,北與福建省武平縣、上杭縣相連。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蕉嶺縣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巖石累主要有砂頁巖、侵入巖、石灰巖、變質巖等。這些巖類構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縣境四面環山,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為6:3:1。境內山系排列由序,山脈走向有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類。共有五列山脈,這些山脈是本縣眾多溪河的分水嶺,河谷低地也大致分布在這些山脈中間。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山筆(1170米,全縣最高峰)、鐵山嶂(1164米)、皇佑筆(1150米)、大峰嶂(1092米)、小峰嶂(1057米)、樟坑咚(1020米)等6座。
氣候特征 縣境屬亞熱帶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光照充足,雨季長,雨量充沛,由于南嶺山脈的屏障作用,使冷空氣影響減弱,所以冬季并不十分寒冷。
水系 蕉嶺縣境內河流屬韓江水系,主要河流韓江二級支流石窟河在縣境內長61.4公里,集水面積728.2平方公里。石窟河流域(含其支流高陂河、柚樹河、石扇河、廣福河、溪峰河)是蕉嶺縣較大的盆地和主要耕作區。耕地約10萬畝,居住人口17余萬人。其他河流還有高思河、南河、北河,亦分別沖積成山間小盆谷。
【經濟概況】
2016年,蕉嶺縣實現生產總值728844萬元,同比增長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5781萬元,增長4.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12.1%;第二產業增加值217436萬元,增長7.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39.4%;第三產業增加值385627萬元,增長5.6%,對GDP增長的貢獻率48.5%。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構成為17.3:29.8:52.9。人均生產總值34649元,增長5.6%。全縣實現國、地稅稅收入93870.8萬元,同比增長0.4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9950萬元,同比增長13.24%。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3%(上年為100%),上升了2.3個百分點。年末,全縣從業人員118189人,同比增長3.05%。年末,城鎮登記人口失業人員1342人,登記失業率2.45%,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723人。
2016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11461萬元,同比增長4.2%。農作物播種面積33.02萬畝,同比增長3.5%。糧食總產量65423噸,同比增長1.4%,其中稻谷60017噸,同比增長1.9% ;煙葉總產量1395噸,同比下降9.65%;茶葉總產量1996噸,同比增長1.22%;花生總產量3203噸,同比增長1.71%;水果總產量44615噸,同比增長4.98%;蔬菜總產量115687噸,同比增長6.24%;果用瓜總產量3456噸,同比增長8%。肉類總產量21580噸,同比下降4.06%,其中:豬肉產量為18054噸,同比下降2.83%;當年豬出欄235687頭,同比下降2.79%;牛出欄5861頭,同比增長3.53%;羊出欄14369只,同比增長3.39%。年末生豬存欄88452頭,同比下降19.4%;牛存欄5101頭,同比下降39.4%;羊存欄6912只,同比增長6.18%。漁業水產品產量6827噸,同比增長8.8%。
【社會事業】
2016年全縣有普通中學15間,在校學生8637人,同比減少344人,下降3.8%;職業中學1間,在校學生979人;小學12間,在校學生人數12866人,同比增長8.1%。2016年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生升學率100%;初中學生升學率100%;高中學生升學率89%。考入大專以上的人數1388人,比上年減少32人,其中本科708人,比上年增加53人。
【交通運輸】
205國道貫穿全縣境內,分別連接閩西、贛南,聯通省內潮汕沿海和梅州、廣州、河源,縣城離梅州火車站(梅州站)、梅州客都機場40多公里、半小時的行車距離。全面實現了縣到鎮公路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公路目標,全縣97個行政村有91個村實現了鎮通村水泥硬底化,縣城到鎮實現了一小時行車距離。此外,隨著天汕高速公路蕉嶺段和梅河高速公路的建設,蕉嶺與珠三角和閩贛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蕉嶺作為沿海與內陸過渡地帶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現。
【風景名勝】
蕉嶺縣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鎮山公園、鎮平八景、丘逢甲故居、長潭旅游區(含閩粵贛釋迦文化中心、長潭綠園、逸士山莊、澳洲山莊等景點)、皇佑筆自然保護區等一大批旅游景點。
【文化風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20世紀以來,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 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 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于飯甑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焗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粄”、“豬油粄”、“鍋篤粄”、“黃粄”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筑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后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后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當地特產】
三圳淮山 三圳淮山,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三圳淮山外觀呈黃褐色圓柱狀,密生細須根,頒斷后,斷口呈乳白色,粘稠汁液多。烹煮時具有久煮不散的特點,煮熟后口感為酥、糯。
蕉嶺冬筍 蕉嶺冬筍,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蕉嶺冬筍筍殼呈淡黃色,筍肉白色或乳白色,筍體飽滿,殼薄肉厚,外形呈馬蹄狀,有沉實感。筍香味濃郁,筍肉口感細膩爽脆,清甜鮮美。
桂嶺蜂蜜 桂嶺蜂蜜,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蜂蜜是一種天然保健品,富含葡萄糖、蛋白質、果糖、有機酸、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清熱解毒、靜心安神、化痰止咳、潤肺生津、潤腸通便、美容養顏之功效,常飲延年益壽,男女老少四季皆宜,有“天然食品”、“大眾補品”、“老年人的牛奶”等美稱。
蕉嶺綠茶 蕉嶺綠茶,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蕉嶺縣種植蕉嶺綠茶具有悠久的歷史,蕉嶺綠茶所具有的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潤,香氣馥郁和特殊的山韻風味,湯色嫩綠略帶微黃,滋味濃醇鮮爽,回甘持久”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