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滿族自治縣位于遼東半島腹地、太子河上游,地理位置在東經123°34'53″—124°45'42″,北緯40°48'50″—41°33'50″之間,東與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縣相臨,西與本溪市、遼陽市接壤,南與丹東市毗鄰,北接沈陽市、撫順市。全縣總面積3344平方公里,地貌特征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屬于北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全縣轄14個鄉鎮總人口30萬人,有漢、滿、回、蒙、鮮等15個民族。縣政府所在地設在小市鎮。
本溪滿族自治縣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
本溪滿族自治縣轄10個鎮、1個鄉:
鎮:小市鎮、草河掌鎮、草河城鎮、草河口鎮、連山關鎮、高官鎮、清河城鎮、田師付鎮、南甸子鎮、堿廠鎮
鄉:東營坊鄉
歷史沿革
本溪縣戰國時期至秦、漢、魏、晉先后屬遼東郡、玄競郡管轄。北魏、北齊至隋時被高句麗割據。唐初收復遼東,屬安東都護府。遼金時屬遼陽縣、石城縣轄區。元時屬遼陽路。明時置草河千戶所。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置東寧衛。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9月 清廷批準設置本溪縣,盛京將軍趙爾巽派周朝霖籌備本溪縣設置事宜。10月,正式設置本溪縣。周朝霖任設置局總辦。治所在牛心臺,后遷至本溪湖河東街。 本溪縣修筑草河口至摩天嶺第一條人畜混行驛路,寬1米,長27.5公里,主要用于信使、貢奉、軍事。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3月1日 盛京改稱奉天省,設3道,本溪縣屬東邊道。本溪縣設置局改稱本溪縣行政公署,周朝霖改任支縣。
1946年2月初 本溪縣黨政機關由本溪市遷至橋頭。國民黨進駐。1948年 6月16日 撤銷本溪縣推進社,成立本溪縣供銷聯社,全縣8個區均建起區供銷聯社。十月獲第二次解放。1949年11月17~21日 在橋頭縣政府禮堂召開中共本溪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會議主要解決黨的作風、黨的領導、黨的紀律問題。有32人在會上發言,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縣委書記趙光作工作報告。1950年 11月17日 本溪縣抗美援朝民工支隊的一、二、三大隊編成157付擔架隊,在長甸集結。20日晚,支隊部及3胩大隊共1 158名指戰員,渡過鴨綠江后經兩天行軍到朝鮮朔州待命。1952年本溪縣撤銷,并入本溪市。
地名由來
本溪縣名源于清代。據《重修觀音寺碑記》載:“盛京(今沈陽)城南百里之外,有本溪湖,湖側有觀音古剎。”另據《八旗通志》載:“雍正五年 (一七二七年)此湖(本溪湖)稱為杯犀湖。”很久以前傳說,湖水尚小,宛如一杯清水,湖底下窄上寬,形如犀牛之角,故以形態命名“杯犀湖”。這是本溪湖較早的名。后因懷犀湖較為難寫難認,遂改稱為本溪湖。清光緒三十二年始設本溪縣,因縣衙在本溪湖附近,故名。
地形地貌
本溪滿族自治縣轄區內,長白山系千山山脈從東向西橫貫全境,形成東起東營坊、蘭河峪,經草河掌到南部連山關的東南屋脊地帶。全縣千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這里,平均高度海拔600米左右。位于千山山脈南麓的草河城、草河口一帶,為南部丘陵地帶,平均海拔高度400米左右。縣境中部為太子河大斷裂帶。兩岸形成許多羽毛狀的小斷裂,構成以太子河谷為中線的沉積小平原,平均海拔不足300米。縣境北部為低山丘陵地帶,山勢較緩,平均海拔450米上下。俯視全縣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之勢。縣內最高山峰是東營坊鄉小東溝村的出不來溝頂,海拔1310米;最低絕對高為120米,是偏嶺鎮北三家子村太子河出境處。
本溪滿族自治縣山地面積占82.7%。境內大小山峰近萬座,長短溝壑2.8萬多條,僅海拔800至1000米的山峰就有289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7座。
縣內著名山峰有:草帽頂子山,高126.1米,坐落在東營坊鄉洋湖溝村的西老營溝東北7公里處,是本溪滿族自治縣、新賓縣、桓仁縣之界山。大凹嶺山,位于東營坊鄉洋湖溝村小四平東南4公里處,高1125.9米,山勢平緩,土肥石少,森林茂密。和尚帽子山,位于蘭河峪鄉黃柏峪西南10公里處,高1244.4米,是本溪、鳳城之界山,距本溪滿族自治草河掌鎮胡堡村宋家街4公里。西大頂子山(又叫白石砬子),坐落在山城子鎮東街村民組東南5公里處,高1146米。歪嘴砬子,坐落在小市鎮上堡村后,高1032.7米,距縣城小市鎮約6公里,山勢陡險,是太子河北岸最高峰。
氣候特點
本溪滿族自治縣地處中緯度,屬于北溫帶濕潤氣候區,季風和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度適中,雨熱同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農林牧業的有利條件。年平均溫度為6℃~8℃(為全本溪市數據,其中草河口鎮6.1℃)。日平均氣溫穩定10℃的初日為4月20日至30日,終日為10月2日至9日,其間隔日數為156—172天。
本溪滿族自治縣在季風環境控制下,又因受地形影響,降水量比較充沛。全年降水量在700—1000毫米。除冬、夏期間季風一年一度交替,季節雨如期而至外,各地還時常有地形雨、對流雨滋潤田園,雖然干、濕季節分明,卻無久旱無雨之年。初春積雪融化,解除了春旱,保證了春播墑情。冬季降水量最少,僅占全年降水總量的4%;春秋次之,各占15%、20%;夏季最多,達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61%,集中在七八月份。
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季風特點比較明顯,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風,夏季盛行濕熱的偏南風。由于本溪縣地處山區,峰巒重疊,森林茂密,構成天然防風屏障,因此風速較平原地區偏小。全年平均風速僅為2.5米/秒,3—5月份風速最大,可達3.6米/秒。
水文狀況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深山叢林具有極好的水源涵養能力,泉水溪流匯成大河,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境內水系主要分為黃海水系和渤海水系。以本縣藍河峪與鳳城分界的分水嶺為界,嶺南為黃海水系,嶺北為渤海水系。草河匯入鴨綠江入黃海,太子河匯入渾河、大遼河入渤海。境內有長度在5公里以下的小河1297條,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8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5條。這些河流夏季水量充沛,冬季水量減少,約有5個月的結冰期。大部分河水流經地方巖石堅硬,加之深山密林,植被覆蓋,故河水含沙量較少。山區河床比降較大,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為13.54億立方米,水能總蘊藏量達10萬千瓦,7條較大河流水利電力開發潛力很大。
境內主要河流有:太子河,古稱衍水、大梁水、梁河、太資河等。太子河是遼河水系的一條主要河流,源頭干流分南北兩支,南太子河發源于東營坊鄉;北太子河發源于新賓縣平頂山鎮鴻雁溝,在南甸鎮馬城子村與南太子河匯合。太子河流域面積2547平方公里,境內河流全長173.2公里,河道比降5.6%。河水清澈,含沙量少(197.2克/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水產資源豐富,歷史上曾有航運之利。湯河,長50公里,是太子河最長的一條支流,流域面積408平方公里,河道比降6%,年平均徑流量1.7億立方米。湯河源出草河掌馬驥村碑家嶺南坡,在胡堡村西北與湯池子水匯合。湯河北入關門山水庫,下游流經小市鎮的香磨、張家堡等村,最后注入太子河。細河,發源于鳳城白云山麓,流經本溪滿族自治縣連山關鎮,向北流經本溪市南芬區,于橋頭鎮西入太子河。草河,境內流程52.5公里,發源于草河掌大廟分水嶺南坡,流經草河掌、草河城,流入鳳城的叆河。清河,源出清河城鎮陳賈村北大嶺南坡,往南流轉東折入觀音閣水庫。
觀音閣水庫
自然資源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土地資源經建國后40年的開發利用,已基本形成以林為主及糧、果、牧、漁商品生產基地。隨著各業的發展,城鄉居民點及工礦企業、交通用地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水面增加,旅游用地面積增大。
本溪滿族自治縣有林地面積20.8萬公頃。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林木產品,是山區特有的物產。全縣林木蓄積量達1323萬立方米,年新增長林木蓄積量約47.5萬立方米。其中,天然林木蓄積量為951.7萬立方米,人工林木蓄積量為351.6萬立方米。樹木種類包括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木。主要樹種有柞樹、水曲柳、胡桃楸、黃撥欏、樺、榆、花、柳、椴和落葉松、油松、紅松等240余種。
本溪滿族自治縣素有“東北地質搖籃”之稱。尤其是太子河凹陷地帶,由于歷經頻繁的造山運動,地質層面齊全,礦床種類繁多。許多礦種儲量可觀,埋藏較淺,非常適合地方開采。現已探明的地下礦藏有32種。主要有煤、鐵、硫化鐵、石灰石、滑石、大理石、硅石、粘土、金、銀、銅、鋅、鉬等。
經濟概況
本溪滿族自治縣2010年gdp為118億元,人均gdp為3.93萬元(約合5871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8.7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8740元。
本溪滿族自治縣“十二五”時期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確保縣域經濟主要指標在“十一五”末的基礎上力爭實現“翻兩番”。主要綜合指標增長速度步入全省前直5名,挺進全國百強縣。2011年主要預期指標是:GDP實現150億元,同比增長2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1.6億元,同比增長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實現120億元,同比增長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0億元,同比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0051元,同比增長15%。
本溪滿族自治縣工業基礎雄厚,全縣有大中型工業企業38家,擁有固定資產22億元,形成了以采礦、冶金、化工、機電、建材、輕工等為主導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本溪北方曲軸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曲軸專業生產廠之一,生產的鍛鋼和球鐵曲軸遠銷國內外;本溪氯堿總廠生產的聚氯乙烯廣泛應用于化工、建材、輕工等行業;本溪冶煉廠生產的煉鋼脫氧劑銷往全國各大鋼鐵企業;本溪電纜集團生產的系列高強度鋁合金導線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鐵剎山酒廠生產的系列白酒,榮獲遼寧省 名優產品稱號,系遼寧省十大名酒之一。
本縣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粱、水稻、大豆、花生等。養蠶、養參、養鹿業很發達。山區盛產大葉芹、蕨菜等,暢銷日本等國。森林面積307.2萬畝,立木蓄積量達949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紅松、落葉松、油松、云杉、水曲柳等270多種。每年為國家輸送大量木材。
特色產業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遼寧省重要天然次生林保護區,林產豐富,林地面積26.1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338.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2.8%。近年來,我縣利用林業資源,發展了多種產業。其中木業加工從細木工板到高密度板、集成材、高檔餐具、家具等,年產值4億元。
本溪滿族自治縣盛產中藥材300多種,年產量750噸。主要品種有人參、遼細莘、遼五味、黃芪、桔梗、刺五加等。其中,遼細莘、刺五加在國內外享譽盛名。本溪滿族自治縣年產林蛙1億只,林蛙油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目前,已有林蛙油生產廠四家,年產林蛙油2噸。
野生山野菜是本溪 滿族自治縣的一大特色產業,主要品種有蕨菜、大葉芹、刺嫩芽等三十余種,年產量1000噸。加工的保鮮品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境內水利資源極為豐富,大小河流近百條。其中,七條主要河流的水能蘊藏量為10.3萬千瓦。多年平均地表水流量為143,120萬立方米。現已建成水庫四座,小水電站13座,裝機容量為33,500千瓦。年發電量為11,515萬千瓦時。觀音閣水庫為遼寧省十大水庫之一,蓄水量為22億立方米。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可以進一步引進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電力和水產養殖業。根據水利部門的勘察設計,在太子河、湯河水系還可以建5座水電站。裝機容量可達16,220千瓦時。
本溪滿族自治縣地質自然構成比較完善,由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等部分組成。現已探明的主要礦藏有132種,分布較廣,是遼寧及全國的重要原材料基地,素有“東北地質搖籃”之稱。可供開采的礦藏有煤、鐵、金、銀、銅、硫化鐵、石灰石、石墨、鉀長石、方解石等30多個品種。目前,縣內已有各類采礦企業300多家,各類礦產品加工企業50多家,主要產品有金屬硅、硅鐵、金、銀、銅、鉛、鋅、硫化鐵、白云石、原煤、鐵精粉、方解石、大理石等,無煙煤可采貯量3000萬噸,年產量100萬噸,鐵礦石可采貯量3000萬噸,年產鐵精粉60萬噸,產品銷售國內外市場。
交通狀況
本溪滿族自治縣交通是鐵路縱橫、公路交錯、四通八達。縱向鐵路有沈丹線(沈陽--丹東)從本縣西南部由北向南穿過;橫向鐵路有溪田線(本溪--田師傅)從本縣中部由西向東到達田師傅鎮。主要公路有:沈丹高速公路從本縣西南部由北向南穿過;304國道(丹東--霍林河)從本縣西南部由南向北穿過;本桓線(本溪--桓仁)從本縣西部由西向東穿過;鐵長線(鐵嶺--長甸)從本縣東部由北向南穿過;沈環線(沈陽環線)從本縣西北部由北向南穿過;張莊線(張家堡--莊河)從本縣西南部由東向西穿過;小小線(小市--小塔子)從本縣中部小市鎮由東向西北穿過;小草線(小市--草河口)從本縣中部小市鎮向南穿過;聞名全國的八盤嶺隧道,就在本縣境內的本桓線上。沈丹、溪田鐵路在縣內站點12處。縣城小市距本溪市區40公里,距省會沈陽100公里,距沈陽桃仙國際機場85公里,距丹東大東港200公里,距大連340公里,距營口港230公里。通訊發達,實現光纜程控,直通海內外。
社會事業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遼寧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全縣大、中、小學校已發展到174所。其中小學146所,在校學生31170人;初中20所,完中2所,高中2所,職高2所,鄉(鎮)農技校16所,在校中學生達17340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農民中專1所,技工學校1所,電大1所,在校大中專學生939人。此外,還有606個幼兒園(所),入園兒童10557人,入托率達60%以上,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幼)教育相配套,以九年制義務教育為主,以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為補充的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
全縣有全民、集體醫療防疫單位24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縣級防疫保健部門7個,鄉鎮級醫院14個,共有醫務人員1392人。有專業技術人員868人,全縣各級醫院病床總數為1525張。此外,全縣還有村級衛生所130個,鄉村醫師、醫士212人;個體診所28,個體醫務人員55人。全縣平均每200人就有一名醫護人員。
全縣體育事業以青少年為重點,以全民健身為主要內容,以訓練和競賽為主要手段的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學校體育、職工體育等十分活躍,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農民、職工的身心健康。全縣體育人口已占全縣總人口的60%以上。縣業余體校先后培養出各類體育人才400多人,向國家隊輸送1人,向省隊輸送30人,向市隊輸送299人。其中潘廣春、馬野在自行車,張成君在柔道,白少武在皮劃艇等項目中,分別在國家級大賽中取得好成績。1983年以來,本溪滿族自治縣先后被評為省體育先進縣、全國少數民族體育先進縣。1993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
滿族體育項目珍珠球是滿族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項目。目前,這項民族體育活動已在全國普遍開展起來。1990年,在全國第三屆珍珠球比賽中,縣男子珍珠球隊獲得了第一名。
本溪水洞
旅游資源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國家聞名旅游勝地,也稱“燕東勝境”。這里有本溪水洞等六處景點組成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三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山、水、洞、泉、湖及名貴樹種,奇花異草和珍奇鳥獸。本溪水洞、中外馳名,世界罕見;關門山峰疊嶂,溪流清澈,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美稱;鐵剎古松蒼勁,傳說神奇;湯溝、溫泉等地熱泉療身治體,醫治百病;大石湖深不可測, 幽靜秀美;觀音閣水庫高峽平湖,蕩人心魄。此外,還有云臺卷舒山,大地公園、生態園等,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中外游客。現有國家4A級景區三處:本溪水洞,關門山,關門山水庫。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東35公里的太子河畔,是四、五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本溪水洞分水、旱兩 洞。水洞深邃寬闊,一條蜿蜒5800米的地下長河貫穿全洞,有九曲銀河之稱。已向游人開放的2800米中有三峽、七宮、九灣之分,步步是景。洞內水流終年不竭,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7米。新開發的“源頭天地”、“玉女宮”等500米暗河景觀別有天地。洞內常年保持10℃的恒溫,四季如春。旱洞長300米,洞內怪石嶙峋,起伏多變,洞中有洞,曲折迷離,有古井、龍潭、百步池等,現辟為古生物宮。洞外盤緣山腰的古式回廊,別具風韻的人工湖和水榭亭臺,使水洞內外景觀相得益彰。 交通:本溪火車站有旅游專線車前往。 門票:70元,乘船游覽約1小時。 本溪水洞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于1983年對外開放;199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7年被國際旅游洞穴協會接納為亞洲首批會員;2002年3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名勝風景區,并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本溪市東南70公里處,森林公園占地3517公頃,海拔310米—1234米,森林覆蓋率85%。園內植物保存完好,古樹名木眾多,風景秀麗。是一處集旅游、觀光、避署、度假、休閑于一體的森林旅游景區,也是遼寧五十佳景之一。森林公園內有四大景區小黃山景區、夾砬子景區、龍門峽景區和月臺子景區,共計108處景點。1998年建成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游客600萬人次,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關門山水庫風景區位于遼寧東南部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距本溪水洞25公里,是自然景觀與現代建筑于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
大石湖,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東南山麓的鷹嘴山下,距縣城區約50公里處,它是太子河水系的發源地之一。 五湖人稱之為“聚仙湖”,水域面積約165平方米,水從巖縫中依勢隨波逐流而下,水勢漸弱淺平,緩緩流動,仔細觀望,凝思遐想,正所謂群仙聚會于此,共商良謀于今霄。因此封之為“聚仙湖“恰到好處。此外,還有“仙人指路”、“點將臺”、“翡翠石球”等眾點景點。是觀光游覽避暑勝地。
其他著名景點還有:鐵剎山,溫泉,湯溝
文物古跡
清河城,亦稱之為清河堡。清河城明代兵城遺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以北35公里處,它是明代遼東軍事重壓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500多年過去了,清河堡城雖經風侵日蝕,履遭戰爭破壞,但部分城墻仍依稀可辨。它是歷史變遷的見證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產,196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后山古遺址,位于小市鎮山城子村東的廟后山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距縣城小市4公里,距關門山15公里。廟后山古遺址是一個天然洞穴,屬于奧陶紀石巖地層洞穴堆積。其厚度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層。1978年以后發掘,除第一、第三層未見化石和文物外,從第四層以上各層共出土了人類文化遺物14件和古動物化石74種,在第五、六層還出土了兩枚人牙和一段幼兒股骨化石。據考證,這里的人類遺址最早年代約40萬年以上。
孤山堡遺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新城子村。孤山堡遺址系一座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周長約1200米,城墻用大青磚和雜石泥土筑成,至今尚有部分城墻存留。殘存城墻高者約3米,低者1米多。孤山新堡故址修建于明朝萬歷二年五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所謂孤山新堡是對舊堡而言的,舊堡在新堡西南5公里處,為明代遼東的一個重要城堡,遺址現依稀可辨。
本溪特產
食用菌屬自然生長的無毒真菌子實體,對光照、溫度、水分和營養基等生長條件要求極為嚴格。可食用的菌實體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很高。縣內有160余種食用菌。常見的食用菌有:木耳、棒蘑、棕灰口蘑(小灰蘑、灰蘑)、側耳(元蘑、凍蘑、黃蘑、粗皮側耳)、猴頭蘑、紅蘑、苕帚蘑等。產量較大的品種有: 木耳(黑木耳、黑菜) 生長在山林中的櫟、槭、椴、榆、柞等闊葉樹種的倒木及伐柱上。每年夏秋逢雨時節,便可到林中采集。目前,人工培植黑木耳已收到可觀的經濟效益。 蜜環菌(棒蘑) 夏季時節,生于闊葉、針葉多種樹的根部、干基部。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含蛋白質、脂肪、脫氨酸等多種成分,有祛風濕、活脈絡、強筋壯骨功能。
本溪滿族自治縣野生果品種類繁多,年生長量約500噸。主要品種有:獼猴桃(軟棗子) 屬獼猴桃科,高枝藤本,縣內各地均有分布,果實含豐富的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可做罐頭和飲料。山葡萄 屬葡萄科,木質藤本,常以卷須攀附于其它植物上,長達15米以上。果實味美可口,營養豐富,可鮮食,并可加工成果酒、果汁、果糕、果干等。山梨 (秋子梨) 薔薇科,落葉喬木,果熟后果肉變軟。味酸甜適口,除鮮食外,可造酒和加工成梨干果脯等。野生山梨苗木抗逆性強,可作為其它梨種的嫁接砧木。山里紅 薔薇科,落葉喬木。每100毫升果肉含糖分3.55克,酸量1.91克,淀粉27.15克。果味酸甜,可鮮食,也可釀酒,制果醬、果汁、果脯、果糕、果干等。幼苗可作為山楂的嫁接砧木。此外,常見的野果還有杏、櫻桃、山丁子、懸鉤子、胡桃(山核桃)等。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林冠下、山谷、溪旁盛產野山菜,年生產量約上千噸。山野菜由于是在天然環境下生長,比一般蔬菜更具有味道鮮美,無人為污染等優點,許多山菜又是名貴中藥材,有防病抗癌的功效。近年來,山野菜已成為食品加工的重要項目,并且通過外貿出口,成為創匯的名貴土產。本溪滿族自治縣出產的山野菜主要品種有:刺嫩芽、大葉芹、蕨菜、猴腿(猴腿蹄蓋蕨)、黃花菜(金針菜、黃花苗子)、唐松草(貓爪子)等。
本溪滿族自治縣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有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魚類等野生動物共493種。其中,列入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有:鴛鴦(匹鳥官鴨)、鳶(老鷹、鷂鷹)、蒼鷹(黃鷹)、金雕(紅頭鷹)、水獺(水狗、獺)、狐(狐貍)、黑熊(狗熊、黑瞎子)等37種;列入地方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的有大杜鵑(布谷)、鵪鶉、環頸雉(野雞)、太平鳥(十二黃、連雀)、狗獾等66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