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區位于中國東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陽的東南部,地跨渾河、太子河兩個流域,沿東、北、南三方面成半球狀環繞沈陽市區,東部和撫順市山水相連;西部的南北端與于洪區吻合;南與蘇家屯接壤;北與沈北新區毗鄰,位于鐵嶺、撫順、鞍山、本溪、遼陽等遼寧中部城市的中心。轄一個鄉、5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全域總面積為913平方公里,實際管轄621平方公里,全區有耕地60萬畝,其中水田14萬畝,旱田38萬畝,菜田8萬畝。戶籍人口共30萬人。東陵區是兼具城鄉兩種管理職能的新型城區,是沈陽市的新型城區,也是沈陽市改革開放特別試驗區,行使城鄉兩種管理職能,因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寢福陵(亦稱東陵)坐落境內而得名。
行政區劃
東陵區轄5個街道、1個鄉:
街道:深井子街道、白塔街道、桃仙街道、祝家街道、李相街道、
鄉:王濱溝鄉
歷史沿革
1981年7月28日,沈陽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東陵區東陵街道辦事處。1982年,設立東陵區南塔街道辦事處。1984年4月12日,沈陽市人民政府批準:東陵區東陵街道辦事處更名為馬官橋街道辦事處。1988年,設立東陵區泉園街道辦事處。2000年,東陵區轄6個街道、9個鎮、6個鄉。2001年,東陵區轄5個街道、9個鎮、5個鄉、2個民族鄉。
2003年11月2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沈陽市東陵區渾河站朝鮮族鄉,以長大鐵路和南三環路為界分別設立渾河站東、渾河站西2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渾河站東街道辦事處在建制上由渾南新區代管。 2005年,東陵區五里河公園劃歸沈河區五里河街道管理。2005年,東陵區轄12個街道、6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
2007年1月26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陵區滿堂滿族鄉,設立滿堂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管村體制,行使街道行政管理服務職能。(實際由沈陽棋盤山國際旅游度假開發區代管) 2007年3月30日,遼寧省政府(遼政[2007]65號)批準:同意撤銷東陵區白塔堡鎮、桃仙鎮、深井子鎮,設立白塔、桃仙、深井子鎮街道辦事處。2007年11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遼政[2007]196號)批準:同意撤銷東陵區祝家屯鎮、李相鎮,分別設立祝家街道辦事處和李相街道辦事處。
氣候環境
地勢東部較高,屬低山丘陵地形;西部較低,屬平原地形。區內山清水秀,東南、東北部綠色自然植被豐茂,約占全區總面積的14.3%。東北輝山為沈陽國際旅游風景區;境內地形大體由渾河沖積平原和長白山余脈的低山丘陵所構成,其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升高。東南部屬長白山余脈,山林風光絕佳,是沈陽國際旅游生態度假區。
東陵區地處中緯度,屬于受季風影響的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寒冷期長,雨熱同期,干冷同季,降雨充沛,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7.4℃,全年無霜期約為153天,年平均降水量為705.4毫米,由于受地區垂直差異和地貌植被等因素影響,降雨在時空上的分布不均勻,降雨的分布由東陵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山丘區多年平均降水量730毫米以上,西北地區690毫米左右。全年太陽輻射時數為2618.6小時,屬北方長日照區。
遼寧省第二大川——渾河由中部斜穿流經域內達45公里長,兩岸分布12條河流,水域面積約占全區面積的7%。沈陽多個中高檔住宅區就落座在區內。是大都市難得的一片“世外桃源”。
自然資源
東陵區自然資源豐富,東部山區蘊藏著大量的鐵礦、花崗巖、白泥和優質礦泉水。中部平原沃野百里,堪稱魚米之鄉。沈陽市最大的自然風景區——輝山風景區坐落在東北部;東陵區歷史悠久,世界最大的隕石沈陽古隕石,19億年前就客居在饅首山上;清朝第一代君主努爾哈赤的陵寢——東陵,安臥于境內的天柱山上;建于清朝初期的四座古塔之一——南塔,雖幾經滄桑仍矗立于世。
經濟發展
東陵區是沈陽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先后建成了肉、奶、蛋、禽、菜、果和中藥材等生產基地。工業,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機電、醫藥、化工、食品、服裝等6個行業為支柱,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第三產業,全區生產資料市場已發展到11家,經銷品種主要有鋼材、木材、電子原件、裝飾材料、閥門、汽車配件等六大類商品,形成了以大賓館、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及金融機構為主體,商業網點星羅棋布、物暢其流、信貸資金雄厚、客居方便的服務體系。
東陵區是全國糧棉大縣(區),也是全國鄉鎮企業首強縣(區),是沈陽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并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沈陽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雄厚的經濟基礎,寬松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批海外客商,并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
東陵區科技力量雄厚,區內駐有沈陽農業大學、沈陽黃金學院等大專院校17所,沈陽自動控制研究所等科研單位108家。
工業發展
過去五年東陵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03.4億元,年均增長15.3%。2005年東陵區國有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預計實現403戶,比“九五”年末的98戶規模企業增加306戶,實現歷史新高。200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7億元,年均增長71.3%。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170.4億元,年均增長71.1%。增長速度高于沈陽市的平均增長速度。目前東陵區規模工業億元企業已達到16戶,3000萬元以上企業71戶。東陵區規模工業企業迅速發展,規模企業不斷壯大,夯實了我區工業經濟基礎。2005年實現工業固定資產投入26億元,比“九五”年末的5億元增加21億元,增長420%。
2005年末東陵區規模工業中機電設備及配件制造業、裝飾及新型建材、鞋及服裝加工業、汽車及零部件、醫藥化工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162.5億元,占規模總產值的95.4%。
第三產業
東陵區把市場建設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不斷建立和完善市場體系。目前全區各類市場已發展到54個。形成了以經營鞋類、日雜、電子、煤炭、摩托車及配件、汽車、裝飾材料、木材、家具、食品、農副產品等各類商品為主的,批發、專業、集貿結合的區域性商品市場體系。構成了三個市場群:即以東北摩托車市場、摩托車配件市場、長青家電批發市場、東北裝飾城、家具廣場為主的長青市場群;以中國鞋城、東北日雜、南塔電子市場、萬泉家具市場為主的南塔市場群;以高官臺爐料市場、東北水暖器材城、金屬材料市場、東陵路汽車銷售專業街為主的東陵路市場群。
2003年規劃的南塔商貿中心區建設已初具規模,規劃了9個社區商服中心,并對社區商服中心的業態配置、商業設施的利用、店面牌匾的設置等進行了完善和規范。
東陵區的物流建設于2003年起步,截止2004年末,全區共發展各類物流企業12戶,這些物流企業的發展為東陵區市場經濟的繁榮帶來無限生機活力,是全區三產業發展的新興產業。
2004年,東陵區第三產業收入2.7億元,占全區財政收入的72%。第三產業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十分明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發展狀況
東陵區正處于加速建設現代化新城區的大跨越階段。以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開拓大市場,大流通,產業結構特色鮮明,以初步形成產業集群狀態,三環以內的商貿服務經濟區,東部傳統產業區,南部的航空服務區,北部的汽車產業,東南部的旅游度假等。是相關產業,相關配套企業投資的最佳選擇地。
東陵區有著建區40年的歷史,近年來,欣欣向榮的城郊一體化開放型經濟,使其迅速崛起,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前列,并進入了全國鄉鎮企業百強縣(區),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區)和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行列。
東陵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人文景觀悠久,社會環境優越,發展空間廣闊,開發潛力巨大,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具有吸引項目投資和發展新興產業的良好環境,是中心城區向外擴展的重要基地,是二十一世紀現代化生活的條件的最佳選擇區域。
交通狀況
東陵區交通便利,鄉村公路全部實現柏油化。東陵區境內公路有102國道、沈大、沈撫、沈鐵、沈本與沈陽繞城高速公路,沈吉、沈大、沈丹鐵路貫穿全境。距離大連港口375公里。東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航空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坐落境內。目前已開通國內外航線40余條。市內主要線路公交車直達區內域有東北最大的國際航空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乘車僅20分鐘。有長大,沈撫,沈丹四條鐵路干線,7個客貨運車站,18條鐵路專用線。
人文歷史
東陵區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地域。 區域內存有距今19億年前隕落的世界上最大的古隕石群。并發現有多處史前文化遺址。汪家鎮上下伯官屯、古城子鎮古城子村發現有大范圍的漢魏墓葬群;莫子山有遼代文物出土;白塔堡有明代白塔遺構;朝陽山上的朝陽寺,明萬歷年間已是遼東都司一聞名古剎。清入關之前這里是就畿之地,域內的天壇、南塔等都是當年的建筑。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寢福陵,就建在天柱山南麓,民國以來已辟作東陵公園,是沈陽的主要名勝之一,東陵區亦因而得名。
旅游景點
東陵公園原名福陵,是清朝開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 氏的陵寢,因地處沈陽市之東,所以,通常被稱為“東陵”。 福陵始建于1629年,經23年建設,于1651年基本完成,此后康熙、乾隆年間均有增建。新中國成立后,將其辟為公園,使昔日皇家禁地,成為廣大人民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福陵建在距沈陽城東10公里的天柱山上,這里地勢雄偉,丘陵起伏,環境清幽,景色壯觀,蒼松翠柏,參天蔥郁。福 陵前臨滔滔渾河水,后倚綿綿天柱山,碧水索繞,青山似拱,萬松疊翠,大殿凌云,別具一種肅穆之感。 陵寢巧妙地利用山勢布局修筑在山巔的一塊平地上,由一百零八蹬石階與山腳相連,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建筑形式。遠遠望去,富麗堂皇的紅墻綠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巍峨壯麗的陵園建筑匯于湖光山色之中,仿佛一幅山水畫一般。因此,被人們譽為沈陽八景之 —一“天柱排青”。福陵既是皇帝陵寢,自然是塊“風水寶地”。這“風水”的選定還有一則傳說。努爾哈赤駕崩后,為了使子孫后代永遠稱帝,皇太極四處派人尋找埋葬“龍體”的“吉壤”,終于在天柱山下找到了“風水‘'。天柱山前臨渾河,后靠大臺山,中間一條“興隆嶺”。常言道“兩山夾一崗,輩輩出皇上。” 天柱山不僅依山傍水,林木蔥籠,而且山中又有百涌甘泉,泉水清澈甘美,四季滋潤,實在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皇太極大 喜過望,于是將努爾哈赤的遺骨安葬于此,并廣植松林,大造宮殿,遂有今日秀美的東陵。
和葉赫那拉氏地宮陵園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墻,南面中央為單檐歇山式正紅門三楹,拱門三道。門內參道兩側成對排列著石獅、石馬、石駝、石虎等石雕。平地盡頭,利用天然山勢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階,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過了石橋,正中為碑樓,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門,下為須彌座式臺基,內立清圣祖玄燁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刻,記載著努爾哈赤的功績。再北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樓。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門,門楣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隆恩門”三字。進門迎面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門之上設明樓,內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為圓形寶城,兩城間呈月牙狀,因而也叫月牙城。寶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寶頂,下為埋置靈柩的地宮。福陵建筑群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將我國傳統建筑形式與滿族建筑形式融為一體,形成了異于關內各陵的獨特風格。建國以來,歷經百年蒼桑的東陵公園,在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懷和支持下,得到了精心維護.特別改革開放以來,在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護管理的同時,還利用福陵四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大力開發旅游資源,在陵區附近修建多處景區、景點,如,“龍灘垂釣”、“森林浴場”,“杏林春曉”、“芳草云天”、“龍尾觀溪”、“御泉”、“妃子松”、“神龜”、“義犬救主”等等。今天的東陵公園已成為一座具有歷史文物、園林風光、旅游度假等多種功能的觀光游覽中心,以其令人驚嘆的建筑藝術,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秀美的園林山色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游人觀光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