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臨滄市,云南省轄地級市,地處云南西南部,東鄰普洱,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西南與緬甸交界,地處瀾滄江與怒江之間,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有3個國家級開放口岸,有19條貿易通道、13個邊民互市點和5條通緬公路。臨滄市轄8縣(區),全市面積2.4萬平方千米。臨滄市常住人口為224萬人。
臨滄市地處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南延部分,屬滇西縱谷區,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水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云南重要的蔗糖和酒業生產基地,居于世界茶樹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產地和滇紅茶、大葉種蒸青綠茶的誕生地、中國最大的紅茶生產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中國最大的澳洲堅果基地市。
臨滄市是佤族文化發祥地之一,居住著23個民族,先后榮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恒春之都、中國最佳適宜居住城市等榮譽稱號。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行政區劃】
臨滄市轄1個區、4個縣、3個自治縣:
臨翔區 面積2652平方千米,人口36.98萬,政府駐鳳翔街道,下轄2個街道、1個鎮、7個鄉
云縣 面積3760平方千米,人口389180,政府駐愛華鎮,下轄7個鎮、5個鄉
鳳慶縣 面積3335平方千米,人口38.2萬,政府駐鳳山鎮,下轄8個鎮、5個鄉
永德縣 面積3220平方千米,人口328864,政府駐德黨鎮,下轄3個鎮、7個鄉
鎮康縣 面積2642平方千米,人口17.15萬,政府駐南傘鎮泰和路165號,下轄3個鎮、4個鄉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面積3837平方千米,人口285683,政府駐震新路,下轄4個鎮,5個鄉
滄源佤族自治縣 面積2446.43平方千米,人口160262,政府駐勐董鎮,下轄4個鎮,6個鄉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面積2157平方千米,人口16.30萬,政府駐勐勐鎮,下轄2個鎮、4個鄉
【歷史沿革】
商朝時期,稱為“百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的族群已向商王獻珠寶、短狗等特產。秦西漢今臨滄地區地屬哀牢國地。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10年),滇置益州郡,轄二十四縣,云縣屬益州郡轄。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藐請求歸附漢王朝。漢王朝以哀牢王轄地設哀牢(今騰沖、龍陵和德宏州、臨滄地區)、博南(今永平)二縣,割益州西部六縣為瀾滄郡,后改為永昌郡,治不韋(保山)。建興三年(225年),鎮康縣在永壽境,屬永昌郡轄。
蜀漢時,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地區境。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唐王朝設劍南道姚州都督府(今姚安縣境),云縣、鳳慶屬其轄地。
大理國前期,鳳慶地仍屬永昌節度,為蒲蠻孟柞地。大理國后期,鳳慶稱慶甸,隸屬永昌府,將南詔時期的拓南城改為鎮康城。紹圣三年(1096年),鎮康分屬金齒鎮的鎮康城和永昌府的慶甸。
元朝,分屬順寧土知府、鎮康路和孟定路、謀粘路軍民府。
明代,分屬順寧、永昌兩府管轄。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鎮康府,隸屬云南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鎮康府降為州,旋即裁撤,劃歸灣甸御夷州。宣德五年(1430年)6月,以景東的勐緬、勐托地,設勐緬長官司。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勐緬長官司改為勐緬土巡檢。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順寧土府改土歸流,仍設順寧府,隸屬金騰道。改大侯州為云州,設流官。
清朝中葉,今臨滄地區尚有屬永昌府的孟定土府,鎮康土州,屬川頁寧府的順寧縣、緬寧廳、云州、耿馬宣撫司和由鎮邊直隸廳管轄的班洪土都司。
民國時期,設立順寧、云縣、緬寧、鎮康、雙江等縣和滄源、耿馬設治局,先后屬第一、第五、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年(1913年)2月,因永康縣名與浙江永康雷同,遂改永康為鎮康。7月19日,改云州為云縣。9月,緬寧隸屬滇南觀察使。民國四年(1915年),鎮邊縣改名瀾滄縣,滄源地仍歸其管轄,劃為瀾滄縣第11區。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設第五區團務監督行署于緬寧,節制緬寧、景東兩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1月6日,雙江縣正式成立,縣城設于勐勐,隸屬保山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被迫與英國政府秘密劃定中緬南段未定界線,把班老、爐房等劃歸英屬緬甸,史稱“1941年線”。
1952年,經政務院批準將原大理專區的緬寧縣(現臨翔區),保山專區的雙江縣、耿馬縣,普洱專區(現普洱市)的滄源縣4縣劃出,建立緬寧專區。
1953年,保山專區所屬的鎮康縣劃歸緬寧專區。
1954年6月30日,內務部批準將緬寧縣改為臨滄縣,順寧縣改為鳳慶縣。緬寧專區改為臨滄專區。
1956年8月,國務院批準,將大理專區所屬的鳳慶縣、云縣劃歸臨滄專署。
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云縣、鳳慶縣合并為云鳳縣,10月分設,恢復原建制。12月29日,臨滄、雙江兩縣合并,成立臨雙縣。
1959年12月,臨雙縣分設為臨滄、雙江兩縣。
1963年9月13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滄源佤族自治縣、耿馬更名為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同年,國務院批準鎮康劃分為鎮康縣、永德縣。
1970年,改稱臨滄地區。
1964年,鎮康縣析置設鎮康、永德兩縣。
1985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雙江縣,成立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2003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臨滄地區,設立地級臨滄市;撤銷臨滄縣改為臨翔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滄市地處云南省西南部,北回歸線橫穿轄區南部,瀾滄江、怒江流經轄區東、西兩側,東鄰普洱市,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290.79千米。全市面積2.4萬平方千米。市政府駐地距省會昆明598千米。
地形地貌
臨滄市地處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南延部分,屬滇西縱谷區。全境重巒疊嶂,群峰縱橫。境內最高點為海拔3429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點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對高差達2979米。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并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
氣候
臨滄市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主要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四季之分不明顯,但干雨季分明,雨水較多,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數在2000個小時以上。全市可劃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六個氣候帶,年平均氣溫為17.3℃,無霜期317~357天,年均降雨量920~1750毫米,年均日照1894.1~2261.6小時。具有光熱資源充足、四季差異不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干濕季分明、降水充沛、立體氣候顯著的特點。
水文
臨滄市河流分屬怒江、瀾滄江2大水系,集水面積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7條,即羅閘河、小黑江、南汀河、南捧河、永康河、勐勐河和南滾河。徑流面積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361條,其中:徑流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條,徑流面積為100至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51條,徑流面積為50至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75條,徑流面積為20至50平方公里的河流工作223條。
【經濟發展】
臨滄市位于世界茶樹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產地和滇紅茶、大葉種蒸青綠茶的誕生地,澳洲堅果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茶葉種植面積全省第一,是享譽世界的“滇紅之鄉”和“紅茶之都”;甘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為全省第一;核桃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為全省第二;咖啡面積居全省第二;橡膠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三。
臨滄市是國家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云南重要的蔗糖和酒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糖、茶、酒、電、礦為特色的骨干產業體系,形成了以蔗糖、茶葉、核桃等為主的傳統支柱產業,電子商務、增值電信、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務業逐步興起。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臨滄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49所。其中,幼兒園990所,小學829所,教學點177個,初中103所,普通高中23所,中等職業學校20所,技工學校1所,高等院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5所。有學生488807人,其中:幼兒園85236人,小學200208人,初中92849人,普通高中45599人,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12854人,非全日制33039人,技工學校5381人,特殊教育學校1283人(不包含送教上門776人、小學隨班就讀818人、初中隨班就讀468人),高等院校12358人。基礎教育有教職工29433人,其中專任教師26067人。中職教育有教職工921人,其中專任教師809人,高等院校教職工數為538人,其中專任教師為442人。
文化事業
臨滄市有綜合檔案館9個,文化館10個,圖書館9個。擁有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87座(數字轉播),其中,大座電視轉播發射臺9座。
國家一級圖書館:臨滄市臨翔區圖書館
醫療衛生
臨滄市有衛生機構1358個,衛生技術人員1.65萬人,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47萬人。
【交通運輸】
臨滄市臨滄是云南滇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中心,為通往緬甸仰光的最便捷陸上通道。全區有滄源、耿馬、鎮康3個縣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290.791千米,有3個國家二類口岸和17條通道,有5條公路與緬甸公路相連。其中孟定口岸以秀美的亞熱帶風光被譽為"黃金邊城"。從孟定口岸清水河到緬北重鎮臘戌僅187千米,距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457千米,昆明經臨滄出境至緬甸仰光公路里程僅1892千米。
公路
臨滄市有干線公路直通昆明、大理、楚雄、思茅、保山、西雙版納等地州以及臨滄地區各縣、鄉,5條公路與緬甸公路相連,連接楚大高速公路的祥云~~臨滄一、二級路經國家交通部批準立項。海孟公路直達邊境口岸清水河,與緬甸境內的公路相連,可直達緬甸北部的重要城市臘戍、曼德勒。2017年,開工建設7條段高速公路(墨江至臨滄、臨滄機場高速公路、臨翔至清水河、臨翔至雙江、鎮康(南傘)至耿馬(清水河)、云縣至臨滄、云縣至鳳慶)和1條鐵路(大理至臨滄鐵路)。
航空
臨滄機場:臨滄博尚機場位于博尚鎮西側,距縣城22.5千米。于2001年3月建成通航。機場海拔近1900米,跑道長2400米,寬45米,跑道中心海拔1895.3米,飛行區等級為4C級。
滄源機場:滄源佤山機場位于滄源佤族自治縣糯良鄉境內,距昆明670千米、距臨滄市187千米、距滄源縣城36千米,共設置4個C類停機位。于2014年10月全面開工建設,2016年10月25日完成試飛,12月8日正式通航。
【風景名勝】
百里長湖景區
瀾滄江流經臨滄市境內二百多千米,在此段流域上建成的三座百萬級千瓦大電站~漫灣、大朝山、小灣電站~~亞洲最高壩電站,三大電站形成了瀾滄江高峽百里長湖景觀。湖面平靜秀麗,胡灣半島星羅棋布,兩岸山峰秀麗,蒼峻巍峨,珍稀動物繁多。沿線依次分布著瀾滄江大峽谷,云海山莊,忙懷、曼志新石器遺址,朝山寺,滇緬鐵路遺址,民族風情村,電站景觀等眾多景點。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現崖畫地點11處,分布于滄源縣的勐來鄉、丁來鄉、滿坎鄉、和平鄉和耿馬縣的芒光鄉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
灰色的石灰巖石壁上畫有赭紅色的畫圖,當地的佤族人稱為"染典姆",意為巖石上的畫。崖畫各地點的畫面距地面高2~10米左右,畫面積長1~30米不等,畫幅小者為數個零散圖形組成,大者圖像數以百個,動物187個,房屋25座,道路13條,各種表意符號35個,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翁丁佤族古村落
翁丁佤寨有“中國最后的一個部落”美譽。它保留了最典型的佤族民居建筑風格,最原始的風土人情和最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是中國保留最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
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翁丁佤寨為中國“十佳文化產業鄉村”、“2013中國十大避暑小鎮”、云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區。
魯史鎮
魯史鎮位于瀾滄江、黑惠江之間,是鳳慶通往巍山、下關、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樞紐和釋站。明代設“阿魯司巡檢”,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設司訊辟為街場,民國十八年(1928年)建魯史鎮。
魯史古鎮,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38米,總面積為43萬平方米。古鎮以四方街為經緯線中心點,以此布局街巷最終形成了“三街七巷”。并在鎮內建設了“魁星閣”、“尼山公園”、“四方街戲樓”、“文昌官”、“城徨廟”、“東獄廟”等,“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正兩廂”、“單間三樓”等房屋。魯史古鎮為臨滄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茶馬古道”上的重鎮。
【歷史文化】
地名來源
臨滄市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秦西漢今臨滄地區地屬哀牢國地。蜀漢時,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地區境。1954年,緬寧專區改為臨滄專區。1970年,稱臨滄地區。
文物
臨滄市登記公布的各類型不可移動文物52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71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墨水流浪河磨房群、鳳慶茶廠老廠區舊址、石佛洞遺址、勐旺塔及西北塔、孟定洞景佛寺、農克硝洞遺址、廣允緬寺、愛華會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
臨滄市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3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4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7人;成功創建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5個,評定命名11個市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滇紅茶制作技藝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阿數瑟、白象馬鹿舞、打陀螺、傣族象腳鼓制作技藝、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布朗族蜂桶鼓舞等
【民族文化】
臨滄市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滄源佤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
佤族
佤族是臨滄市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臨滄市的佤族主要分布在滄源、耿馬、永德、雙江、鎮康等地。佤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自稱“巴饒”、“阿佤”等,1962年以后統稱佤族。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佤語分為布饒克、阿佤、佤三個方言。
拉祜族
拉祜族是云南境內較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約11世紀前后遷入臨滄、雙江,主要分布在雙江、臨滄、耿馬三地。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和漢傳佛教。
布朗族
布朗族的先民是云南古代的濮人,他們是臨滄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其主要分布在雙江、云縣、永德、耿馬。布朗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
德昂族
臨滄德昂族分屬“牢普勞”、“牢普茅”支系,由勐卯(今瑞麗)和緬甸遷入。主要分布在鎮康、耿馬、永德三地。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
【民族節日】
據初步統計,臨滄市少數民族節日多達50多個,以下為臨滄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節日。
新米節
新米節,佤語為“窩耕我”,是谷魂節的意思,每年農歷八月舉行。新米節的主題是對谷魂的崇拜,節日一般過三天。第一天,各家各戶都到田間采選新谷,拿回來或炒或烤后舂成新米,全寨人統一吃新米飯;第二天,全寨青年人全部出動修路、搭橋;第三天,老人在家喝酒唱調,青年人爬山游玩。
1990年8月25日,云南省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并批準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條例》,該條例第51條規定“每年的農歷8月14日為佤族新米節”。
摸你黑
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每年“五一”期間在滄源佤族自治縣舉辦。
“摸你黑”起源于佤族民間用鍋底灰、牛血、泥土等涂抹在臉上驅邪并祈福求平安的習俗,已演變成用具有美容功效的天然植物“娘布洛”配制的涂料來相互涂抹,相互祝福。佤族的傳統觀念認為:神藥“娘布洛”抹在臉上身上會給人帶來祝福。
沐浴節
沐浴節是彝族支系俐侎人的傳統節日。二月初八前后,人們殺雞煮肉祭獻祖先,之后大家都到溫泉洗澡。各家到溫泉邊后,婦女洗澡,男人則去砍柴、蓋伙房、殺雞煮飯。夜晚人們聚集在野外的平地上,吹響蘆笙,撥動三弦,通宵達旦邊唱邊舞。
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的狂歡節。目腦縱歌意為“大伙跳舞”。這個節日是為祭祀“木代”(太陽神)而舉行的。目腦縱歌一般從農歷正月十五開始,節日進行2至6天。節日期間,身著盛裝來自四面八方的景頗族群眾跟著兩位長者,踏著鏗鏘的鼓點邊歌邊舞。歌舞往往從清晨到深夜,持續數日。
【特色飲食】
佤族酸肉
佤族酸肉是滄源佤族自治縣小吃。將牛肉用淘米水泡洗,再用清水洗凈,切片,入缸,加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陶罐,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和泥,密封罐口,腌漬1個月以上即成酸肉。在儲存期間隨時可以取食,但取后仍需蓋嚴罐口,取出的部分需在三、五天內吃完,否則容易變質。食用時大多切成薄片,與青蒜同炒。
耿馬毫崩
耿馬毫崩是云南省臨滄市耿馬縣的特色小吃。“毫崩”就是油炸米花糖。云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和孟定鎮,潑水節的“毫崩”(油炸米花糖)是家家必備的節日食品。
“烤崩”的具體做法是:將糯米用冷水浸泡,淘洗干凈后用蒸籠蒸熟,做成餅狀,晾曬到三成干,然后放入紅糖水中浸濕,又把它曬干,這樣重復兩三次后,將浸過糖水的干糯米餅放在香油鍋里炸脆,即成成品。
火腿木瓜雞
火腿木瓜雞主要原料是臘火腿、白花木瓜、山地子雞。此屬藥膳佳肴。
制作方法:把雞斬成小塊,用水煮去掉血水,木瓜去皮和核,切絲,姜切絲;火腿切片。鍋放少許油先把雞肉和姜先炒一下,放入木瓜絲、火腿和鹽一起炒出香味,加水煮到雞肉酥爛可口,加胡椒粉即可起鍋。
稀豆粉米線
稀豆粉米線是臨滄市特色風味小吃之一。制作以豌豆粉、米線為原料,配以佐料而成。將豌豆粉調成漿過濾后煮成稀粥燉好備用,在燙好的米線上蓋以稀豆粉,拌上芝麻、生姜、油辣椒、花椒油、蒜泥、青蒜葉、味精、醬油等,食之味香可口。
雞肉爛飯
雞肉爛飯,佤族語稱“布安納亞”,是佤族菜譜中最著名的一道菜,也是佤族待客的上等佳肴,因其比稀粥要稠一些,有經過加工的雞肉混合,故俗稱雞肉爛飯。
其做法是把剛開口叫的公雞用竹簽戳死后放在火上把毛燒光,拔去毛根,掏去內臟,切塊,放入冷水里煮。水沸后放入大米、五茄皮、酸筍、姜、芝麻、辣椒、花椒、木漿子、香芭草、鹽、蘇子等佐料,邊煮邊攪,米煮成稀粥便成雞肉爛飯。佤族雞肉爛飯選用本地土雞,忌諱用白毛雞煮制。拉祜族也把雞肉爛飯視為上等佳肴。
|